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药法中重要法律概念完善建议
2016/1/21 医药经济报

    

     《药品管理法》作为我国规制药品以及涉及药品行为的基本法律,对药品及假劣药的概念进行精准定义必不可少,而对药品相关产品如原料药、药用辅料的法律定义也应更加明确、合理和科学。1984年颁布的《药品管理法》在2001年作了大幅修订至今已经十余年,从当前来看,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监管层面,现行《药品管理法》中对药品及假劣药的定义已经滞后于所要规范的现实状况,亟需在修法时予以修改和完善。

     药品及其相关产品定义

     现行《药品管理法》第一百条对药品的定义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建议一:

     删除声称与使用方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其构成要件包含用途、声称、使用方法三部分内容。在常见的以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场合,都是以定义为标尺,符合上述要件的则被认定为药品(非法药品)。

     上述概念中包括了药品与化学原料药,但不包括药用辅料。使用这种措辞来定义的问题在于:药品具有用途、声称、使用方法的特征项;但化学原料药却很少甚至无从具备这三个要件,若在用途上将原料药归为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勉强可以,但“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确实是制剂的特征项,在原料药不可能具备。若把药品与化学原料药放在一起定义,就必须要调整内容,应当删去“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这部分改在其他条款中加以规定。

     在定义中删除声称与使用方法的实践意义还在于,为执法中对一些非药品的药品属性认定扫除障碍。在有些违法场合,非药品只是违法标注了药品或类似药品的名称,虽然违法者在销售产品时向消费者宣称了适应症、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但是在产品标识上却存在缺项,导致执法时容易产生异议。而将药品的定义回归其本质属性,则可以有效避免违法者规避法律。

     建议二:

     增加药用辅料表述

     笔者认为,应当考虑给药用辅料一个合理、科学的法律安排。现行《药品管理法》是将药用辅料的概念列于药品之外,但药用辅料对于药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辅料的管理一直是我国药品监管中的短板。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如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第五项对源于辅料的违法问题规定了罚则,整体而言,《药品管理法》中对辅料的要求很少,因此有必要在某些涉及药品质量的义务性条款中增加表述:含药用辅料。例如,该法第十二条:“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中,就可以增加规定这项义务也适用于辅料生产企业。

     假药定义

     除了给药品赋予精准的法律定义之外,明确界定假药与劣药也是法律的重要内容,这是药品市场监管、规范产业、惩治违法的需要,更是行政法律与刑事法律连接的纽带。可以说,假劣药的定义是目前最需要修改与完善的地方。

     建议一:

     增加“违反GMP”情形

     在《药品管理法》关于假药定义的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中,增加一项“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确保药品安全的综合性保障体系,若是在不遵守GMP条件下制造出来的药品,就包含了极大的不可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立法时不应忽略。

     《中国药典》中对此有充分阐述,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凡例第六条规定:正文所设各项规定是针对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产品而言。任何违反GMP或有未经批准添加物质所生产的药品,即使符合《中国药典》或按照《中国药典》没有检出其添加物质或相关杂质,亦不能认为其符合规定。

     凡例的这项规定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未经批准添加物质,指的是常见的违法行为“非法添加”,比如在蒲黄中添加“金胺0”,虽按药典检验为合格,但按补充检验标准检验为不合格,这种情况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一项“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定性为假药;二是在违反GMP状态下生产的药品,因其生产过程与环境的不合规,故而也认为是不符合药品标准之规定。

     建议二:

     合并“变质的”与“被污染的”

     笔者建议,将《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的三、四项合并,“变质的”与“被污染的”两种情况完全可以并列在一项中表达,不影响适用,而且还会使法条结构更加简练明晰。

     建议三:

     药品标注分清主次

     将《药品管理法》四十八条第三款第六项“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改为“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等药品的重要说明、标注违反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禁止性规定的”。药品外在的说明以及标注很多,有重要的,也有一般的。比如,药品若使用商标的话必须是注册商标,这就是一般性的。但是,适应症以及某些关键警示语等标注就是重要的。这样的修改,就把对药品外在的说明和标注的管理权授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能够根据现状适时调整,使得立法不致于落后于违法行为的滋生速度,保持法律的威慑力。

     劣药定义

     建议一:

     统一“为劣药”和“按劣药论处”

     在《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劣药的定义中,取消“为劣药”和“按劣药论处”的区分,统一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为劣药:(一)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二)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三)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四)超过有效期的;(五)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六)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七)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有观点认为,对药品成份的含量规定可以再细化再甄别,笔者亦认为可行。

     之所以将劣药定义项下的七种情况统一整合,一是从轻重比较来说,假药违法属于重行为,而劣药违法属于轻行为,对于轻行为没有必要再加以区分。二是考虑到行刑衔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刑法对劣药的规定与药品法的劣药定义不相衔接。《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条所称劣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劣药的药品。”但《药品管理法》对劣药却区分成“为”劣药和以劣药“论”,后一种情形被刑法排除在外,这就造成现在行刑之间最不衔接的空隙。

     建议二:

     检验结果支持的情形扩大化

     《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八条“对假药、劣药的处罚通知,必须载明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是,本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一)、(二)、(五)、(六)项和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除外。”将该条规定的第一句话改为“在对假药、劣药处理时……”

     理由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精神,认定为假药、劣药不一定都导致行政处罚的发生,对极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选择不予处罚的裁量,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还是要对违法主体进行责令改正或者行政指导,虽然没有处罚通知,但有其他行政文书,也需要检验结果的支持。

     ■编辑 封翠芸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