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她“作”,到底在说什么?
2018/4/20 22:00:00 南都观察

    

     本文经C计划(ID:PlanC-Edu)授权转载

     郭兆凡,C计划联合创始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曾任职于高盛集团、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提起“作”,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形象?

     或许是一个粘人的、情绪起伏不定的、有话不直说、令人难以捉摸的形象,常常是女性。但是,到底什么是“作”呢?

     “作”本身是上海及苏杭一带的方言,本意大概是折腾,但又有些瞎折腾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广为人知,是因为作家张抗抗在2002年出版的小说《作女》,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卓尔的故事》,由袁立主演。

    

     小说的主人公卓尔,不安于现状,想按自己的愿望活的有声有色,认为“我作故我在”。她提出离婚,因为感情变淡了,还被婚内强奸。丈夫习惯了日日不变的生活,而卓尔从吃饭、买东西,到每个细节,样样都追求变化和完美,不愿意重复和凑合。她还几次放弃稳定的工作,一心想去贫困山区办学,想去南极旅行,喜欢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她在离婚后会和已婚男性发生性关系,觉得身体应该由自己做主。她说,“我始终活在一个个未知的悬念和想像中”。小说的结尾,卓尔卖掉房子和车子,再一次离开熟悉的环境,朋友们听说,她好像包了一片荒地,又好像开了个垃圾站回收废电池,也好像去了西北的荒漠旅行……

    

     当然,卓尔未必符合现在人们对经济和精神独立的女性全部想象。但总体来说,张抗抗希望为“作”正名,她认为“作”是个好事儿,代表着不接受命运的安排,通过积极的折腾,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精神享受,她认为这是女性自我肯定和自我拯救的方式,体现着女性对几千年男权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抗。她还认为“作女”不同于“女强人”,她们能力不足、过于感性、不计后果、更看重心理上的快感。虽然有时候作的让人有点讨厌,但却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来源。

     时至今日,人们普遍意义上的“作”,虽然没有唯一的解释,但似乎和张抗抗笔下的“作女”大不相同。

     更多是负面的,指瞎折腾,没事找事,找寻某种大家认为不必要的东西,像是自找没趣、自找烦恼、自找麻烦。

     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关于“作女”的故事,总是追问伴侣“你爱不爱我”,一点小事就闹得天翻地覆,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情绪变化快,总把分手挂在嘴边……

     到底该怎么理解“作”呢?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我认为,总的来说,“作”所代表的折腾,是出于对“现状”不满,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期望”。比如卓尔期望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对日复一日的婚姻和稳定的工作不满,才会去折腾;某个女性期望伴侣认可自己的所有需求,无论是想吃什么东西、买什么物品,或是听甜言蜜语,伴侣如果没有做到,就会感到不满,才会吵架,折腾。

     那区分好坏的关键就在于,人的“期望”是不是合理的?

     要想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反思这四点。

     ▌确实会有人会有不合理的期望

     比如有的人期望伴侣随时能陪着自己(早早下班、上班时间也要及时回复消息),期望伴侣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说自己想听的话),期望伴侣和异性保持绝对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不看异性,不和异性主动说话,甚至不保存异性的联系方式)等等。

     在恋爱关系或婚姻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权利可能包括基本的尊严和自由。虽然恋爱的人比起单身的人,会让渡一部分权利,也会多承担一些义务,比如关心彼此,不出轨,不欺骗等等,但改变都是有限的,而且不应该是单方面的改变。如果完全限制了对方的自由,不尊重对方的尊严,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利和对方的义务,就有问题了。

    

     因为这些不合理的期望而产生的“作”的行为,确实是负面的,是没必要的瞎折腾。为什么会有这种“作”的现象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他/她们本身还没有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伴侣过于依赖。尤其常见于女性依赖男性,有时候体现在一些很细微的地方。比如力所能及的事情却一定要伴侣去做,小到拿个东西,大到安排旅行;又比如要人为设置一些障碍考验伴侣对自己的爱;或者觉得男性单方面送礼物、吵架后要先道歉(不管是谁的错)、成为家庭唯一经济来源都是理所应当的。

     有人说,不依赖,这还叫爱情吗?我觉得爱情中,当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但依赖是相互的,而且凡事都有限度。有独立人格的人会意识到,让自己幸福,首先是自己的责任。男女之间是平等的,爱、关怀和妥协都应该是相互的。爱依靠的不是索要,而是共同经营。如果真的没有爱了,放手以后自己也应该好好生活。

     第二,上面的现象其实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虽然现在女性的地位比百年前高得多,但男强女弱的文化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

     像是影响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比如一方面不希望女性“作”,另一方面又希望女性依赖甚至崇拜自己,以此彰显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也会影响女性对自身的定位,比如从依赖父母、到依赖伴侣、再到依赖孩子,总在别人的身上寻找自己的精神和物质寄托;

     也会给女性灌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观念,希望女性走捷径,比如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第三,上面的现象还和教育的缺失有关。

     家庭教育方面,很多家长从小纵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没有教育孩子怎样分辨是非对错,这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很多家长自己就缺乏独立人格,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以及对童年苦难生活的恐惧寄托在孩子身上,这都是不好的榜样。

     学校和社会教育方面呢?并没有强调“怎么讲道理”“怎么判断是非对错”“什么才是独立人格”。反而促使人崇拜权威和宣传,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很多影视作品和媒体渗透着不平等的价值观,都在加剧女性对男性的依赖。

     简单来说,一个男女不平等,不鼓励独立人格的社会,是导致消极的“作女”的主要原因。

     ▌要警惕由更有权力的男性来定义“什么才是合理的期望”

     吵架的时候,很多女性会被扣上一顶帽子,“你太作了!别再作了!”好像此言一出,女性就没有任何回嘴的余地。

     但当男女的期望不一致的时候,女性的期望就一定不合理吗?

     举个例子,你身边肯定也见过这样的家庭。丈夫工作很忙,经常晚上十点后才回家,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妻子也工作,虽然赚钱不算太多,但基本承担了所有家务和养育孩子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段时间下来,夫妻关系疏远了不少,妻子就经常抱怨,希望丈夫早点回家,承担一部分家务,共同教育孩子。但丈夫觉得妻子无理取闹,自己工作压力那么大,还希望给家里换大房子,工作做不完、整个团队都在加班,自己不可能例外,妻子赚的少,做家务和教育孩子是应该的。每次妻子表示不满,丈夫就说妻子“作”,没事找事,日子好好的非要找架吵。

    

     谁更有道理呢?

     这时候,其实是夫妻的价值观有冲突。丈夫更看重金钱和工作中的成就感,认为牺牲家庭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觉得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哪儿有什么牺牲?妻子呢?可能更看重精神上的交流,看重孩子的教育质量。

     谁对谁错?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

     幸福的家庭,需要了解双方的价值观,寻找共同的期望和目标。这需要平等的沟通,相互的妥协,理解彼此的需要,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但关键是,不应该由赚钱多的人单方面决定,更不应该用“作”这样的大帽子阻碍沟通。

     ▌要警惕由社会主流来定义“什么才是合理的期望”

     你可能也听过这样的话,“某个人辞掉了高薪厚职的工作,去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理想,真是作死!”

     小说中的卓尔,放弃平淡的婚姻和稳定的工作,期望尝试新的事物,这是合理的吗?

     这还是涉及到对权利和义务的复杂讨论。

     一方面,个人有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生活可以和社会的主流观念很不一样。多数人都追求金钱、婚姻和稳定,你可以追求兴趣、自由、选择不结婚。只要你自己承担后果,不伤害别人的权利,那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多元。

     另一方面,个人也负有一些义务,包括道德义务。比如对伴侣忠诚,赡养父母和子女,教育子女等。

     复杂的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下,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讨论并不容易。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子女不结婚对自己造成了切实的伤害,包括要承受亲戚朋友的流言蜚语;子女可能认为父母没有干涉自己婚姻自由的权利。再比如即使经过长期的磨合,在婚姻中也感到不幸福,觉得自己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但又有减少对孩子的伤害的义务。

     但关键是,“什么才是合理的期望”,这不应该由社会主流观念来定义,而应该和对权利和责任的复杂探讨有关。

     ▌要警惕对男女的双重标准

     “作”是女性的专利吗?在“作女”这个百度词条中,开头就写着,“作是女人的天性之一”。我对把某个现象归为“天性”一向保持警惕,这需要更多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内分泌学领域的研究。这种现象也很可能是由社会塑造而成的,而不是女性天生如此。

     那存不存在“作男”呢?其实上文描述的所有行为,也都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只是因为男强女弱的社会环境,常见的依赖方式和期望不一样。

     但都不应该有双重标准。如果你认为一个“总检查伴侣手机、不允许伴侣主动和异性聊天”的女性很“作”,那你会认为有同样行为的男性也很“作”吗?如果你只用“作”来形容女性,双重标准和不公正就已经产生了。

     总的来说,我并不喜欢“作”这个词,它暗含着太多对男女的双重标准,也更容易让人在这个标签下忽略更关键的问题:一个人,不论男女,面对方方面面,哪些期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在亲密关系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什么?

     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但不同的理解也有好坏之分。这需要人们平等的沟通和说理,而给人扣上“作”的帽子,对此并无帮助。

    

     我们不需要绅士的性别平等

     曦力:什么是中国“性别平等”的真问题? | 探寻

     《偶像练习生》被嘲“百gay大会”:男性气质如何成为一种压迫机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都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