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5.5%!研发回报率终反弹——德勤最新报告揭示那些与研发回报有关的事
2014/12/18 医药经济报

     德勤咨询公司(Deliotte)在一份最近发布的有关生物制药公司研发回报的年度报告中,对全球12大制药企业近几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这12家企业分别是:辉瑞、罗氏、诺华、赛诺菲、葛兰素史克、强生、阿斯利康、默沙东、礼来、百时美施贵宝、武田制药及安进。

     从2010年起,上述12家企业共向市场推出了143个新产品,预计累计销售额可达到9550亿美元。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的研发机构有236个在研药物进展到后期阶段,这些在研药物的累计销售额预计为1.171万亿美元。

     回报率略微回升

     但过去几年,上述企业在药品研发上的投入回报情况却是每况愈下。直到今年,形势开始稍微好转。不过,这看上去更像是触底反弹,而不是主要拐点。与2010年相比,今年的情况仍有一定差距,且这12家企业中至少有1家仍得到了负回报率。

    

     去年,上述企业的平均研发投资回报率跌至5%左右,仅为2010年的一半。与此同时,将一款产品推向市场的成本却高得吓人,达到13亿美元。不过,今年各大药企可以稍稍松一口气,因为一些相关指标有所提升。尽管尚未达到显著改善的效果,但相比过去几年持续恶化的研发回报率,今年这一数据出现了微弱增长,这些企业的平均研发回报率达到了5.5%。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值的增长是建立在持续增长的药品研发成本上的。德勤欧洲研发咨询主管Julian Remnant表示,药品研发成本将继续走高,今年开发一个新药的成本高达14亿美元,因最后研发阶段失败而造成的巨大财务损失情况基本未得到改善。

     巧借外力很关键

     仅就回报率来看,5.5%只是个均值,不同企业间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其中研发回报率最高的企业达到了11.7%,最低的企业则出现了负值,为-0.7%。而导致不同药企之间研发回报率出现差异的因素也很复杂,包括公司规模、创新来源、专注的治疗领域及研发规划等。为此,该报告特地对研发回报率表现出众的公司进行分析,以找出其战略特点。

     首先,企业规模与研发回报率密切相关。分析发现,这12家企业中,规模越大,其研发成本也越大,但回报率却成反比。此外,如果公司未进行严谨规划,研发线铺得太宽,会显著增加费用且得不到适当的回报。遗留的投资负担过重,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型企业的研发回报往往不尽人意。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关注一些大型生命科学企业的规模而忽视了规模效益。事实上,在目前的科技水平、法规制度、商业不确定性及药品研发和创新挑战等背景下,要想提高研发线质量,从外部获取资源不失为一种灵活控制成本的策略。

     这12家企业,处于研发后期的产品线预计收入中,有58%都将来自从外部购来的产品。此外,根据分析,外部来源的在研产品的预计销售额将比自主研发产品的预计销售额高6%,对于孤儿药和已获得突破性认定的药物而言,这一数值还会更大。

     以合作开发、加入研发网络及资产收购为基础的创新策略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对于生命科学研究而言,能够参与并有效地主导战略性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此外,研究还发现,专注的治疗领域少于4个的企业,往往能得到更高的研发回报率。当企业专注于某一个治疗领域时,极高的专业程度能够有利于其在价格谈判、医保报销及市场准入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变化,这对产业提出了有关创新启动、培育及商业化的转型需求。可以明确的是,企业要想研发回报率能够持续增长,与业界保持合作及维护股东关系最为重要。

     ■综合编译/刘岩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微信中搜索公众账号订阅,让大家的共同话题更多一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