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探理】通往长寿之路
2018/5/18 13:44:03 健康探理
点击上方“健康探理”可以订阅哦

导读:本篇文章《通往长寿之路》约5400字。
本文通过对网文引发分析:怎样能健康长寿。
通往长寿之路

有一篇网文,说科学家找到了逆转衰老的方法,我们来看看这些抗衰老的故事。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与20年前的同龄人相比,现在的人细胞更耐损耗,衰老得更慢。
为什么现在的人比以前老得慢?
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1988~2010年间美国80岁以下人口的健康状况,共分析了2万多人的新陈代谢率、炎症病史、器官功能、血压和肺肺活量。结果显示,人们的衰老进程在变慢,生理年龄比过去的人小了,但不同年龄层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别。60~79岁男性健康状况进步最大,生理年龄平均年轻了4岁;年轻人特别是女性,健康改善不太明显。
营养状况改善、公共卫生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疫苗和抗生素等药物的普及,使人们的生理年龄越来越年轻,晚年生活质量更高。
随着全球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分期进行了重新划定,44岁以内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75~89岁为真正老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生、长、壮、老、死,是生命的规律,衰老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延缓它的进程。
其实,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朗格指出:老人的虚弱、无助、多病等,通常是一种被环境暗示的习得性无助,而不全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一个人的衰老速度与环境暗示有着很大关系。比如传统上来说,老年人就应该少干活、少操心、被全方位照顾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这些暗示因素加速了老人放弃对生活的主动权和专注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朗格在1979年开始做了一个“返老还童”的实验:
在一个匹兹堡的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穿梭胶囊”,将里面布置成20年前的样子,随后邀请了众多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老人,让他们在这里面认真生活一个星期。
在这段时间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用“现代时语句”讨论古巴的军事行动以及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等各种话题。为了让他们自己真正生活在“此时此刻”,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扶他们走路,他们必须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自己按照20年前的生活状态生活……
一周后发现,所有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一周前他们由子女陪同前来,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周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都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的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步态、体力和握力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验中得到更高的分数,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
事实上,直到今天,格朗教授仍难以完全解释,在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与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作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环境的不断暗示,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了自己“回到年轻时候”,于是身体上也做出了相应的“配合性改变”。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人们的“衰老状态”并非是不可逆的。
导致衰老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认为,衰老受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占20%~25%,环境因素约占75%~80%,包括生活不规律、环境恶劣、病毒与病菌感染、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滥用药物、心理压力过重等,这些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变。
最新研究发现:抽烟会让人快速衰老4.6年,肥胖会让人快速衰老8.8年,而生孩子会直接让女人衰老11岁。生孩子是让人加速老化的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
研究还发现:衰老和热量摄入有不可忽视的关系。美国潘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如果两年间将摄入的热量减少15%,可延缓衰老和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并延长寿命,对健康老龄化有益。
看科学家们是如何抗衰老的?
想保持住青春是每个人的梦想,科学家们也想尽力延长人们的寿命。那么,那些研究衰老的著名科学家们,自己是怎么对付衰老的呢?
1、汤姆-普尔斯(51岁)
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百岁老人研究项目主任
抗衰老秘诀:每8周献血一次。他认为适当地丢失铁对身体有好处,铁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和其他引起癌症和衰老的分子。女人比男人长寿可能和月经失血有关。
这个方法看上去不太长进,好像就是西方从前流行的放血疗法。
2、马克-曼特森(54岁+)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衰老研究所(NIA)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
抗衰老秘诀:每天卡路里摄入限制在2000左右。他认为限制卡路里能激活“适应性应激反应机制”,增强对疾病和损伤的抵抗。
最近那个节食不能延长猕猴寿命的实验也是NIH做的,不知道曼特森作何感。
3、辛西娅-肯扬(女,57岁)
旧金山大学希尔-波劳姆衰老生物学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当今衰老研究第一人。
抗衰老秘诀:低糖饮食,尽量少吃含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等)的食物,相应的多吃蛋白质,面包面条米饭甜点都不吃。因为糖类会刺激胰岛素和IGF-1途径,促进衰老。此外,还有少晒太阳,每天一杯红酒。
4、戴维-辛克莱尔(42岁)
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
抗衰老秘诀:吃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能延长一些实验动物的寿命,但在人类中并无证据。
食物中含白藜芦醇最高的是紫葡萄皮,喝红酒也是为了其中的白藜芦醇,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吃白藜芦醇,但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
5、飞利浦-西拉(58岁)
NIH衰老研究所衰老生物学部主任
抗衰老秘诀:每天都笑很多,因为笑是最好的药。这和我们中国的老话“笑一笑十年少”差不多,都是说笑能抗衰老。
到这儿你已经看到了,其实现在并没有什么成型的抗衰老的办法,连走在最前沿的科学家也只是把没有完全证实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这是他们的乐趣,但他们并不提倡别人模仿。
最好的抗衰老方法
延缓衰老其实并没有捷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是最好的抗衰老方法!
1、合理膳食
与常吃肉类、黄油、全脂牛奶和糖的人相比,经常吃鱼肉、橄榄油和豆类食物的人皱纹更少,这是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等与与蛋白质发生糖化反应,使皮肤过早老化。
建议人们适当多吃些新鲜蔬果,多喝水,烹饪时多用些香料有助于抗衰老,如姜黄、肉桂、丁香、姜、大蒜等都有抗炎和促进免疫力的功效,戒烟并远离离二手烟。
2、优质睡眠
睡觉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得以休息和恢复,长期睡眠不足容易未老先衰,尤其是处于更年期的女性。
研究发现.50-59岁人体急剧衰老,如在这个时期注意保养,可有效降低老化程度,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
3、坚持鍛炼
英国研究发现,定期骑行的人,肌肉并未因年龄增长而减少,体脂和胆固醇水平也未増长,胸腺产生的免疫细胞数量与年轻人一样多。
慢跑、快走或游泳也有类似效果,每次锻炼20-30分钟,既能训练肌肉力量,又能增强心肺功能。不过,中老年人运动要量力而行,贵在坚持。
4、培养兴趣
衰老会影响心理机能,产生失落、无助、不自信等情绪,因此老人要学会把衰老看作美妙的人生经历,适应、享受老年生活,尽量保持内心的年轻,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培养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绘画、朗诵诗歌、种菜插花等。
以上是引用的网络文章。
什么是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就是现代的医学。这话听起来就好像没说过似的,但却是事实。华盛顿那个时代的现代医学,流行的是放血,尽管我们有人可能认为给华盛顿放血还不如给他打打鸡血,但毕竟医学权威是有权威的,权威说放那就得放,结果你也是知道的,美国开国总统就这样被权威医学专家把血放了个差不多,直接就放死了。两百年后的今天,还是波士顿那地方的科学权威,权威的认为只有献血,才是保持年轻长寿的秘诀。从放血到献血,美国科学家跋涉了两百年。
笑一笑,十年少,这话古而有之,你怎么听就怎么感觉到这是阿Q在喃暔自语。马季、侯耀文这些人都笑成了笑星,却并未笑到长寿,为什么?因为没有解决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出现了物质与精神分裂的不良状况,是精神胜利法的另一种说法,这不就很阿Q了吗?
限热量是有道理的,但是科学家始终认为要从小就开始饿,尤其是实验动物,从出生开始直到死亡,瘦得皮包骨就长寿了,代价是终身的骨质疏松和关节炎一类的慢性疾病。其实,老年斑、皱纹、松弛这些老龄化现象,就是糖太多,不能多吃点肉少吃点饭来解决热量过多的问题吗?
白藜芦醇就更神奇了,不管这个东西有没有长寿的用处,不管它对体细胞染色体端粒的影响究竟如何,我们先承认它确实使人长寿好了,但是并没有看到爱吃葡萄、每天喝一杯红酒的人就比一般人更年轻、更长寿。科学权威又一次对普通大众行使了权威,科学家说过的话是不容错过的,只有我经常错过,所以我就不是科学家。
"衰老受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占20%~25%,环境因素约占75%~80%,包括生活不规律、环境恶劣、病毒与病菌感染、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滥用药物、心理压力过重等,这些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变。"
这话,世界卫生组织(WH〇)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样讲是对的。关键在于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一般来说,凡是深刻的、本质的理论都是最简单的道理,我就认为占20%~25%的遗传因素是爹妈给的,先天具有的,不可能改变的。这就是说,当我们年轻时,我们年轻健康快乐幸福过,实践证明爹妈给的遗传因素是导致我们年轻健康快乐幸福过的遗传因素,这足以让我们有勇气把这些因素继续遗传下去。几十亿年的进化,足够使人健康了。所以,遗传因素是终身不改变的,年轻与健康的基因基础也就是终身不变的。这个比例显然是越高越好,但是由于基因终身不变,所以也就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你既然不能改变它,又何必执着呢?
那为什么年轻时候我们健康、年轻,而中老年后不健康、衰老呢?这不是说了吗,"环境因素约占75%~80%,包括生活不规律、环境恶劣、病毒与病菌感染、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滥用药物、心理压力过重等,这些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变。"
也就是说,不健康、衰老的75%~80%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环境因素。
现在我们可以考虑一个问题了,这些环境因素能不能改变?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个环境因素都能被改变。
现在我们开始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环境因素一直保持在年轻时代的环境,比如吃、住、行,我们仍然可以年轻吗?我们可以不衰老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们必然会衰老,因为你的环境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这就是过去交通不便时,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中的人,每一个人都在几乎不变的环境中经历着年轻与衰老的周而复始。
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可能保持年轻态、不完全衰老,或者说我们至少能够老得很慢很慢。
怎样做呢?"生活不规律、环境恶劣、病毒与病菌感染、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滥用药物、心理压力过重等,这些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变。"这话的内容需要分为两大部分,环境恶劣、病毒与病菌感染、辐射这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太密切了,你生活在印度与生活在中国是不一样的,所以,基本上个人是改变不了这么多的因素的。而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滥用药物、心理压力过重这些因素,依靠政府、依靠社会反而不靠谱,得靠你自己。进一步看看,饮食,饮食是最容易被自己改变的,或者说我们最容易掌握的就是我们的饮食,其次当然是锻练、运动了。
笑一笑、保持良好的心理、跑步等等都可以归结为运动,我们的主观运动。总而言之,这些都是非物质补充、净物质消耗。但愿运动能够使我们保持年轻、不衰老。运动员总是活力四射的,他们除了动,吃得也很营养。这世界上就没有只运动不补充的运动员。物质的补充,显然比运动与精神更加重要,物质是基础。
补充什么物质呢?补充让我们可以不衰老的那些物质。有两种方法进行抗衰老的食物补充,一种是很时髦的基因营养,根据遗传基因终身不变的原则,针对你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这叫个体化医疗、个体化营养。比如发现你糖尿病风险高,就可以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适当增加蛋白质。个体化医疗另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很容易使我们规避营养风险,比如基因检测发现你有乳糖不耐受风险,那就不要去喝牛奶了,改喝豆奶吧。另外一种营养方法呢,就是有意识的主动补充日常饮食中容易缺乏的那些营养素,比如素食者应该补充蛋氨酸、大米饭爱好者补充赖氨酸。此外,维生素ABCDE、矿物质钙镁锌硒铁硫磷等等,都是抗衰老必不可少的。欧美营养学的书籍、刊物实在太多了,现在,欧美养猪、牛、羊都在狂补维生素和氨基酸、矿物质,否则,畜神们就拒绝长出瘦肉而只长肥肉,这对我们的口感大有影响。
总而言之的几句话,遗传因素不管百分比是多少,都是终身不变的,只要你年轻时年轻健康过,就证明你就有好的遗传基因,到老都是很好的遗传基因,这是基因不变决定的。而后来老了、不健康了,遗传基因并没有任何改变,而是环境变了。这个环境的绝大部份是饮食。为什么年复一年吃差不多的那些东西,怎么吃着吃着饮食就变了呢?饮食变化其实是不大的,关键是这些饮食中本来就缺东少西,对于你那些终身不变的基因而言,就像是饮食悄悄发生了变化。比如大米,缺乏赖氨酸,吃上几十年的米饭,需要赖氨酸的基因表达就表达不好了,这就意味着慢性疾病的发生了。饮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几十年缺乏的累计效果,相当于对于你健康不变的基因而言,饮食越来越不合理了,所以才有吃五谷生百病一说,为什么不去吃点别的东西呢。而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素,特别是按照基因进行补充,又是我们100%可以做好的。当我们做好了营养、锻炼这些非物质动作,我们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约占75%~80%的物质和环境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就有75%~80%的机会去年轻、不去衰老了,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所有科学家都认为健康长寿的75%~80%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不去改变改变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探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