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探理】个体化(精准)医疗
2018/5/2 14:14:27 健康探理
点击上方“健康探理”可以订阅哦
导读:本篇文章《个体化(精准)医疗》约5800字。
本文通过生物有中心法则,阐述健康和疾病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现代医学基于经验的循证医学研究人体本身、循证医学有误差、难言精准,但个体的基因非常稳定,稳定的基因可以推论未来的健康,实现是精准医学(如体细胞治疗)。
个体化(精准)医疗
我们常常提到遗传两个字,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遗传总是和生孩子、传宗接代这些事情有关,所以,当医生说某个疾病与遗传有关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爹妈是不是在整自己。爹妈不整自己的孩子,是生物法则,人和其它动物都一样,怎么可能交给给你有问题的基因呢。地球生命进化几十亿年的历史,早就淘汰了不适应的坏基因,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身体里的每一个基因,理论上都经受住了几十亿年时间和艰难困苦的考验,都是好基因,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活在生命起源几十亿年后的今天。
健康和疾病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那为什么疾病总是和遗传基因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基因是要表达出一定的生物性状的,生物性状包括一个生命个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方式的一切特征。例如,人的毛发有直发和卷发,虹膜的颜色有蓝色、黑色;人有单眼皮和双眼皮,对这两种眼皮我都表示喜欢,所以我就一只眼睛长成双眼皮而另一只眼睛长得很单。由于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统称为性状,而生物医学把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分类为正常和有病,于是,遗传基因表达性状,也就能表达出正常和疾病两大类性状。单眼皮和双眼皮都是正常性状,浮肿的眼皮和黑眼圈就是异常生理了,如果眼皮上再长上一个白癫风的斑,那就是病理性改变了。生理、病理谁决定的?细胞里面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所以,世界上每一个人身体出现的任何一种疾病,统统都是这个人自己的某些细胞里的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化,不是身体里所有细胞的基因都改变。变化了的基因必然导致病变的细胞,于是就表现出某种疾病。比如,肝脏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肝炎和肝癌,而不会产生肺炎、肺癌或者其它什么肝,即使转移出去,仍然是肝细胞癌。
生物有中心法则
基因表达出性状,而不是性状改变基因,这是由生物的中心法则决定的。中心法则是说遗传信息从DNA经RNA传递到蛋白质,而不是从蛋白质传递到DNA。这就太好了,这简直就把一切疾病的来源都说清楚了: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引起的,基因指导着翻译出有病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什么?蛋白质就是生命。有病的蛋白质就是有病的生命,因此,可以称之为病人,因为其他人才算得上正常。病人是基因有病造成的。
现代医学研究人体本身
我们人类的医学一直在发展,不发展的医学一定是非常稳定、非常成熟的医学。16世纪有了解剖学,1543年,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的构造》,从此以后,医学进入了基于人体本身的实证研究阶段,告别了过去主要依靠自然哲学对人体健康、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医学模式,希波克拉底和黄帝内经都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虽然是基于客观世界(不依靠神、上帝)的,比如古希腊认为宇宙本质(包括人)是水、气、火、土四种元素(之一),中国古代认为金木水火土,尽管我们也可以把古代的这些认识归类到唯物的(不是神,金木火火土气归根到底是物),但这些物质毕竟并不是人体本身。所以,古代医学更象是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为标志,是直接基于对我们人体自身结构的研究,从宏观的大体解剖到微观的细胞、分子结构。
基于经验的循证医学
目前的临床医学,正是基于对人体的宏观和微观的研究,采用了基于统计学的循证医学方法。凡是基于统计学的学问,都依赖于经验。物理学基于数学,数学基于人类的逻辑推理,所以,物理、数学都是基于逻辑推理的精准科学,而经济学、医学是以观察现象的统计分析(不是逻辑推理)为基础的,所以称为经验科学。
既然是经验科学,那就一刻也不能离开观察,分类与归纳,是当一个好医生的基本功。医学绝对不能依靠死记硬背那些常规和规律。因为这些常规和规律是抽样统计的结果,必然存在抽样误差。比如,我们说血压的收缩压正常值上限是120,根据什么确定的呢?根据95%以上正常人的血压值来确定的,也就是说,每一百个正常人中,95个人的收缩压会在120以内,这意味着至少还有2.5个(%)正常人的血压可以高于120,另外2.5个(%)正常人的血压又可以低于120。这5个正常人的收缩压不遵守120的规定,但他们仍然是正常人。所以,当你的血压在125、乃至130,又没有任何高血压的其他症状,医生一般是不会让你去吃药的。其他医学检验结果都是这样的,大规模统计数据处理的结果,就会形成正常值、异常值,这就构成了循证医学的基础,即临床流行病学。今天我们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疾病和治疗方法,都是建立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的,并没有精准推理可言。如果你认为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不靠谱,那就对了,因为经济学也是建立在统计数据基础上的,统计数据的本质是反映巳经发生了的事情,而不是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你开个汽车,能不能通过后视镜看着已经走过的路打着方向盘往前开?这话是巴菲特说的,他知道所有的统计数据分析都不足以预测未来,只能帮助我们认识现在和过去。
怎样预测未来
那我们有没有未来?未来是没有发生过的经历,所以,现在就是现在,不是未来。算命的就是喜欢预测未来,算得准不准是一回事,依据什么去预测又是一回事。有一种算法叫摇卦,这是个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你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起上一卦,因此,如果你换个地方再算一次,摇出来的很大可能性与上次不一样,这两次命算得是一样的吗?估计只能凭运气了。自己的命运算一算也要凭运气?那就一辈子都去撞大运好了。另外一种是凭生辰八字来算,你哪年哪月哪日哪时在哪里出生,这是你的个人基本信息,有可能包含了你全部的命运,千万不可告诉别人,只能告诉算命的,命运因此只有算命者可以掌握。改变命运?没有的事,你都把你的命运交给了算命的,那就算了吧。假如你找了几个不同的人来算你的八字,他们是不是说的都一样?这和你的真实命运有关,你信任谁你就问谁去。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这些互相并没有通过气的不同算命者,根据你出生的年月日时,他们能排出一模一样的八字来,因为你出生的年月日时是伴随着你终其一生也不变的,谁会有事没事把自己的生曰变来变去变得让人不可捉摸,除非你真的找到了一个不可告人的什么目的。
所以,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既然都可以为算命者提供终身不变的八卦依据,物理学和数学之所以可以推理,也是基于那些机械的、不变的数字、定理和规则,生物医学难道就不能找到一个人终身不变、可以预见未来的生命特征标志吗?
不变的基因是预测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医学工作者,摆脱具有抽样误差的统计分析思维,建立基于稳定事物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也需要继续使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加以深入的验证。这样说太抽象了,好吧,具体的说,根据遗传原理,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一整套独一无二遗传基因,并且终其一生也不会发生改变。由于这套遗传基因的组合在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拥有(同卵双胞胎例外),所以,立足于每一个人遗传基因信息而建立的有关这个人的健康、疾病诊断与预测、根据其基因表达特点预测性选择营养方案、疾病治疗方案,在目前称之为个体化医疗。
循证医学有误差,难言精准
基于大量人群、大数据统计的流行病循证医学,是用群体的规律来代表个体的规律,因此,每一个人都会被被归类为某一种疾病、某一种健康状态,例如,我们常常说某人是糖尿病患者,某人是高血压患者,就是用糖尿病、高血压为标准对人进行抽样归类的结果。这种抽样,忽略了这个人的其他一些个体差异,比如他的高矮胖瘦。抽样统计,意味着有意漏掉不被抽样的所有信息,既然是按糖尿病、高血压进行抽样,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医学永远都是实验组(抽样)和对照组(未被抽样)。与循证医学相反,个体化医疗基本上不关心群体的情况,而是关注于个体基因的精准检测,以期个体化的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治疗方案。循证医学研究疾病的普通规律,个体化医疗研究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治疗方法的敏感性这些个体的特殊性。因此,个体化医疗构成了我们今天精准医疗的基础,使药物用量更少、药物更敏感、疗效更好。
个体的基因非常稳定
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基因组合,来自于父母,起始于一个受精卵。每一个人,无论其身体里有多少个细胞,都只有这一套基因组合。也就是说,我们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里的DNA分子、基因都是一模一样的,因此,随便取自身上的什么细胞,测定出来的基因序列都是一模一样的。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基因突变,形成受精卵的时候就巳经存在了,一生中任何时候测定任何一个细胞,那些先天的遗传特征都是存在着的,这个特点是不是很像根据一生都不会变的生辰八字去算命,是根据遗传基因的相对稳定性作出的判断。另外一种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里,而不是从受精卵开始的,比如说肿瘤,就是相应的体细胞内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肺的细胞突变形成肺癌,骨细胞的基因突变形成骨癌,所以,体细胞突变导致的疾病往往是从突变细胞所在的局部开始的,其他非病变细胞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既然个体化医疗建立在独特的基因测序的基础上,基因芯片、基因检测技术就是基本条件了。1985年,美国就开始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目前已经完成,已经知道每一个人有两万多个基因。每一个基因都是干什么的?每一个基因表达什么性状?每一个基因与哪一种健康、疾病有关?这些问题问得好,科学家从1900年前后就开始问这些问题,并努力去找到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呢?可以坦诚的讲,绝大多数基因在干什么,或者说绝大多数生物性状是哪一个基因决定的,科学家们还没搞淸楚。想想也是,就是一天搞淸楚一个基因,也要七、八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两万个以上的基因探索。所以,基因的研究刚刚开始,个体化医疗的前途完全是一片光明。
稳定的基因可以推论未来的健康
个体化医疗的第一重要方向就是预测未来的健康、营养、疾病的方向,在细胞基因终生不变的基础上,一生中的任何时候(受精卵形成后)都可以测测基因序列,从而发现很多很多科学家巳经搞淸楚了的那些容易表达出疾病的风险基因。有些人的基因提示容易患糖尿病,有的人容易患乳腺癌(例如Her-2),也有的人容易维生素A缺乏,还有的可能对赖氨酸缺乏敏感。目前,人类常见疾病、常见营养素缺乏风险的基因几乎都能测定,构成预测未来、指导营养、指导生活方式改变的个体化健康、个体化医学预防的基础。疾病是基因表达出来的,基于基因检测的疾病预防,才是最根本的预防,而基因是个体的基因,因此建立在基因基础上的医疗,就叫个体化医疗。而建立在基因风险判断基础上的营养,又称为个体化基因营养。
药物治疗也是如此,根据基因的敏感性,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药物疗效更显著而副作用更小。
体细胞治疗也是精准医学
另外一种精准治疗,就是针对各种肿瘤。由于肿瘤主要是体细胞的问题,所以,必须通过活检、手术取得一些肿瘤细胞,并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其敏感的药物。这种建立在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基础上的肿瘤治疗,又称为精准化疗。
目前,个体化肿瘤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肝癌、肠胃道癌、肾癌、头颈肿瘤等各种肿瘤的治疗,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力。
在基因营养领域,由于针对敏感的问题进行营养,弥补了遗传基因的先天短板,使我们预防和治疗因为营养不良、营养偏差相关的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等等等等)变得越来越容易,依靠营养保持年轻态、健康过百岁已经成为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基因检测出有发生房颤的基因风险,我们就可以注意通过食物调节镁、钾、蛋白质,适当运动以强状心肌,从而弥补基因的先天不足,使房颤不致于发生。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个体的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发生,环境(主要是饮食、营养)至少要占70%的比例,而遗传因素(基因)怎么也到不了30%。个体化基因营养,就是要通过了解个体的基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营养,把饮食对健康、对疾病的影响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比如80%-90%,当你的宏营养(每天吃的饭)和微营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完全满足你的基因需要时,你不想健康长寿都不行,那个时候,你的命运才真正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个体化的基因营养,使每一个人抗衰老成为很现实的事情。
循证医学主要考虑群体的共性问题,比如糖尿病,一千个人、一万个人的血糖都是增高的,于是,治疗也是群体性的,所有的胰岛素依赖型就都得注射胰岛素,没有例外。而个体化医学更多的考虑患者的自身差异,"量身定制"不尽相同的、顺应每一个个人基因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使患者最受益。肿瘤往往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也是和遗传基因改变直接关联的疾病,可以说肿瘤就是体细胞的基因变异。对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适合其基因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不同的肿瘤基因,必然表达出不一样的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的体细胞免疫治疗中,就应该根据肿瘤的个体化基因、抗原特异性,进行相应的疫苗设计。体细胞治疗是将机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各种处理后,再回输病人的治疗方式。目前体细胞治疗以自体体细胞治疗为主,分为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类。过继免疫治疗是以输注自身或同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为主,它不仅可纠正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且可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而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即通常所说的肿瘤疫苗技术,是用肿瘤细胞或其提取物对癌症患者进行免疫,本质上是一种生理治疗措施,能特异性地激发、增强机体对肿瘤的主动免疫排斥反应,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个体化的体细胞治疗方法,是细胞水平的治疗(基因营养是分子水平),因此毒副反应微乎其微,安全性很高,临床治疗肿瘤的效果是令人鼓舞的,特别是用个体自己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再回输患者体内,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而杀灭、限制肿瘤细胞,是非常精准的个体免疫治疗。
总而言之
从基于大规模人群统计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经验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深入、完善,我们终于可以从终生不变的遗传基因出发,去预测个体的未来,并据此进行精准的个体化营养、个体化医疗。经验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统都是对已经发生了的疾病进行的检查与治疗,既缺乏个体的特殊性,又缺乏基于恒定不变的基因的预测性。基因检测技术带来的个体化医疗,更加专注于个人的营养风险、疾病风险,由于基因终生不变,因此个人的健康和疾病风险也是终生恒定不变的,也就使我们有了预测未来风险的可能。个体化的营养,使我们预防、治愈各种慢性疾病、抗衰老、战胜肿瘤成为可能。医学,从此可以象数学、物理一样,具有了可推理性。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探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