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04|维生素的百年争议
2017/8/24 11:30:13 健康探理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能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的百年争议
1
维生素争议的历史
和任何一种食物一样,比如肉蛋奶蔬菜,维生素也是一切生命体中、也就是一切食物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青霉素头孢这类抗生素,药物,一定是先有科学家,后由科学家去无中生有发眀出来物质。而肉蛋奶以及那些维生素,却一直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生物体内的,有没有科学家的出现它们都在哪里存在着。科学家也就出现了一百多年,地球上的生命、食物却有几十亿年的历史。没有被科学家发现以前,活得正常的人大口吃肉,吃肥肉,吃饭,当然也吃这些食物里需要通过化学分析才能证明存在的那些维生素。一百多年前,还不知道有些东西将来会被人们叫做维生素,所以也没有人会一边吃着东西一边惦量这些东西(比如肉或者含在蔬菜中的维生素)应该吃多少才吃得恰到妙处。而一旦被科学家发现了,立刻就会把这些东西拖入有害与有益的对立观点的疯狂争议之中,蛋白质吃多了吃少了要争一争,脂肪吃多了吃少了也要争,糖吃多了吃少了那就争得更加的面红耳赤。
维生素肯定也不例外,维生素A、B、C、D、E,每一个维生素一旦被科学家从身体内部的细胞里找到了,从食物中找了出来,科学家们立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和对维生素的看法,自觉的站到另外一些科学家的对立面,并形成正好相反方的意见。正反双方都能掏出能够淘到的所有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拼命去证明自己关于吃肉、吃维生素的那些成系统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观点,确实能够概括人类祖先的吃过的一切是吃对了还是吃错了,拼命证明对方的观察只缺了一点点道理、而恰恰被我看到了。看着科学家们认认真真的花上一百多年去争论,到现在和看不清将来的未来,他们还要继续争论关于肉能不能吃、肥肉能不能吃、粮食需要吃多少、维生素有没有害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不由得对他们探索人类未来的生存之道的执着而感动,真理就是要越辩越明!稍许遗憾的是,肉和维生素的真理还在继续辩,似乎短时间内也没打算不产生结果就来结束这类辩论。但是在他们争论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参与他们之间争论的我们能不能先吃点肉,先吃点维生素呢?吃,又该怎么吃?当然也有很多专家给出了吃的建议,剩下的问题就是你愿不愿意接受。
2
科学家对维生素的不同态度
由于赞成维生素的和反对维生素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当然也就没有谁会去信服了谁,于是,科学家的权威就必然显示出他们的权威,那就让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来争争好了,他们有足够的可以相互争论的威望。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在这个级别上的科学家怎么说:
持反对维生素意见的诺贝尔奖得主说:维生素是无益的,是个很残酷的骗局!
诺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就曾在《新科学家》上撰文称,很多已有的研究显示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反会升高癌症和糖尿病风险。
2013年,美国的《内科医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够了!别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上浪费钱了(Enough Is Enough: Stop Wasting Money on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的文章,说是“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对健康的、营养均衡的人是没有好处的,尤其是复合维生素。普通人群应该尽量避免服用,因为对他们来说服用的效果弊大于利。”
而在维生素C与感冒之间的关系上,早在1942年,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就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文表示没有任何迹象能够表明单一的维生素C 、或者单一的抗组胺药物、或者维生素C加抗组胺药物可以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持续时间或者严重程度有任何重要的影响。”
持赞同维生素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则说:维生素极其有用!觉得没有用,只是因为服用的剂量还不够大。
持赞同态度的大科学家经典代表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他在1970年写了一本书,《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他认为每天服用维生素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是可以预防感冒的。1979年,他在《癌症和维生素C》这本书中又建议每个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000毫克或者更多的维生素C,而他自己每天的服用量是12000毫克(最高峰时为18000毫克,为推荐摄入量的数百倍), 他坚信“这种简单的方法将十分显著地改善癌症治疗的结果”。但是,身为化学家的他却没有说出生物化学反应以及剂量相关的那些机制。
3
争论点:维生素是疾病原因吗?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些权威科学家相互矛盾的意见呢?何况还有那么多不够权威的专家们都在表白着自己的观点并坚定的反驳他们自己的反对派。
我们不妨先换个角度来看看两派意见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和完全不共同的观点。显而易见,赞成和反对两派观点的出发点就是高度共同一致的,沃森和鲍林以及所有的科学家都在用各自的证据去努力证明维生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求证维生素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正反两方拥有高度一致的求证目标。用简单而明了的话说,就是赞同维生素的那些人认为维生素是导致疾病好转、痊愈的原因,而反对维生素的那些人则认为维生素是导致疾病产生、恶化的原因。结论不同而已,他们看起来讨论了同一个问题。
维生素真的是各种疾病的原因吗?或者说维生素和疾病之间究竟有没有必然的、内在的因果关系?这可能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实验科学问题了,因果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问题,具体到维生素世界观和疾病世界观,就是要搞清楚这些维生素是从哪里来的(维生素存在于哪里?正常细胞、疾病的细胞里有没有维生素)、又会到哪里去(最后的代谢结果),疾病又是怎样产生的、又将怎样演变。
正方认为维生素可以治疗疾病(肿瘤等),或者缩短疾病的病程(感冒),正方观点基本上把维生素当成了一种"药",一种治疗手段。反方认为维生素将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还好,还没有人认为维生素会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反方的观点基本上是在求证维生素是肿瘤的病因。我不知道反方探讨病因、而正方探讨治疗效果,这二者之间究竟应该建立起怎样的一个共同标准才能进行比较。表面上看正反两方似乎一致的求证因果关系,却是把不同的两个事情当成了同一个事情来探讨,推理的逻辑没有问题但彼此的概念错了位(偷换了概念)。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1949年,人均寿命是45岁,由于和平环境、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进展等等因素,到了1980年人均寿命达到了61岁,提高了16岁。和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似乎是人均寿命延长的原因吧,这个因果关系是可以成立的。从80年到2013年,人均寿命又增加了17岁,除了持续的和平与医疗改善,老百姓家里在此阶段拥有了1980年以前没有的电视机、电冰箱。电视机可以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电冰箱用于食品保鲜避免维生素丢失,于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直气壮的作出电视机、电冰箱与80年到13年之间这30多年的人均寿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的结论呢?恐怕谁都知道用电视冰箱可以使寿命延长的说法太过牵强,但是如果有人一定要用统计方法在这两者之间去求证数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可能还真能够建立起因果关系,因为电视冰箱的使用与寿命延长在同一时间段里是平行的,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的关联吗?这就是纯粹数理统计难以回答的问题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加以判断了。
所以,单纯从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求证因果关系是需要相当谨慎的,需要小心翼翼的甄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各项条件,特别是混淆因素和变量。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多想想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之间有没有可能性这样一些问题。
维生素是什么?所有的维生素都是细胞内生物化学反应链中的辅酶。感冒和感染性疾病是体外致病病毒、细菌侵袭人体的结果,用维生素C去治感冒明显是把维生素用错了地方,因为维生素C基本上已经被定义为体内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合成胶原蛋白、肾上腺素等等生化物质,至今并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具有任何抗生素样的作用。鲍林教授用了一种抗氧化剂去干抗生素的活,出现维生素C抗感冒、抗病毒的结果五花八门,一点都不奇怪。
维生素致病或者治病,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维生素的直接作用是决定生物化学中的那些酶促反应能不能够进行下去。正常细胞、肿瘤细胞都有生物化学反应,维生素对这些生物化学反应的辅酶作用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促进肿瘤生化反应也必然促进正常细胞的生化反应,反之亦然,如果一定要比较,就需要对非肿瘤细胞也同时进行比较。而维生素与感冒这类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也是通过免疫细胞代谢的变化间接发生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比如说维生素是枪,犯罪分子可以用,警察也可以用,两者的用法有差别吗?那为什么一定要去证明枪是犯罪的原因呢?
二百年前英国的思想家休莫就质疑了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可靠性,至今哲学界都还无法直接推翻休莫对因果关系的否定。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至今都不愿意承认因果关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的。
但是生物医学、特别是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基础就是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应该用常识、或者用更严谨的科学逻辑(数、理、化和生化)推理对因果关系进行谨慎的审判。只有对事物的本质的、理性的认识才是人类独具的能力。
4
维生素与生物化学
现在来看看那些维生素在被科学家们发现以前是呆在什么地方的:所有的维生素都是存在于正常生物的正常细胞里的,或者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病病细胞里,因为食物几乎都是生物,所以也可以说维生素就在生物里。细胞无论是否有病,只要是活的细胞,就要进行生化反应,也就离不开维生素。
目前对维生素B1的流行病学研究就很有意思,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中低剂量(小于推荐量的75倍)时,肿瘤细胞生长很多、很快,但是给予了推荐量75倍以上的大剂量维生素B1时,肿瘤生长变得缓慢,甚至停止了生长。对这个矛盾的结果,科学家们自然有很多的解释,但是也没有比较正常细胞例如免疫细胞在低中剂量和高剂量两种情况下的代谢情况和功能表现,观察的角度还可以开扩一点。
几乎每一个维生素的发现,都是利用疾病的个体与非疾病的个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了正常个体体内比有病的个体细胞里多了一种物质,这个物质就是一种维生素。比如坏血病人就少一个维生素C,而只有正常的人才具有这种被称为维生素C的物质。从有或无的角度看,缺乏维生素,肯定是会"患病"的。而确保体内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能够满足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反应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是避免产生维生素缺乏和相对缺乏导致的那些疾病的唯一方法。细胞是不可能进行主观选择的,它只能顺应现实的生物化学反应的条件。有维生素的那些细胞,该细胞的生物化学就以维生素为辅酶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下去,今天,每一个维生素在生物化学的反应链中的位置都是非常清楚的,完全不用再对此进行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层面的观察,而是可以直接进行充满逻辑的、理性的生物化学推断。生物化学的科学家对此早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相反,缺乏维生素的那些细胞,生物化学反应必然是在缺乏一些必要的辅酶催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会是正常的、健康的生物化学反应吗?缺乏正常生化反应的细胞能够正常吗?不健康的细胞能造就出一个健康的机体吗?
无论是大宗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是大型的维生素的干预试验,绝大多数结论都是支持补充维生素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八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个著名的维生素干预试验,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共同进行的,他们在河南林县针对癌症高发人群开展了多种维生素加微量元素的大规模双盲临床试验,历经十几年以上的随访,发现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病率比那些未给予维生素的对照人群有了明显的下降。
我们实在没必要继续去听别人关于维生素和某种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了,维生素被科学家从食物里找出来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要证明它还是不是一种吃多吃少都可以的食物。在那些有关维生素有没有"毒"的百年争论中,离不开维生素的精准的细胞生物化学又在人类身体的细胞里反应了一百多年。让别人去争吧,我们还是先把依赖维生素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下去为好。有总比无好,多一点总比少一点好,一切为了生物化学反应,也愿科学家们早日搞清楚精准的剂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探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