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着五一旅游的人,全被这热搜吓出了“出行恐惧症”
2023/4/27 13:00:00 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半个月前还在为假期出行兴奋不已的打工人,最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只是在傻乐呵。

     在这个距离“史上最火五一”已经不足5天的时候,冷静下来,想起了在各大景点被人挤人的恐惧。

    

     之前我们写大唐不夜城没有淡季、大学生占领泰山,评论区网友纷纷表示羡慕嫉妒,“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需要上班吗”。

     眼瞅着快轮到自己出门玩了,大家却仿佛迎来了几年来的第一次大考。

    

     这边民宿涨价、车票全光、各大景点人山人海,那边各种坑人乱象也逐渐回温。

     这回不用围观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了,这个五一,人人都将被迫成为特种兵。

     那种感觉就像考试前网上预习材料太多了,越预习越绝望,产生了在最后一刻弃考的冲动。

     但最后还是咬咬牙:“五一旅游如上刑,下刀子也得去。”

    

    

    “五一还没到,已经被吓得不想去了”

     打工人们倒也不是瞎担忧。毕竟最近浏览网上的旅游新闻,已经变成了五一出行大型恐吓现场。

     今天酒店民宿价格翻几番,明天有人小吃街上被坑惨。

     听说台州一家酒店推出了“99元大厅睡沙发”的项目,很多人已经立刻脑补了自己被民宿毁约,只能睡酒店大堂的凄惨场景:

     “这个五一注定风餐露宿,这是我的宿命我了解。”

    

     明明一开始,大家多少都还抱着“反向旅游”的期待。

     精挑细选了几个所谓的小众目的地,不图看什么惊人美景,就图一个舒舒坦坦。

     直到第N次刷到“游客集体表演罚站”的视频,才彻底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人家错峰出行都已经这样了,五一哪儿还有什么‘净土’啊!”

    

    张家界景区的入口处。@a? 乄? 鈕兒?

     是的,今年五一主打的就是一个“消灭冷门景区”。

     炙手可热的西安、淄博等地自不用说。目前任何一个旅游城市都已经提前进入了超超超超超旺季模式,触目所及都是人从众。

     攻略随便做做的朋友们要小心了,建议你们立刻细化,至少评估一下里面景点的游览可行性。

     不然很可能像一场过于轻敌的期末考试:觉得不掉出前20就行了,结果一个不小心就考了个倒数第一。

     想去逛遍北京的博物馆吗?

     不好意思,稍微有点名气的都得定闹钟去抢预约名额。

     以为去了成都大熊猫基地,就能看见熊界顶流花花?

     很有可能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最后被迫收获保安大爷手机里的翻拍照片一张。

    

    @青豆新闻

     常规的规划旅游程序是:先把住宿定了、车票买了,就能松一口气。

     至于每天安排什么活动、顺序如何,都可以随机应变、灵活调整。

     然而从目前来看的情况来看,五一大概率是可能是这样的——

     今天熬夜抢明天景点的门票、后天跟卖表演票的黄牛斗智斗勇、大后天精准安排打卡网红店的时间并提前排队。

     不瞒各位,我原本的五一计划去南方来个海岛游,结果询问民宿时老板们都建议我不要急着预订。

     “先把上岛的船票抢到手再说,不然定了也白定。”

     玉龙雪山的大索道票,稀缺程度更是堪比顶流明星的演唱会。

     甚至需要多个手机齐上阵——春节为了抢回家火车票而练习的手速,终于又在此刻派上了用场。

    

    @张薄荷

     如果单单只是人多,还吓不到憋了几个月要出去玩的打工人。

     比人山人海更具有威慑力的是,是提前刷到各种景点翻车视频,一秒打碎所有幻想。

     有人前脚刚刚定好舟山的行程,憋着劲儿要体验一把海滨岛屿的文艺小清新。

     结果一刷手机,全是先遣部队遭遇阴天下雨的vlog:

     “那个海啊,简直比我的脑子还黄。”

    

     大自然阴晴不定,全靠人文氛围的城市游也没好到哪里去。

     不知道是不是这几天提前出游的人多了,各种“坑游客”的新闻也悄悄变多。

     有对夫妻在长沙街头吃麻辣烫,小小一碗花了86块钱。

     当妻子拎起那根不到5厘米、却价值3块钱的鱿鱼须时,每个在攻略里写下了“逛当地小吃街”的人都会一秒破防。

    

    

    @半岛网

     人还没出去,踩坑攻略就已经刷到面前了。

     有人在网红城市遭遇出租车司机的“背刺”——被莫名其妙被拉到某个特产店,钱包和心灵受到双重创伤。

    

     有人突然遭遇民宿老板的毁约,大半夜拖着行李在街头找酒店入住。

     还有贵价海鲜、贵价面条……一时间,曾经的痛苦记忆全都回来了。

     “大意了,之前只记得旅游中的诗和远方,忘了还有这么一大堆苟且。”

    

    “防坑”互助指南

     经历了最初的烦心与打击后,打工人很快就开始研究补救措施。

     毕竟行程早就已经订好了,临时取消也不现实。

     社交网络时代的好处是,大家再也不用从网上的零星信息中揣测坑到底在哪里。

     每一个求助帖下面,都能看到大量实用的建议和注意事项——同是旅游受苦人,兄弟姐妹一家亲。

     (注意,以下内容都是五一出行防踩坑干货,建议收藏转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共同自救。)

     最早的建议,来自那些刚刚在旅途中受过罪的朋友们。

     自己淋过雨,说什么都得给后来者撑伞。

    

     曾经在浦东机场错过飞机的网友,会在每一个要去上海旅游的帖子下方倾情提醒——

     当你看到自己的航班要在H口登机时,别想太多,快跑!

    

    @Hei~巧克力?

     原因无他,浦东机场是出了名的大,H口又是出了名的远。

     登机口和安检之间甚至需要地铁接驳。别的机场让你提前2小时到是温馨提示,而浦东机场让你提前2小时,你最好听话。

     而前阵子狂刷爬山景区的大学生,提醒大家除了要挑双能走好穿的鞋子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膀胱管理

     “不要狂喝水,能不上厕所就不上厕所。”

     山之大,你永远不知道会被拥挤的人流卡在哪个拐角,上不去、下不来。

     加上这些景区里的厕所条件大多不怎么样——与其纠结是在厕所凑合还是在野外凑合,不如把一切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今年春节刚刚在海南经历过大堵车的网友,试图对选择自驾游的朋友进行一对一辅导。

     毕竟他们就算躲过了抢票的苦,却几乎注定会被堵在路上。

     车里的日常用品能多装就尽量多装,尤其要准备一些方便好吃的食物,“极大缓解堵车时的焦虑感”。

     “必要的话可以买个一次性尿袋,从此笑看每一个排长队的服务区。”

    

     更重要的是,不要轻信距离景区超过800米的收费停车场。

     就算牌子上写着“景区停车场”,它们也很有可能是私人的,而往前再开开就会有正规免费的停车场。

    

    @印大象爱生活

     那种会有大爷大妈凑过来引导、收费的更要警惕——

     没准他给你找的地方根本不能停车,从景区玩完回来喜提交警罚单一张。

     外地游客用血泪为后来人书写攻略。

     而本地人也没闲着,一边忙着自己的旅行计划,一边又在为家乡的荣誉而战。

     最近各大旅游城市的网友,一半在给在当地被坑的外地游客道歉。

    

     另一半在自发写城市出行指南,争取让客人们都能获得完美的体验。

     比如济南人建议游客出行可以骑自行车或者电动车,叫车尽量叫网约车;

     因为出租车大多是新能源,起步价更贵。

     长沙人则千叮咛万嘱咐,劝大家千万不要在商业区买水果捞。

     顺便说一句,这条适用于大多数以夜市、小吃闻名的景点。

    

    @主持人莹子

     芒果、哈密瓜等常规水果,加上一些芋圆之类的小料。论斤称,每斤单价在七八块到十几块不等。

     色彩诱人,谁路过了都想买两块尝尝,想着最多不过花个二三十块。

     结果酸奶咕嘟咕嘟一倒,称上的数字蹭蹭上涨,一眨眼七十大洋就花出去了,还不好意思跟摊主说不要了。

     你就说,这整个摊位上哪个水果能值这么多钱?去超市买来吃不好吗?

    

     在大义灭亲这方面,各地网友可以说是毫不手软。

     前有成都人铁骨铮铮,坚持要给四川烧烤祛魅。

     “当地人出来说一下吧,建不建议去四川吃烧烤啊?”

     “这么跟你说吧,你开着路虎过来吃完,估计得骑自行车回去。”

    

     后有桂林人以波澜不惊的语气,给出最振聋发聩的警告。

     “别在阳朔吃米粉,别说游客了,连我们本地人都会被宰。”

    

     一碗米粉好几十,本地口音外地口音还是两个价。

     “怎么,是在里面塞了两只烧鸡吗?”

    

    @卜蜡哆

     不过最感人的,还要数他们手把手教你如何装本地人。

     桂林人辅导游客挑选米粉店:“别问价格也别看标签,就说来2两或者3两米粉。”“然后递10块钱让他找钱,不给找就换下一家。”

     甚至亲自录一段桂林话,手把手教你一秒变成本地人。

    

     而山东网友则提到,被发现外地口音时不要说是来旅游的。

     要说是“参加婚礼的”,以示自己在当地有朋友撑腰。

     山东博主@猫撞 甚至给出了增值服务。

     “在省内任何城市旅游,你只要说自己是从济南来的,服务业的竞争心理就会平地而起。”

    

    ?

    

    “没钱没自由”的打工人,出门注定是地狱模式

     想也知道,这个五一想要在旅游中完全避免不愉快经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网上所有防踩坑大法中,最有道理的一条其实是——“别!挑!五!一!去!”

    
但怎么说呢,这同时也是最没用的一条。

     “你以为我想吗?你以为我攒了这么久的钱,就是为了去住涨价的酒店,去景点挤来挤去看人头吗?!”

     五一大量的出行需求,本就捧高了住宿、交通等一大堆旅游相关花费。

     多少人是咬着牙也要出这趟门,对旅途的期待也就不可避免会水涨船高。

     而矛盾的是——当打工人的出行计划被锁定在这个固定时长的、人挤人的假期完成,几乎已经注定了遗憾的结果。

     网友@休Jer 提前几个月就在为五一出行做准备,连备用方案都搞了好几套,只希望旅途能完美无缺。

     她计划要去的平潭,以海中发光藻类形成的蓝眼泪和电动车环岛著称。但这两项想要得到好的体验,都需要一系列苛刻要求。

     可遇不可求的蓝眼泪自不必说,在海边住上半个月都不见得能看到一次。

     哪怕是电动车骑行,想看到漂亮海景也需要天公作美。

    

    @深山远方兽

     即使是那些打定主意休闲游的人——只去交通发达的旅游城市,不坐大巴不坐船业不挤景点,只吃吃喝喝;

     也会发现最近但凡在社交平台上有点名气的饭店和摊位,都已经开始排起了长队几个小时。

     原本还纠结是吃这家还是吃那家。

     现在把心理预期急速降级为“如果一个都吃不上怎么办。”(建议要出门的朋友们都想想这个问题)

     一周以前,社交平台上还有人天真地谈论“反向旅游”。

     试图找一些冷门的景点,牺牲旅游的部分精彩度,换取一个相对舒适的体验。

     但大家很快就悟了:在今年五一的出行执念之下,根本没有什么反向可言。

     无非是选择人挤人,还是“人挤人挤人挤人”。

     前几天刷帖子看到一个程序员小姐姐说要错峰出行,我还以为她五一之后请了年假。

     没想到她的计划,是在目的地城市随时观测当地热力图。

     “躺在酒店里实时监控,看哪个景点/商区没那么红,就立刻杀过去打卡。”

    

    @红米鸡

     听起来无奈又荒唐,但精神令人佩服。

     反正五一旅游已经注定是场硬仗了,不如在心态上松驰一点。

     所以除了以上提到的所有防坑建议之外,还有一件事对提升大家的出行体验极为重要——

     攻略计划固然要做足,但真的走出家门那刻,不如放下对“必去景点”“必看演出”“必吃美食”的执念。

     往好听了说,咱未来旅游的机会还多着呢,没必要可着一次猛薅。

     实际一点,有没有机会按照攻略走完流程都是问题,万一根本没挤进景区大门呢?

     毕竟,到时候整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个人少不堵、可以称为反向旅游的地方。

     那就是公司。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读完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