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下的IPO之路
2013/9/18 医药经济报

     IPO停摆已超过10个月,何时重启,时刻牵动着市场敏感的神经,而关于重启的时间点,已被市场反复猜测。

     日前,又有IPO重启方案遭高层否决而年内开闸无望的消息传出。上证所很快在次日发布声明澄清,近期该所未接受过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对IPO重启方案所作的采访,有关“从上交所知情人士处获悉,证监会提交国务院的IPO(新股发行)重启方案遭到否决”的相关表述系失实表述。IPO重启仍无确切的时间表。

     直面上市挑战

     由于《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完成征求意见,IPO在审企业财务大核查已经结束,保荐机构内部培训也已完成,因此,近几个月以来,“IPO开闸时点已近”的传闻不断。不过,投资界依然有不少人士认同“年内未必能重启放闸”的传闻,投行圈对IPO重启时间窗口的预期进一步延后。

     曼哈顿资本投资公司(杭州)总裁王进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出现年内IPO重启可能性不大的传闻属业内人士的一般性判断,关键是有许多博弈和利益上的问题待解决。

     据悉,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新股发行、定价进一步市场化,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监会方面表示,将主要工作从行政审批向监管执法转型,将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执法转变。

     “现在政策很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监管层比以前更加强调规范与风险控制。”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吴敏表示,经过这一轮财务大核查,一些不合格企业被挡在IPO门外,相关券商也被处罚。因此,券商对IPO企业的审核都更谨慎,对项目的把控比以往严格很多,尤其是财务方面。“企业IPO项目一定要完全符合要求我们才会申报,有任何瑕疵都不能容忍。”

     截至9月12日,正在排队上市的企业共745家,据初步统计,其中有63家医药生物类企业。IPO“堰塞湖”现象未得到明显缓解,加上开闸无期,上市并非坦途。

     在王进看来,IPO放闸与否对药企的影响完全是看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和真实的经营状况。准备上市的企业大抵分为两大类:一是公司本身经营非常稳健、能持续盈利;二是剑走偏锋,可能在上市前已过度包装,资产负债率偏高,往往这部分企业会把希望寄托于上市带来的“输血”效应。

    

     王进坦言,如国外去年上市了30多家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正盈利的研发或临床等概念很好的企业。假若国内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都能有几千万的利润,好几亿的销售,且整体情况是增值的路径,自然问题不大。若募集上市的公司负债率高,资金链压力比较大,对投资人和股东影响较大。

     “其实医药企业主要看其主业和产品。”王进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上市的公司募资并非为了做临床Ⅲ期之类的新药研发,而是选择建研发中心、物流仓库等硬件投资。

     多途径解资金渴

     IPO一旦开闸,首批上市的企业将优先在已过会企业中产生。不过,证监会对IPO的政策口径一直没有变化,即已通过发审会的企业,必须符合正式发布后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并修改完毕申报文件后才能获得批文。为此,不少券商和已过会企业积极备战,按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要求补充文件。

     “现在并不是被动在等。对于已过会的企业而言,我们首先要保证它不出任何问题。同时,券商也会对一些机构投资者进行摸底、推荐,为正式发行做准备。已过会企业只需照常运营即可,避免出现业绩下滑或重大经营风险。”吴敏向记者表示,“对于已通过财务核查的在审企业来说,IPO之路也会继续。若企业确实有融资需求而IPO又未开闸,可通过银行贷款、发债等途径解决,只要不改变企业的基本面情况和股权结构。”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IPO申报企业情况表,经历财务专项核查后,目前已过会但尚未发行的企业共83家,其中包括11家生物医药类企业。这11家拟上市医药企业计划募集资金总额约为35.1亿元。其中,江苏奥赛康、重庆博腾制药、慈铭体检以及长春迪瑞被不少投资人士看好。江苏奥赛康的消化类药、抗肿瘤药占有率较高,且储备了不少研发新药;从事新药研发外包服务的重庆博腾制药,手握不少国外药企订单;慈铭体检、长春迪瑞医疗所在的医疗体检行业和体外诊断器械行业均被认为是潜力巨大的细分领域。

    

     “现在二级市场非常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市场对新股的估值已逐步回归理性。高新技术型、成长型企业都非常受欢迎,未来有望获得高估值。”吴敏表示。

     有不愿披露公司名称的IPO申报药企高管向本报透露,在提出申报时已有募集资金不能全部支持项目投资的需要,缺口须由公司自筹解决的心理准备,即使目前未能如理想般顺利上市,计划上马的项目也还会继续。“推进速度可能会略慢。”

     事实上,IPO暂停背景下,越来越多的IPO撤单企业正通过借壳方式登陆A股,并成为抢登资本市场的一种新趋势。

     分析人士指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下,IPO并非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唯一选择。通过借壳重组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可以进行配套融资。此外,正加速扩容的新三板也是企业融资和寻求转板上市的不错选择。

     ■ 本报记者 王霞 李蕴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