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的是革命,领回的是尸体 | 郭建龙伊朗行纪之六
2018/3/21 南都观察

    

     郭建龙,独立作家、前财经记者、IT工程师

     当世界还没有放弃大博弈的思维时,和平就不会到来,任何一个小国的内部冲突在各大势力的参与下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吞没了人类的道义、怜悯和慈悲。

    

    


     从伊朗中南部城市设拉子出发,经过一夜的汽车,就到达了港口城市阿巴斯港(Bandar Abbas),汽车停在了一个民用港口的外面。走入港口,乘坐快艇经过半个多小时,就上到了小岛霍尔木兹(Hormuz)。

     这座小岛只有40几平方公里,在庞大的世界地图上是如此不起眼,但在世界政治史上,它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世界上纷争最多的海峡之一就以它的名字命名。

     历史上最初叫霍尔木兹的地方并不在岛上,而是在大陆上的阿巴斯港附近。蒙古人横扫亚洲时期,为了躲避入侵者的进攻,老霍尔木兹的阿拉伯人纷纷到这个小岛上避难,建立了新霍尔木兹。

    

     ▲ 霍尔木兹岛上的葡萄牙城堡。波斯湾上最著名的海峡以这个岛命名。霍尔木兹海峡也是海湾石油的主要出口。两位游客是美国人。据男性游客说,这是他第三次来伊朗,每次都受到了友好接待。 ? 郭建龙

     平心而论,小岛上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合居住。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粉状沉积岩,偶尔一两处还有黑色干岩浆暴露,在烈日之下如同地狱。这里生长着稀疏的红树,却很难种庄稼。更麻烦的是,小岛上连淡水都没有,只能从大陆上运来,或者靠收集雨水。

     在霍尔木兹岛西方不远的海面上,还有另一个大岛叫喀什穆(Qeshm),这个岛的地理位置和生存条件都要优于霍尔木兹。即便人们想生活在海中,也应该选择喀什穆岛。那么为什么人们选择了又小又不适合居住的霍尔木兹岛呢?

     因为人们更看重安全。他们寻找这个偏僻的所在,就是为了躲避战争风险。阿拉伯人在这个小岛坚持了下来,直到被葡萄牙征服,成了它世界帝国的一部分,前往印度的中间站。这里还曾经接待过一位中国的使者——郑和,成了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站点。

     葡萄牙人在岛上建立了一座城堡,并将霍尔木兹的名字传遍天下。由于小岛正位于进入波斯湾的入口处,这个海峡被命名为霍尔木兹海峡。几百年后,由于海湾地区发现了石油,让霍尔木兹海峡成了最富盛名的水道之一。

     葡萄牙人的统治到公元17世纪就结束了,萨菲王朝的国王阿巴斯一世(Abbas I)占领了小岛,把统治权从小岛迁回到了大陆,建立了阿巴斯港。霍尔木兹岛又回到了历史的角落里,回忆着当年的辉煌。

    

     ▲ 城堡里的地下教堂。 ? 郭建龙

     来到伊朗之前,我就决定一定要去这座小岛看一看,因为它是世界政治史的一部分。踏上小岛的码头,就能看见远处的葡萄牙城堡,以及更远处形状怪异的山峰。这些山来自于沉积岩,在风化作用下变得五颜六色。

    

     ▲ 多彩的土壤。 ? 郭建龙

     葡萄牙城堡在一个岬角上,巨大城堡墙外画上了伊朗爱国主义的宣传画,内部却保留着废墟状态,当年的大炮嵌入了土中,葡萄牙人的地下教堂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暗淡,充满了忧伤色彩。

    

     ▲ 城堡前的战争插画,表现了两伊战争中士兵的英勇。 ? 郭建龙

     在这里,我还遇到了两位美国人。当我听说他们是美国人时,惊讶地说了一句:你们真勇敢。就在不远处的阿巴斯港附近,伊朗人刚捉了一船美国士兵来宣扬爱国主义,这时竟然有美国人到海峡上的小岛中旅游,且畅通无阻。

     那位男士回答:“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来伊朗了,每一次都畅通无阻。其实,只要能够进入伊朗,外国人受到的干扰是很少的。”

     我去往霍尔木兹时是公元2016年,美国人之所以能来,得自于伊朗新总统放松了入境禁令。但到了公元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将伊朗列为了禁止入境的七国之一,伊朗也随即做出反应,禁止美国人进入伊朗,双方的交流再次陷入了停滞。

    

     ▲ 阿巴斯港日落。伊朗主要的军港,2016年,伊军在附近海面上俘获了一群美国士兵。 ? 郭建龙

     离开美国人后,我乘坐当地人的摩托车在岛上转了一圈,欣赏着这座如同沙漠的岛屿。岛上的沉积岩已经粉化,显得很脆弱,有的地方已经大片倒塌,形成了洞穴。进入到这些洞穴才会发现,整个洞壁其实都是盐构成的,这是不折不扣的盐洞。整座岛就是高浓度的盐和土的混合物,用舌头一舔,土都是咸的。

     来到了岛的另一侧,我的向导指了指远处的大海骄傲地对我说:波斯湾!

    

     ▲ 岛上的悬崖。这里的海就是波斯湾。 ? 郭建龙

     在面向大海的右手,是喀什穆岛的方向,正前方可以通往阿联酋,而右前方则是沙特方向。

     正是在这里,沙特和伊朗,两个宿敌相遇了。

     在苏联帝国倒塌后,世界上最喜欢输出价值观的国家有两个,分别是伊朗和沙特。沙特输出的价值观是以逊尼派为基础的瓦哈比主义,这个教派宣扬简朴、虔诚,沙特王室虽然奢华无度,但它却希望世界都信仰瓦哈比,于是它支持了一系列的逊尼派极端主义,成功地将价值观输出到了全世界。

     沙特最大的输出叫做奥萨马·本·拉登,除了奥萨马之外,基地组织、塔利班、ISIS的背后都有沙特资本的痕迹,并经过了瓦哈比思想的武装。从中国的新疆,到菲律宾,再到北非、西非的大沙漠中,沙特的金钱都变成了累累白骨,写满了它们的成就。

     与沙特宣传逊尼派不同,在世界什叶派背后站着的则是伊朗。什叶派在历史上曾经是受排挤的角色,霍梅尼革命成功后,却试图将什叶派革命思想传向世界。于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两个最热衷价值输出的国家对上了。它们的战场从波斯湾出发,向着世界上许多地方扩张,不管是叙利亚、伊拉克,还是也门、阿富汗,只要有穆斯林内部战争的地方,都有着两个国家的参与。

     但比伊朗讨巧的是,沙特虽然输出价值观,却和美国、西方世界打得火热,得到了他们的默许甚至支持,而伊朗却由于得罪了美国人和西方,名声更加狼藉。

     霍梅尼是一个心口一致的人,从一开始,他就把苗头对向了美国。美国人参与的黎巴嫩,也成了什叶派革命输出的第一站......

     基地组织之前最大的恐怖袭击

     公元1983年4月18日,黎巴嫩贝鲁特西区的美国大使馆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大爆炸。在之前的一年,以色列由于受不了位于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骚扰,决定出兵黎巴嫩。

    

     ▲ 贝鲁特(Beirut)的蓝顶清真寺。黎巴嫩是伊朗革命输出最成功的地区之一。 ? 郭建龙

     这次出兵赶走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拉法特,却因为一系列的大屠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感。

     在国际社会的担保下,以色列与黎巴嫩达成了退兵协议。这个协议要求以色列退兵,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必须离开黎巴嫩。联合国派来了维和部队执行停火协议。

     就在国际社会以为联合国的调停已经取得进展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那一天中午刚过,一辆小汽车进入了美国大使馆建筑群。随后小汽车停在了门廊附近,也有消息说小汽车加速闯进了前厅。不管怎样,这辆车距离大使馆建筑非常近。接着,车上900公斤炸药爆炸了。

     这次爆炸造成了63人死亡,其中包括17名美国人。爆炸几乎摧毁了中央情报局在黎巴嫩的存在,8名成员死于灾难。在伊朗革命之前,美国的情报人员主要在伊朗,革命后,由于黎巴嫩是一个基督徒在政治上占优势的国家,美国的情报机构将这里当成了一个重要据点。此次袭击,让美国的中东情报出现了巨大的空白。

    

     ▲ 黎巴嫩内战后重建的富人区。在内战中,这里变成了一片废墟。伊朗支持的真主党成了内战的佼佼者。 ? 郭建龙

     而这次袭击也是穆斯林世界针对美国海外外交机构的开始,之后基地组织对肯尼亚、坦桑尼亚大使馆的袭击,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次。

     就在美国人惊魂未定的半年后,10月23日,一场更大的灾难袭来。这一次发生的地点在贝鲁特机场附近。贝鲁特机场距离市区只有几公里,是美国维和部队的驻扎地。这一天,一辆黄色的梅赛德斯奔驰小货车伪装成送水车出现在了军营之外。门卫让它进入了外来车辆停泊区。

     梅赛德斯奔驰在停泊区转了一圈,似乎在寻找车位。然后突然加速,冲破了铁丝网,进入了警卫区域,它继续加速又冲入了军营大门。这一切由于太突然,没有人反应得过来。

     冲入大门后,汽车继续加速,冲向兵营建筑内部。这一次的炸药不是900公斤,而是9吨!

     巨大的爆炸将整个兵营掀上了天,死亡人数达到了241人。几乎在同时,另一场爆炸在法国兵营发生,杀死了58人。

     这两场惊天屠杀,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在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对美国发动袭击之前,它们一直占据着美国遭遇恐袭的首位,这也是美国二战后最大规模的集体死伤,直到911事件时才被打破。

     之后,各地加强了戒备,以防这类事件再次发生。但这一系列的袭击对于人们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由于承担不起这种损失,撤离了黎巴嫩。

     袭击的余震一直持续到今天。公元2014年,我去贝鲁特查看时,贝鲁特的港口里还随时停泊着一艘美国军舰,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艘船就负责将美国人和联合国机构撤离。他们知道这个国家风险之高,超出了维和人员能够承担的。联合国只在和平时期才去维和,一旦战争,立刻离开。

    

     ▲ 贝鲁特的标志:鸽子岩。 ? 郭建龙

     美国人一直试图找到这几次爆炸的幕后策划者,他们查到这个组织叫伊斯兰圣战者。但伊斯兰圣战者并不是一个知名的组织,以前也很少策划过袭击。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这个所谓伊斯兰圣战者,可能就是黎巴嫩真主党的早期阶段,也是伊朗穆斯林革命输出的第一站。而之所以针对美国人,也只是伊朗革命的继续。

     什叶版的革命输出

     在伊朗介入之前,黎巴嫩什叶派是人口最多,却最弱势的群体,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什叶派大都较为贫穷,政治上也没有地位。黎巴嫩本身宗教派别和武装林立,唯有什叶派没有武装。他们夹在以色列、基督徒长枪党、逊尼派巴解组织之间,成为几大派别欺压的对象,被赶得四处逃窜。

     伊朗在叙利亚的什叶派政权帮助下,进入了黎巴嫩。在黎巴嫩的东部,有一个叫做贝卡谷地(Beqqa Valley)的地方,这里紧挨着叙利亚,是什叶派聚集区之一。伊朗支持的什叶派训练基地就设在了这里。基地负责培训什叶派青年的基本作战技能,并把他们纳入组织运作。经过伊朗的打造,什叶派逐渐培养出一支全国最令人色变的武装——真主党(Hezbollah)。

     真主党与伊朗一样,肩负着数重使命,首先,它要保护黎巴嫩的什叶派不再受人欺负,其次,它与以色列开展了不间断的斗争,最后,它也和伊朗一样染上了反美主义,针对美国人搞破坏。而美国大使馆和军营爆炸,就是恐怖主义的天才之作。

     从公元1980年代末到现在,真主党是黎巴嫩唯一让以色列感到头疼的武装。当其他势力已经承认以色列这个既成事实后,真主党始终不承认,并时时刻刻要打击以色列。

    

     ▲ 西顿(Sidon)的海上城堡。这里是什叶派聚集地区,也是内战中以色列和巴解组织都蹂躏的地区。 ? 郭建龙

     到了公元1990年代,黎巴嫩内战告一段落,打累了的人们开始考虑战后的重建,并希望能够组成联合政府。联合政府的要求是:每一个派别都必须放下武装,建立统一的国家军队。只有真主党不同意放下武装,什叶派显然在之前的战乱中被虐怕了,他们参加联合政府的前提是保留自己的军队。其他派别虽然愤怒但是无可奈何,只好同意他们保留武装。

     现在,真主党已经成了一个议会党,也是黎巴嫩唯一有单独武装的党。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将它列为恐怖组织,但它仍然我行我素,不时地往以色列境内打炮激怒以色列人,又越境去帮助叙利亚打仗,一副志得意满谁也管不了的模样。真主党的军费至今仍然受到伊朗的支持。

     伊朗的革命输出不仅在黎巴嫩,实际上在任何有什叶派的地方都能看到伊朗的身影。在伊拉克,伊朗支持什叶派反对逊尼派的萨达姆总统,虽然在两伊战争中伊朗吃了亏,但随后的海湾战争却让伊朗人捡了便宜,美国人不仅帮助伊朗推翻了萨达姆,还帮助伊朗建立了什叶派政权。

    

     ▲ 贝卡谷地。这里成了伊朗训练真主党的主要场所。这里也是真主党翻山去帮助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打仗的路线。 ? 郭建龙

     在公元2011年之后的叙利亚内战中,伊朗支持什叶派的阿萨德总统。在俄罗斯出兵之前,伊朗几乎是叙利亚唯一的指望。伊朗不仅出钱,还出武器,出军事训练人员帮助叙利亚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直到逊尼派极端组织ISIS出现后,阿萨德的压力才小了下去。而伊朗最大的收获则是保住了一个什叶派政权。

     在阿富汗,伊朗也支持了好几支部队,最早是支持蒙古血统的哈扎拉人,因为哈扎拉人信奉的是什叶派。之后,支持北方的伊斯玛仪派,因为这个派别也属于什叶派的一个分支。最后,又开始支持北方联盟的马苏德,因为马苏德是塔吉克人种,而塔吉克人属于伊朗种的一个分支。

     在塔利班时期,伊朗走了霉运,塔利班不仅反对伊朗,还袭击了伊朗领馆,杀掉了伊朗的外交官。但突然间,美国人又成了伊朗人的福星,将塔利班打倒了,伊朗在阿富汗的影响力稳步上升,进入了收获期。

     在塔吉克斯坦,伊朗人则选择支持帕米尔(Pamir)地区的帕米尔人,因为他们信奉什叶派,伊朗还支持阿富汗的马苏德向塔吉克渗透。结果,塔吉克政府对于伊朗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一位在印度骑自行车的伊朗小伙子告诉我,他在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现了伊朗的革命输出。克什米尔地区也有着不少什叶派,伊朗对这个地方也感兴趣。公元2016年,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反对印度的骚乱,这位小伙子恰好经过骚乱地区。他告诉我:“我看见许多什叶派的标语,上面写满了对伊朗的感谢。一看就知道,伊朗政府把用石油换来的钱投到了这里输出革命。”他对于伊朗政府这种做法很反感,却又无可奈何。

     伊朗的反对派们大都对政府输出革命的做法感到不解,他们认为这样是错误的,政府应该把更多的钱用到国内的民生上,而不是拿着钱四处到国外制造不稳定。但是,令反对派感到尴尬的是:整个世界都仿佛在证明,伊朗政府的做法是正确的。

     “我有时候搞不清,美国人到底是在反对哈梅内伊,还是在帮助哈梅内伊。”这位小伙子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伊拉克现在还属于逊尼派掌权。在叙利亚,美国人支持反对派,伊朗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阿萨德总统,结果,反对派变成了Daesh(即ISIS),美国人又只好帮助伊朗政府一起打Daesh,好像在打自己的脸。在阿富汗,美国人一开始支持塔利班,而伊朗政府一直支持北方联盟,结果证明伊朗政府是正确的。美国每做一件事,伊朗政府的影响力就会更大一些,现在,它的影响力反而处于高峰时期。我们指望海外对哈梅内伊施加压力,逼迫他进行国内改革,可是世界却在帮着这个独裁政府提高国际影响力,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在革命输出的背后,伊朗人的墓地里,那些年轻人的墓穴却一直在增加。我在墓穴里找到了在两伊战争中死去的伊朗人,在阿富汗战争中死去的伊朗人,在叙利亚死去的伊朗人,也许还有在其他地方死去的。每一天,都会有许多断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来这里祭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种革命输出的合理性,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世仇的战争

     沙特和伊朗都在拼命进行价值输出,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打代理人战争,沙特主要是靠两种印刷品输出:美元和古兰经;伊朗则主要提供军事训练和武器。但是,当矛盾激化时,两国的冷战偶尔也会变成了热战。

    

     ▲ 西顿老街。 ? 郭建龙

     公元2015年3月,沙特拉起了一票人马,发动了一场对外战争。这场战争的受害者是沙特的邻国也门,受打击的则是也门的什叶派武装胡塞人。

     也门在近代历史上曾经分裂成两个国家,南部被英国人占领,而北部从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北也门就进入了独立状态,之后,在埃及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的帮助下推翻了国王,变成了共和国。

     南方则在英国人退出后,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变成了苏联的附属国。

     公元1990年,自身难保的苏联决定不再援助,南也门迅速倒台,两个也门合并了。这次合并是以北也门为主导,北也门总统萨利赫(Ali Abdullah Saleh)成了统一也门的第一任总统。

     虽然已经合并,但两个也门的差异化却很明显。在北也门,主要的民族是胡塞人,这是一支信奉什叶派的穆斯林,所属教派叫宰德派(Zaidiyyah)。宰德派是最早与其他什叶派分道扬镳的派别,他们在第五代伊玛目时,就由于信奉了阿里不同的后嗣,单独建立了门派。总统萨利赫就属于这个派别。

     南也门则以阿拉伯人为主,信奉逊尼派。南北也门的合并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但在穆斯林看来,却是什叶派并吞了逊尼派。

     公元2011年,随着中东地区阿拉伯革命爆发,也门也发生了民主运动。长时间在位的总统萨利赫被激情的人民推翻了,这件事被当做一场民主对独裁的胜利。但事后,北方的什叶派们回放这个事件时,却突然明白过来:接任萨利赫总统的是南方人哈迪,信奉的是逊尼派,什叶派在革命中没有捞到好处,还赔掉了同信仰的总统。新上任的哈迪总统作为派别总统,也没有表现出对北方人民的尊重,而是迅速与沙特打得火热。

     为了对抗这个沙特代理人,胡塞人开始寻求伊朗的帮助。伊朗把世界上的什叶派都看成是自己人,它偷偷地派出了军事人员,帮助胡塞人训练军队,并提供资金支持。

     公元2014年,胡塞人借着经济危机,开始发动示威活动。与政府发生冲突后立刻开展军事行动,控制了首都萨那(Sana’a),赶走了哈迪总统。

     哈迪总统逃到了原本南也门的首都亚丁(Aden),双方开始大战。在也门内战中,还有一个角色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基地组织(Al-Qaeda)。从传统上,基地组织的资金支持来自于沙特民间,由于也门距离沙特不远,基地组织在政治真空的南部海岸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

     到这时为止,伊朗和沙特打的都是代理人战争,伊朗支持胡塞人,而沙特支持哈迪总统。但是,到了公元2015年,胡塞人已经占了明显的上风,如果沙特人不提供进一步支持,哈迪总统必然失败。这时,沙特终于赤膊上阵了。

     沙特组织了阿拉伯联军,利用空中武装打击也门,随后派遣了地面部队。参加作战的包括:沙特、巴林、约旦、科威特、摩洛哥、卡塔尔、苏丹、阿联酋。联军在也门制造了一系列的人道主义灾难,但是,沙特由于财大气粗,西方政府不敢得罪,不是不敢批评沙特,就是尽量放低调门。

     内战将也门撕成碎片,入侵将也门变成了一片废墟,至今战争仍然没有结束。

     在伊朗时我曾经碰到一个也门青年,他明确地告诉我:我们后悔了,所谓的民主革命在伊斯兰世界都会变成帮派之争,只要有伊朗和沙特在,就不会有和平,也不会有民主。

     他的话将伊朗和沙特这对宿敌烘托了出来。这两个国家都有着庞大的石油资源,财大气粗的他们不惜向国外撒钱。西方世界由于不了解内情,往往不小心插足到了派别纠纷的内部。

    

     ▲ 特利波里(Tripoli)。黎巴嫩北方城市,曾经是内战中激烈战斗的地方。 ? 郭建龙

     沙特和伊朗虽然势不两立,但在某些事情上却能达成共识。公元2016年12月,由于石油价格长期低迷,在沙特的主导下,石油卡特尔欧佩克(OPEC)达成了一项减产协议。伊朗对这个协议给予了大力支持。

     按照正常情况,伊朗的石油禁运刚刚取消,正处于恢复产量阶段,不应该积极参与减产行动,更何况减产是由沙特推动的。

     但是,这两个老冤家在操纵石油价格上却合作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石油价格低迷的结果,是让他们都缺钱了。沙特不仅支持全球的逊尼派打仗,还亲自参与了对也门的军事打击,加上国内王室的铺张浪费,已经是债台高筑,如果石油价格不上涨,就进入了破产的节奏。

     而伊朗在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印度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也因为石油价格的下跌缺钱了。

     两个老冤家决定联合将石油价格炒高,共同获利,再拿着卖石油得到的美元在战场上厮杀。石油这个驱动了全世界的黑金,就这样在伊斯兰的土地上成了杀人的工具。

     也许,当石油的暴利存在一天,当伊斯兰的教派分野持续一天,当宗教保守派的野心存在一天,这片复杂的土地上就无望看到和平,人们也很难看到所谓民主与独裁的斗争。在这里,一切价值观都是被扭曲的。

     也许,当世界还没有放弃大博弈的思维时,和平就不会到来,任何一个小国的内部冲突在各大势力的参与下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吞没了人类的道义、怜悯和慈悲。

     *本文为郭建龙“伊朗行纪”第6篇,南都观察将陆续推送系列文章。

    

    

    

    

    

    

     柏林墙的第一天

     特朗普崛起:自由主义终结了么?

     橱窗式城市——“我是平壤人”

     古巴大变革前夜,外国人仍难买到一枚鸡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都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