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汤兰兰案”令人震惊,无论真相是什么
2018/2/5 南都观察

    

     转载自孙立平社会观察(ID:thslping888)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都观察特约顾问

     这几天,汤兰兰案刷屏,舆论反响强烈。

     和以往一样,人们的态度又是分列两阵,整整齐齐。只不过这次的对立大部分是聚焦在曝光的媒体上。

     阵营的一方:支持媒体曝光,怀疑这是一起重大的冤假错案,从中可以看到司法中的种种问题。从有关的报道来看,在这案件的内外,确实有许多令人起疑的蹊跷之处。而在过去这些年中,刑讯逼供,甚至设局陷害的事情屡有发生,人们期待通过事实的澄清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阵营的另一方:谴责曝光的媒体和记者,恶意引导,甚至有人“人肉”记者,对记者和有关媒体的指责不乏激烈之词。批评者指,该报道不但有为罪犯者开脱的嫌疑,而且暴露受害人的私人信息,从而置被害人于不利境地。至少,在保护受害者隐私的角度说,人们似乎没有不同的意见。

     到底真相如何?我没有答案,同时我也相信,仅仅根据媒体上所披露的那些信息,其他人也很难能够据此弄清楚真相。但充当福尔摩斯,是很多人内心的兴趣,也无可厚非。但这件事情既然已经成为一个事件,我相信有关的司法部门最终会介入,我还是愿意相信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得出的结论。

     不过这里我要说的是,无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事情本身都是足以令人震惊的。当然,同样令人震惊的还有讨论中体现的人们的思维逻辑。

     假如说这个案件最终被证明是个冤案,其中司法的黑暗令人震惊。根据其中一方提供的信息,汤兰兰的爷爷被折磨,死在看守所里,死后淤血和外伤明显。公安局办案人员对其他人也使用刑讯逼供的手段,有的已经屈打成招,有的牙齿被打掉,有的耳朵被打得流脓冒水,严重影响听力。

     假如说这个案件不是冤案,汤兰兰遭遇所表明的社会生态令人震惊。一个女孩,7岁开始,就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多人强奸、轮奸,时间长达7年。而母亲居然也是施暴人的同谋,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态。这种超出想象的变态环境产生的原因是贫困?还是道德的沦丧?

     同样令人深思的是舆论的表现。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刻意引导,轰炸式的舆论大部分不是集中在事件的本身。而刚才我说过,无论真相是哪一种,都是足以令人震惊的。那篇报道是有问题,但与事件本身相比,更应当关注的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而且,即使是对记者和媒体的批评,也应当是有度的。

     更令人深思的是,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一定就需要这种两极化吗?

     我在设想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有关媒体的报道在一些细节上是有欠妥之处,但案件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可能就是一个冤案,或者整个案情是被扩大化的,其中有些人是冤枉的。司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如果没有这篇报道,这件若干年前的事情也许就不了了之了。而恰恰是通过这篇有问题的报道,揭开了事情的真相,使冤案得到了纠正,司法恢复了公正。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是一种逻辑的推断。但从案件本身的一些蹊跷之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假如通过更高司法部门的介入,证明了这种假设,上面的争论又当如何评说,包括对那篇有问题有瑕疵的报道以及相关的记者和媒体?

     我不想预测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只想说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在这几天我关于思维方式的讨论中,我一直强调一码是一码,我们一定要分得清。报道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问题,与案件是否是冤案没有关系。既不能用有关报道的不妥之处证明这个案子不是一个冤案,也不能用这个案子是一个冤案来说明报道没有问题和瑕疵。

     很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这两者混在一起。一位评论者说:我只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报道汤兰兰的消息。最好她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没人能找到她,平平安安地度过剩下的人生。

     应当这么想问题吗?

    

     S教授的“西方礼仪”:北师大性骚扰争议事件

     中国大学反性骚扰还有多少尴尬?

     辛允星:拯救“缺爱”的村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都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