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拼搏的你,都是青春中国的缩影
2022/5/4 20:41:17 中国网信杂志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青年群体是由一个个朝气蓬勃的个体组成的,他们是驾驶列车高速安全行驶的司机,是穿梭在城市高楼与街巷人家的“外卖小哥”,是在田间地头“玩转”数字技术的新农人,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运动员……

     在人生的赛道上,每一个热爱生活的青年都在用行动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这些多彩的奋斗旋律汇聚起来,奏响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强音。五四青年节之际,一起来看他们的青春故事。

     50米的泳道里有不服输的青春

     有人说:“20岁才开始体育训练,得奥运冠军,没可能。”

     他说:“年龄不该成为阻碍,别人能做到的,我努力也能做到。”

    

     2022年5月3日,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山东籍残奥冠军贾红光荣誉在列。

     2021年,在东京残奥会的领奖台上,贾红光用手臂挑起奖牌上的缎带,坚持自己戴上金牌的视频刷爆了国内的社交网络。对于东京残奥会时那段走红的视频,贾红光觉得很意外:“当时获得金牌很激动,我想任何一个运动员都想亲自戴上金牌,而且我自己也能做到,所以就尝试了,没想到网上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到我。”

     “我只是习惯了自己做。”就像贾红光说的那样,做饭、洗衣服、整理孩子的玩具……健全人能轻松做到的,他就去训练几十遍、几百遍。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比如登上冠军的领奖台,他花了13年的时间。

     2008年,一首《北京欢迎你》让贾红光第一次知道,原来残疾人也可以参加体育赛事,为国争光。“他们能做到的,我努力也能做到。”在北京现场观看了一场残奥会比赛后,受到极大触动的贾红光返回老家,在聊城残联的推荐下,开始了在聊城市残疾人游泳队的训练。

     彼时已经21岁的贾红光,是队里最年长的选手。身体骨骼基本定型,在其他人看来,想要从头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游出来”的可能性并不大。教练张保锋对贾红光说:“试试吧!”

     接触到专业训练的贾红光要克服的第一关,就是体能关。每天游5000米是最基础的训练,除此之外,还有上百次的伸展、前行、跃进。在山东省队时,教练组还根据贾红光的身体条件制定了单独的训练计划。“为了提升速度,我还进行了水下负重训练、力量负重训练。在省队时,只有我一个人是肢残选手,其他队友都是视障或是听障。学得比别人慢,我就练几十次、上百次。”贾红光说。

     就这样,贾红光一路从聊城队游到了山东省省队,游到国家队,游到了东京残奥会最高领奖台上。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残疾运动员再一次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贾红光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小圈子”,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现在我担任聊城市的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我写到,希望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培训的信息和途径能更加清晰,让更多残疾人融入全民健身的热潮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增加公共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让更多人享受到体育健身资源。”

     676公里铁路藏着使命与传承

     有人说:“铁路人一年四季重复行驶在一条固定的路线上,看着同样的风景,两条钢轨望不到尽头。”

     他说:“驾驶‘黄继光号’机车,延续铁路人的精神血脉,我感到无上荣光。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青春力量,与有荣焉。”

    

     “黄继光号”第四十一任司机长韩晓磊,始终记得第一次见到这辆承载光辉历史和满满荣誉的机车时的场景。团徽和“黄继光号”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火车头从里到外,一尘不染,年轻司机们操作一丝不苟。

     彼时还是轮乘司机的韩晓磊被深深感染。听闻前辈介绍,“黄继光号”是承载着英雄荣光的机车,抗美援朝时期,它曾在枪林弹雨中运送军用物资,被誉为支前模范;“铁牛运动”中,它在东北铁路指挥部竞赛中荣获冠军;“满超五”运动 (满载、超轴、五百公里运动)中,它创造了日行车1113.4公里的全国最高纪录……多年来,拉百辆、闯高坡,它始终走在祖国建设的最前列,成为誉满全路的“排头兵”。“黄继光号”青年机车组作为全国铁路唯一用战斗英雄名字命名的机车,1979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 1997年被共青团中央、铁道部联合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韩晓磊知道,“黄继光号”青年机车组成员,全都政治过硬、技术精湛、业务精良,从那时起,他就对这“黄继光号”充满了憧憬。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走来,“黄继光号”见证了中国机车发展的辉煌历程。能在这列以志愿军烈士名字命名的英雄机车上工作,是无上的荣光。韩晓磊暗下决心,一定要到这台机车上工作。凭借着多年来丰富的驾驶经验以及充分的考核准备,2021年1月,韩晓磊终于走进了“黄继光号”机车组,成为第四十一任司机长。

     “黄继光号”青年机车组承担着“中欧班列”苏州宁波港口通往满洲里口岸铁道线路中,三间房至满洲里区间676公里的国际联运集装箱班列牵引运输任务。来到“黄继光号”之前,韩晓磊从未执行过海拉尔站至满洲里站区间的运输任务,两站之间相隔两百多公里,且途中多长大上坡道和长大下坡道,需要很高的操作水平。初次执行任务之前,韩晓磊用监控模拟机对这一路段进行了多次模拟,对每一个点位所需要的牵引力都了然于胸。沿途,不少牧民赶着成群结队的羊群在草原上奔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令人心驰神往,可韩晓磊的目光只朝前看。确保列车顺利通过草原、安全到达满洲里站,是“黄继光号”人的职责。终于安全准点到达,韩晓磊松了一口气。此后,每次出乘,他都记得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分享给同事们。

     比如,博克图站至兴安岭站是一段长达三十多公里的长大上坡道,俗称“老虎口”。每到冬季,在这一区段列车极易发生空转。于是,每到冬季来临前,韩晓磊就要对机车组成员进行重点培训,细化防坡停的安全控制措施,在进入坡道后进行预防性撒砂,增大摩擦力,防止车辆溜逸,保障机车正点到达终点站,守护“黄继光号”的安全行驶纪录。

     每次出发前以及出车结束后,韩晓磊都会带领同事们认真把“黄继光号”清洁一遍,车头的团徽和金色大字永远闪烁着光辉,对于“黄继光号”青年机车组来说,这是传承,也是使命。很多同事对韩晓磊说,自己家的车都不会这么用心去擦。无论严寒酷暑,机车组人员都会把每一个部件擦得锃亮,即使一次整车清洁过后,自己满身油污,身上挂着柴油味儿,也觉得很值得。荣誉册上,“黄继光号”近年来的成绩依然熠熠发光:2016年,“黄继光号”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2017年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首批“全路共青团员先锋队”称号……斗转星移,人员更替,“黄继光号”精神从未变过。

     肩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使命,沿着万里铁道巨龙一路奔驰,一次次任务中,韩晓磊见证了中欧班列的发展和成长。“黄继光号”塑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座丰碑,凝结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传承奉献、兴路铸魂”新时期铁路“黄继光号”精神。每一次动力升级,每一次运输生产中“拉重车”,都是“黄继光号”敢打硬拼、冲锋在前的体现,在雨雪风霜中成长起来的“黄继光号”青年机车组,将永远做“冲锋在前的火车头”,用辛勤的汗水和忠诚的奉献再创佳绩。

     海拔3000米上的扶贫路

     有人说:“大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他说:“脚下有泥,振兴有路。扎根农村投身扶贫事业,是我做出的最有意义的选择。通过互联网将电商直播从‘云端’与泥土相连,让过去鲜为人知的乡土特色,变成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2016年7月,退伍后的张飞受组织选派,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甘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甘家沟村位于大山深处,平均海拔3300米,交通不畅。村里还是毛坯路,狭窄陡峭,没有护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下悬崖,村里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在外打工,不愿回家乡发展。“一定要改变!”面对甘家沟村的现状,张飞下定了决心。然而,满怀热情希望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的张飞,起初却被村民们不信任的目光“泼了一盆冷水”。第一次组织居民大会,除了村长外,竟只来了两户村民。“我不信有‘融化’不了的心!”带着这份坚持,张飞骑着摩托车越岭翻山,走访谈心。村民们的四川话带着独特口音,他就靠着在四川当兵5年练就的四川普通话拉近与村民们的距离,崎岖陡峭的山间、疏松湿滑的土坡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每户几亩地、几口人、有什么困难……甘家沟村这笔“账”,张飞了然于心,生态养殖的构想也开始慢慢在张飞脑海中浮现。甘家沟村植被茂密,适合发展林下养殖。张飞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购入一批鸡苗,开始了生态养殖之路。一段时间后,产量有了,可销路却让张飞犯了难。这时,老家的弟弟前来探亲,了解情况后,为张飞支了一招:拍摄短视频。于是,走访村民时的乡间小路、村民们干农活时的场景,都成了张飞短视频的素材,他慢慢积累了一些粉丝。一次直播,张飞的镜头无意间扫到了老百姓家的山货腊肉,立刻有粉丝询问能否购买,这让张飞找到了灵感,随后,他便每天开直播展示大山的美景和美食,推销村民的农土特产。张飞还在村内举办短视频培训班,培训年轻人学习、使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通过互联网宣传家乡的美景美食。2019年初,张飞拍摄了一条他和家人在门口吃饭的视频。画面里,在海拔3200米的路边,他和妻子支起一张饭桌,背后,苍翠的梯田在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充满了山野气息。视频只有短短10秒,播放量却超过了1200万。一次无心插柳让张飞看到了新的思路,他开始以“忘忧云亭”中的生活为主题,拍摄宣传当地的美景和美食。通过快手号“忘忧云庭”,张飞帮助乡亲们卖出了更多种类的农产品。人气和流量,让甘家沟获得了实在的收益和可观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村民腰包“鼓起来”了。美丽乡村不仅要让房子漂亮,人也要活得漂亮。在张飞看来,让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在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青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脚沾泥土,感受土地的力量,才有底气仰望星空。张飞相信,每一点改变,都能让乡亲们的幸福更快一点到来。能够在乡村发挥自己所长、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他无怨无悔,平凡的付出才最真实,“接地气”的人生,才是他所追寻的人生目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样的?自信达观、个性突出、敢于追梦……简单的词语无法描绘出多彩斑斓的青春光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向世界展示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与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春浸透着“平凡岗位创造不凡”的辛勤汗水,他们胸怀“强国有我”阔步向前。微光汇聚,正是青春蓬勃的中国力量,每个拼搏的你,都是青春中国的缩影。不负韶华,不负青春,今天,青年,听我说!

     相关链接

     征集令!“青年!听我说”作品征集活动启动

     作者:中国青年网 安俐 杨月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微信公众号

     投稿:zhongguowangxin@vip.sina.com

     征订:《中国网信》杂志邮发代号:80-19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网信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