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被黑得最惨的城市,你一无所知
2023/4/25 13:33:24 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槽值

     (ID:caozhi163)

     “欢迎来到哈尔滨,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巴黎。”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疯狂上分,云南泼水节,广西三月三,山东小烧烤……

     直惹得各路游客们直呼:“到底要去哪里旅游,真的很难选!”

     眼见这热烈的场面,过去一整个冬天,凭实力把自己焊死在热搜上的东北也不甘落后。

    

     抖音评论截图

     从“巴黎贵替”到“国产霍格沃茨”,凭优雅和洋气再度拿下一局的哈尔滨申请出战。

    

     “来了哈尔滨,就明白优雅的尽头”

     如果说宇宙的尽头是东北,那么优雅的尽头,大概在哈尔滨。

     提起这座城市,过去人们对它的印象往往还停在:盛产网红探店主播、大金链子小手表……

     但如今遇到相关话题,网友们总忍不住互相提示:哈尔滨实在被黑得太惨、太久了。

     你以为眼前的建筑:不是巴黎,也得是罗马吧?

     实际的眼前建筑:通过角落的中文指示牌来看……应该是哈尔滨制药六厂没跑了。

    

     简称:哈药六厂

     哈药六厂,作为哈尔滨“洋气”的集大成者之一,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它的介绍十分朴实无华:以生产化学药品为主、以保健食品和饮品为辅的综合性企业。

     “药厂”俩字,名副其实。

     但有东北老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蒯(kuǎi)”。

     “别看哈药六厂表面上金碧辉煌,内里……

     更是美到不可想象。

    

     不要怀疑,的确是药厂没有错/图源:小红书@?,已获授权

     曾经,社交平台上有个颇为经典的提问:请说出哈尔滨和巴黎有什么不同?

     一位哈尔滨的朋友分析后给出回答——

     “我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巴黎没有烤冷面,缺少了一点点的灵魂。”

    

     “夕阳照在哈药六厂的石壁上,哈尔滨人忘记了欧洲还有一个卢浮宫。”

     一旦失去了路牌、人脸两大利器之后,区分巴黎和哈尔滨,就成了一道难题。

     有东北人身在巴黎,却总能在看到埃菲尔铁塔下的烤苞米摊时精神恍惚:

     “我这是出国了,还是回家了?”

    

     问就是还有三蹦子(三轮车)/图源:齐鲁壹点

     即使身在哈尔滨,这种穿越的感觉也常常挥之不去。

     走在新钢铁艺术和欧式巴洛克风格结合在一起的哈尔滨站——

     “看老式蒸汽机车配上钢铁复古工业风,怀疑自己到了霍格沃茨。”

    

     图源: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到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感觉会更加强烈。

     “东北哈尔滨,正宗欧式风味。”

    

     索菲亚大教堂经典的赭红墙壁和墨绿洋葱头/图源:小红书@吃了吗?您呐!,已获授权

     传说中的“建筑博物馆”,不是浪得虚名。

     作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起点,哈尔滨起步早、发展也快。

     民国初年便已成了东方莫斯科、超级都会城市,堪称彼时的“时髦代名词”。

    

     哈尔滨旧照/图源:哈尔滨市宣传委

     算起来,哈尔滨老道外街区算是哈尔滨的发源地。

     当时,哈尔滨南岗区和道里区被划定为沙俄附属地,成为俄国人的“国中国”;

     而道外区没有被划入沙俄的势力范围,便渐渐成了中国居民的聚居地。

    

     哈尔滨旧照/图源:哈尔滨市宣传委

     到了20世纪20年代,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逐渐发展强大,为了改善商用和居住环境,他们纷纷在道外腹地置地、盖房——

     风格上参照道里和南岗的西式建筑,同时用中国传统特色饰物进行改造。

     于是装饰满了壁画、雕塑的巴洛克式立面造型上,常常出现金蝉、石榴、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

     考虑到当时流行的前店后厂商业模式,传统中式四合也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建筑中。

     经过不断发展,哈尔滨建筑风格便自成一派,“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

     时间一久,用哈尔滨人的话总结:修啥都中古气息拉满。

    

     我爱你你爱我大雪人/作者供图

     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异域风格建筑无所不包。

     难怪总有人说:哈尔滨,你是懂洋气的!

    

     哈尔滨建筑夜景/图源:小红书@Shining_光,已获授权

    

     传说中的“哈尔滨”,你一无所知

     过去人们提到东北,首先想到的还是人参,貂皮、鹿茸角;

     如今在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其中关键词又变成了:探店,网红,小烧烤。

     身为传说中“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哈尔滨的关键词远不仅于此。

     颇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各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众所周知,东北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说的就是标准普通话。

    

     黑龙江七台河人王濛如是说

     虽然东北三省常在“黑吉辽、辽吉黑、吉黑辽”的排序上起内讧。

     在“普通话谁最标准”上却可以达成共识:以东北官话为主的黑龙江,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不过注意,这并不意味着黑龙江方言就没有明显的方言特征。

     除了一些外地朋友难以分辨的发音细节,这里的方言特色,还体现在时不时蹦出来的特别词和“外国话”上。

    

     一不小心就会“暴露”,意为:故意

     严格来说,哈尔滨是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发展起来的。

     中东铁路逐渐延伸,哈尔滨也成为了当时俄国侨民在国外的最大集结地。

    

     图源:哈尔滨城市宣传片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日常用语及表达方式融入到百姓生活当中,一些外来语和边缘语沿用至今。

     比如哈尔滨秋林出品的“格瓦斯”饮料,名字就是俄语“发酵”音译而来;

     大列巴面包更不用说,大是中文,列巴在俄语里就是“面包”的意思。

    

     图源:小红书@吃了吗?您呐!,已获授权

     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于一体的特质,造就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性格。

     作为最先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城市之一,哈尔滨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出现交响乐团、哥萨克合唱团、轻音乐团、爵士乐队。

     哈尔滨是中国百年音乐之城,更是整个亚洲唯一被联合国承认的“音乐之都”。

    

     俯瞰哈尔滨/图源:小红书@ShalLwE金老师,已获授权

     洋气优雅的哈尔滨人,能欣赏大雅,也喜爱“大俗”。

     富丽堂皇的哈药六厂登上热搜,他们赶来助兴,朋友听我说,卢浮宫对面有家杀猪菜真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优雅而浪漫的中央大街萨克斯演奏又火了?他们也不会错过。

     “维特儿,正新鸡排三分熟,永和豆浆务必醒30分钟,对了甜品要盼盼法式小面包谢谢。”

    

     图源:抖音

     音乐同样荟萃众多流派。

     《泰坦尼克号》主题音乐和崔健专辑《飞狗》在不同场馆奏响;

     江边卖动感DJ舞曲的老哥放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卡秋莎》。

     这有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第一支交响乐团,还有举办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节。

     “艺术熏陶都不算啥了,哈尔滨人这是将优雅哐哐往肚子里灌,隔宿上街还能再透一透。”?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自1961年开办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图源:哈尔滨市宣传委

     一句话,到了哈尔滨,才明白优雅的尽头。

    

     哈尔滨:优雅,永不过时

     从冬到春,哈尔滨凭实力把自己焊在热搜上。

     往大了说,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索菲亚大教堂;

     往小了算,一盒物超所值的盒饭、一顿颇具风味的俄餐、一顿几块钱就能拿下的丰盛早点……都是属于哈尔滨的独家记忆。

     要是有外地朋友来哈尔滨人家里做客,吃烧烤只能算你俩感情深,吃俄餐才算是隆重招待。

     经典红菜汤、罐焖牛肉、香煎马哈鱼……俄餐在哈尔滨的厚重历史,被一家家俄餐厅的菜单轻巧地承托住,融进了东北味儿的日常里。

    

     “当然也因为俄餐比较贵了”,一位哈尔滨人表示

     不爱俄餐?那也没关系。

     在哈尔滨甭管哪来的、说什么方言,来了就是自己人,处久了都是亲戚。

     街边盒饭小店走一圈,食欲在看到溜肉段、酱茄子、地三鲜、尖椒干豆腐、坛肉后喷薄而出。

     “好吃不贵,仅需十元;这不是快餐,是救赎。”

    

     此前曾有一个话题登上热搜——

     这么便宜,很难不怀疑你们东北是不是有特别的货币体系。

    

     指定,意为“肯定、一定”

     这种想法在走进哈尔滨菜市场后得到了证实。

     “当你用五块钱买下一大袋子的油豆角,提着买一斤送一斤的豆包和半扇猪肉走出菜市场时……

     更能充分体会到血拼的快乐。”

    

     主打一个物美价廉/图源:小红书@夕年Harriet,已获授权

     菜市场都逛了,夜市怎能错过?

     文兴街师大江南校区哈师大夜市的烤茄子,爆炒的蒜蓉浇在大火烘烤的茄子上,食材的香味相融得恰到好处。

    

    图源:《街头美食斗士》下同

     传说中的“最贵烤冷面”,十几块满满当当一大盒,是许多城市精简版还不加包装费的价格。

     丰富的食材和酱料被Q弹的冷面包裹,除了这就再也没这个味儿。

    

     “老板,微辣多放葱花香菜”

     走出夜市,一些经典老馆子也得尝尝。

     文政街的老厨家锅包肉,香酥酸甜脆,壳不粘牙,肉不塞牙。

    

     哈尔滨锅包肉,不用番茄酱,以醋调口

     靖宇北四道街的富强大骨棒,98年就被评选为“黑龙江最优秀美食名店”的老店。

     肉多但不腻的骨棒,软烂入味,肥瘦适中,“吃起来顾上就老妹剥的蒜”。

    

    

     “来,啊~”

     北兴街的王庆章得莫利炖鱼,自选生鱼和煎炸过后和粉条、豆腐一起放到锅里炖……

     等待的时候来一口哈啤,和大伙一起唠嗑,能乐呵一整宿。

    

     配菜比鱼还好吃?

     顺便说一句,这个季节来哈尔滨,你还可能获邀参加独属于哈尔滨人的神秘仪式:

     “走啊,去江边儿。”

     要问去江边干什么,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群人随便坐一坐。

     “看松花江没丢,也就放心了。

    

    ?

     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图源:哈尔滨市宣传委

     当全国人民都觉得这里冬天是雪越大、人越躁,夏天是摊位烟火缭绕;日常充斥“重工业小烧烤”和“轻工业老铁直播”,生产粗犷的快乐时……

     哈尔滨人在百年文化浸润下悄悄地优雅,在春天的落日下拉着手风琴,等夜幕降临,吹江风看星辰,独自浪漫。

     就像沈腾说的:“东北的这个土壤,这个氛围,就是哪一撮人里面都有一个特能扯淡的,特能搞笑的那么一个人。”

     而这也符合哈尔滨人朴素的生活哲学:一年中有半年天寒地冻,实在不容易,天天乐乐呵呵的,可不比啥都强么?

    

    

    

    

    读完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