“同一天出生的你”,都有哪些争议?
2017/12/24 南都观察

    

     近日,“同一天出生的你”(以下简称“同一天”)引发争议,这个由“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爱佑未来)与“‘零分贝’互联网社会扶贫平台”(以下简称零分贝)推出的公益扶贫助学产品,被指出存在信息错误,例如同一个孩子有两个化名、出现“2009年2月29日”这样的日期……

     另外的争议,集中于“直接使用孩子的照片是否合适?”“一个区域可能有上千上万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为什么偏偏是这些‘被选中’的孩子?”“捐款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现在查不到?”

     南都观察梳理了部分疑问、项目方的回答,以及进一步的问题和部分建议。

    

     ▌“钱花到哪儿了?”

     进入“同一天”的页面,输入日期之后,能看到“关于”,其中详细解释了——

     资助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100元/月/人;高中阶段:200元/月/人,发放流程为按季度300元(高中阶段600元),如该孩子未筹满1个季度的资金,将在筹款周期结束后将所筹资金全部汇入监护人卡中。如单个孩子筹集的资金超过1年所需资金,超出的资金将随机分配给其他待捐助的贫困孩子。

     另外,“同一天”的发起方之一“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是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公募基金会。根据《慈善法》,“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慈善组织应当在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十日前将募捐方案报送登记的民政部门备案。材料齐备的,民政部门应当即时受理,对予以备案的向社会公开(;对募捐方案内容不齐备的,应当即时告知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应当在十日内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予以补正)”。

     《慈善法》还有关于互联网募捐的条例,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同一天”其中一个页面最后显示,该项目的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编号为“53440300MJL16079XPA17007”。但截至12月24日下午5点,在“零分贝”的官网没有查询到相关资质说明,在百度分别搜索“零分贝 + 慈善信息平台”,“分贝筹 + 慈善信息平台”,前10页均未有相关报道能说明该平台是“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因为《慈善法》对“慈善信息平台”的限制,导致很多公益组织的筹款渠道被压缩,其中一些自主开发或合作了“统一或者指定”平台之外的互联网产品,将其视为“筹款工具”。这种方式也存在争议,有人视其为利用法律漏洞,有人认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创新。无论如何,公益组织的活动都应该在透明、公开的环境下进行。

     “分贝筹”微信公众号的说明中,“分贝筹是零分贝旗下的1对1扶贫助学筹款平台”;在新华社2016年的一篇报道中,将“零分贝”称为“服务精准扶贫的网络平台”;分贝筹微博说明中的称呼为“微信公众号应用产品”。

     此外,正如“同一天”发起方所说明的,“本活动所有受助孩子均来自国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筹集的所有资金都将由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接收,并按季度发放至孩子监护人的银行卡中,用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水平。”

     孩子们都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说明已经有国家转移支付的介入,为什么还需要捐款这类的社会公共资源?“提升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水平”当然无可指责,但是公益组织作为政府和公司之外的“第三部门”,意义之一便是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时可能存在的不公,和政府、企业之间的“跨部门”合作固然可以提升效率,同时也更需要有严谨的调研评估和工作逻辑。

     除了直接“筹款-捐款”这样简单的资源调动之外,公益组织其实可以发挥更精准、专业的能力,比如爱佑未来官网上的“爱佑童心”,为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提供一定的手术费用捐助;“免费午餐”为贫困学童提供午餐,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歌路营”用信息化等多元手段,为农村寄宿留守儿童提供故事、音乐、心理视频课等内容,改善农村寄宿学校软性环境……这些项目所解决的问题起源于行政或市场力量缺位,公益组织的介入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

     ▌“为什么查不到我捐的钱在哪里?”

     有人疑问,为什么爱佑未来的官网上查不到自己的捐款信息。

     “同一天”由爱佑未来和零分贝共同推出,捐款之后,活动页面本身并不能找到查询入口,提醒关注的“爱佑未来分贝筹扶贫”微信公众号也没有查询通道。直到搜索至“分贝筹”这一微信公众号,才能从菜单栏“开始帮扶”处进入(2017年12月24日12:30-18:00期间,显示为“系统升级中,请稍后”),其中有单个的项目捐款流水。

     因此,“分贝筹”作为一个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和腾讯的“腾讯公益”类似,捐赠者先通过平台捐款,流水显示在平台上,资金则直接进入项目对应的公益基金会的账户。一般来说,用户支付、经过支付通道、最终到账、信息公示页面,多个步骤之间的递进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不能只看信息公示页,更重要的在于财务审计。

     具体到“同一天”,流水公示的载体在募捐平台上,因此,目前在爱佑未来的官网的“捐赠数据”上查询不到该项目捐款流水信息。但作为一个公募基金会,爱佑未来会接受第三方财务审计和主管部门的监管、公众的监督。所以,对此事关注的人,可以持续关注、监督。

     回顾整个查询流程,没有简单、便捷的链接或按钮,导致公众难以确认自己的捐款信息。在一个产品还不成熟的前提下,就推向公众,可能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有信息错误?”

     有人提出质疑,指出同一个孩子有不同化名、不同生日;出现“2009年2月29日”这样的日期……

     在分贝筹的微博中,官方回应说:“原计划互动在圣诞节当天推出,但工作人员为了测试效果便转发到了朋友圈。小范围的举动,没想到在12月22日晚上迅速发酵。”“因为内容还在测试阶段,出现了一些信息错误以及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因此给大家带来怀疑和顾虑,甚至愤怒,我们诚挚道歉!”

     在项目信息未完全核实的情况下,就将“产品”推出,是导致这次“危机”的原因之一。建议公益伙伴们未来在测试过程中,工作流程要谨慎,“硬伤”未解决的产品,严格在内部核实、调整、纠错。如果是为了测试转发链接在不同界面的显示效果,可以在内部讨论群中进行,或者为了项目专门划分一个组别,再分享;如果是为了小范围内测试传播效果,一定要先核实信息,因为一旦公开出去,再小的范围,也有可能突然爆发出去,本来在测试阶段可以被解决的错误,也可能被无限放大。

     还有人继续追问,既然是在测试阶段,为何发现错误时不及时停止,而是一边纠正一边筹款,筹到255.59万元才关闭通道。

     ▌“为什么是这些孩子?”

     一、为什么多是又“穷”又“优秀”的孩子?

     在“同一天”关于不同孩子的介绍中,“经济困难”“成绩优秀”是高频词组。为此,有人质疑,在这种区域性贫困的地区,贫困并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所致;成绩优异与否,也不单取决于孩子个人,可能还涉及具体的家庭背景(比如是否有父母陪伴、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等)。因此不能以明示或暗示的表达,简单地将“贫困”“成绩”“资助”绑定在一起。如前文所说,公益组织的介入是为了弥补其他部门所不能解决的“不公”,而不是进一步扩大差距。

     另外,关于不同照片中的366个孩子,分贝筹的回应称,“在云南镇雄县政府及当地扶贫干部的大力支持下,7位摄影师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乌蒙山区的大山中,走访和拍摄了366个不同生日出生的孩子。这些孩子均为分贝筹正在帮助的孩子”。

     最终,约在24日中午,“同一天”结束筹款,活动页面称,“本次活动已筹集善款2555898(编注:255余万元)将全部用于云南镇雄县2130名贫困学生一年的生活补助,为了确保善款后续能够公开透明高效地执行,我们决定关闭本次活动筹款,非常感谢各位爱心网友的捐赠!”

     二、有的孩子钱不够怎么办?

     在“同一天”的介绍中,说明了资金的分配——具体到每个照片中的孩子,如果筹集的资金超过其1年所需资金,超出部分将随机分配给其他待捐助的孩子;如果未筹满1个季度的资金,筹款周期结束后,所筹资金将全部汇入监护人卡中。

     问题在于,为何多出的可以随机分配,不够的则“有多少给多少”?因为如果按照2130名贫困学生,100元/月/人,资助资金总共需要255.60万元,与实际募得的255.59万元相差无多。这种表述上的不严谨,很有可能给公众造成误解,将事实上一个整体的项目,误解为共计366(或2130)个“资助-受助”关系。

     三、谁应该入镜?

     因为选择了所谓的“1对1”的方式,而不是针对“非特定性群体”的帮扶,所以“同一天”需要366个“贫困儿童”入镜,由此涉及选择标准。这些孩子是怎么选出来的?“按照生日”这样的选择否妥当?如果10个人都是同一天生日,应该由谁入镜?再次推及,2130名贫困学生又是如何选出的?后续如果有更多的背景相同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保证公平?

     分贝筹的说明是,“平台上受助学生的相关材料,均是由各地‘驻村干部’和‘结对干部’(负责扶贫工作的各级别国家公务员)实地走访了解、拍摄并上传。”这里所说的,是按照“分贝筹”扶贫逻辑,整体上筛选需资助孩子的信息收集、确认流程,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即可。

     四、“1对1”的问题在哪里?

     但如果接入“资助”行为,则相比“1对1”,整体上筹款,再整体上资助,更能实现公平。人为把区域性贫困问题拆分成一个个的个人,再放到互联网上去需求资助,确实可能会引发更多公众的关注、接入更多的公共资源,但如同将“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绑定在一起一样,也可能导致新的不公。

     五、肖像授权了,又怎样呢?

     另外,“每个人”直接使用300余名孩子的肖像和化名(有些孩子写的“感谢板”上留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虽然已经和监护人签署了书面授权,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是否妥当,依然可以讨论。在联络授权的过程中,即使项目方尽到了告知义务,说明了个人信息公开后可能会有的风险,但因为信息不对称,监护人或者孩子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有人甚至评论这种方式是“用儿童的照片进行乞讨式筹款”“物化儿童”“消费贫穷”。

     ▌“最直接和最纯粹的助学?”

     在“同一天”的说明中,还强调了“最直接和最纯粹的助学”。

     从255.60万元的预算和255.59万元的实际募得款项可以看出,款项最终将全部用于贫困孩子的资助。但是,其他的成本由谁来支付?

     公益组织单个项目的募款几乎全是根据预算制定的,比如一个扶贫项目,涉及调研、审核、推广、资助、行政、审计等多类支出,有经验的机构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计划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有调整,但一定是基于事先计划。虽然资助的支出一定占有极高比例,但是不能忽略其他的成本,因为它们是“资助”得以实现的前提。

     一些所谓“零成本公益”的项目,并不是不产生其他成本,而是因为另行募集了管理成本等费用。公益行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一个公益项目真的将募得的钱百分之百用于受助对象,也应该说明其另行募集了管理费用,否则很容易误导公众,使公众误以为“零成本”的公益组织效率更高。长久下去,标榜“零成本”的公益组织本身可能会在将来面临巨大的行政管理的资金压力,对其他公益组织和整个公益行业,也是一种伤害。

     公益筹款人联盟在最新发表的《中国第三方线上平台公众公益参与方式研究报告中》中指出,“互联网公益的发展使得商业与公益边界进一步模糊,商业资本将持续冲击公益界的价值观与伦理。

     “面对商业资本的入局,中国公益行业尚未做好价值观与伦理建设的准备。以筹款多少论英雄,漠视筹款的伦理和原则,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平台在设计与规则制定等方面,强调公众参与体验,时而会与强调受益人隐私与权利保障的公益价值观存在冲突。

     “迎合公众参与的偏好,或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往往能够获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未来,公益界将可能会有更为剧烈的价值观与伦理碰撞。”

    

     “我为什么要捐钱给你?”

     “袁立的劳务费,不能直接捐基金会里?”

     “我也不喜欢理性的泼冷水的人”

     “为什么有人支持‘性别配额制’”

    

     罗尔事件法律疑云,金锦萍详解六大问题

     政府主导下,公益组织有什么用?

     托克维尔告诉你,我们为什么需要NGO

     慈善法:8大进步与10大期待(期待篇)

    

     南都观察时常会收到一些很“私人”的留言,可能是某个人在家乡的经历,可能是面对的某种困境。但是如你所见,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有时候我们会回复留言者一个“拥抱”表情,希望对方知道,我们是彼此理解的。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有长长的话想要说,既是回复他人,也是回复给我们自己——这个熟悉或者陌生的问题,我们想到了何种程度?

     这些回复也许同样有些“私人”,也许依然不成熟,但是我们希望彼此是倾听的,交流的。

     南都观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从过往的留言区里选择一些话题进行回复,或根据具体话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专家进行回复。如果你想直接来信,也可以 在后台留言,或将提问发送至 邮箱 guancha@nandu.org.cn,或联系南都观察小助手 微信 nandgc。提问一经回复,南都观察将赠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书一本和纪念徽章一枚。

     如果你想就某个问题或话题单独回复,也请通过以上方式联系我们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都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