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公益评论影响力奖获奖名单揭晓,南都观察四篇入围
2018/4/11 22:39:13 南都观察

    

     综合整理自公益慈善周刊(ID:gycsweekly)

     近日,第二届公益评论影响力奖揭晓,29名来自中国优秀公益组织的领导人依据思想性、科学性、影响力三大标准,评选出了十篇公益领域的获奖文章,其中有四篇来自南都观察。这十篇文章是从作者申报、媒体推荐、公益同仁推荐等方式收到的103篇文章中评审出的。

     公益评论影响力奖由《公益慈善周刊》于2017年发起,由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资助,希望在中国公益领域建立一种反思与批判的机制,矫正发展方向的偏离,厘清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2017年应该是近年来公益反思最为深刻的一年。本届公益评论影响力奖的入围文章出现了多篇引发公益界高度关注的文章。康徐之争相关的两篇文章都获奖,说明了中国公益界对于公益发展的不同方案高度关注。

     刘韬撰写的《从“参与式发展”到“公益市场化”:中国NGO场域的范式转移》、丁立撰写的《公益行业发展的中间之道、志愿之道、“三民”之道》,这两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和发展前景讨论了公益发展方向。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公益发展的方向是公益界最为关键的问题:公益如何能够在政府、市场之间找到自身的独特定位,并能够真正链接起社会公众,形成人人参与的公益社会。

     《民法总则》中的非营利法人、公益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境外NGO法、99公益日这几个议题的入选反映了2017年的公益焦点事件。这四个议题反映了中国公益所处的制度环境正在强势型塑公益,同时公益对于制度环境只有弱势的型塑,甚至是一种负面的型塑(如99公益日的套捐与刷单)。

     经历层层评选,南都观察贡献出四篇获奖文章,这是业界对我们的肯定,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新的一年,我们会继续致力于社会议题讨论和思想引领,促进反思与行动,推动公益行业和公众连接,共塑公民社会。

     〔南都观察获奖名单与作者获奖感言

     《金锦萍:为什么“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分类不是最优选择?》

     《金锦萍:慈善免税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哪里?》

     金锦萍,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大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我写评论文章的初衷并非旨在获得这一奖项,不过当被告知再次获奖之时,还是有点小小的欣喜。我们面临着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的碰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公益慈善领域也不例外。当有热点和焦点发生,如果这个社会本身是一个观点市场,各种声音争亮实属正常,此时,作为研究者,基于中立、独立、客观、理性和专业的立场发声,是一种权利,有时更是一种义务。我们得学会聆听(尊重他人),学会表达(尊重内心),然后会发现千姿百态方是人生常态。

     《对话徐永光:<公益向右>是救公益,还是害公益?》

     顾左右 公益记者

     我认为,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因而,应该脱去道德的外衣,老老实实地承认即便做公益也建立在满足个人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伪善;现实中的人与事也并非黑白分明、界限明确,而是不断地模糊和交织,彼此发生作用,“混沌”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公益的生态如果是良性的,就应该允许存在多元模式,你可以坚守你的“初心”,他可以拥抱商业;你可以小而美,他可以规模化。多元化程度与开放度真正决定着公益的未来。

     《王涌:解读〈民法总则〉中的“非营利法人”》

     王涌,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

     非常高兴获得第二届公益评论影响力奖。去年民法总则提出了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划分。这是在中国基本法律制度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非营利法人这个概念。所以我希望能够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一部非营利法人法。对非营利法人的治理结构受托人的信义义务关联交易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的规定,这将是中国非营利法人发展的一个重大的事件。这也是我写这篇评论的初衷之所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部获奖名单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都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