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辅助用药不应一刀切!警惕误伤、歧视中药制剂!
2019/3/13 20:55:27张蓝飞 医药经济报

    

     自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辅助用药便开始成为全行业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正在召开的2019全国两会上,来自医药产业界的众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针对“辅助用药”政策和目录制定提出自己的建议,坚守合理用药初衷,科学评价上市药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保障临床用药需求和可及,防止“一刀切”误伤具备临床价值的中药制剂,贯彻“中西医并重”核心发展思路,现阶段的确值得全行业思考。

     产业界疾呼

     科学把握合理用药尺度

     全国人大代表赵超:

     辅助用药政策出台是为了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对于什么是“辅助用药”应该有科学的定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和临床价值的认可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们应该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评判辅助用药,不能简单根据用量大小排序来定性确认。

     当前,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快速增长,现有医疗体制和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如果回避对不合理的体制改善,对不规范用药行为的严格监管,反而采用了目录管理为中药品种打上没有法定规定的“辅助用药”等标签,加以限制使用,显然是不合理的。

     全国人大代表肖伟:

     辅助用药遴选过程中,许多医疗机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对中成药的疗效及临床价值缺乏客观评价,误将确有疗效、安全可靠、临床需要的治疗性中成药认定为辅助用药。有些地方甚至简单地将治疗性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高的中成药认定为辅助用药,既无科学根据,也没有相应的规范程序。甚至在遴选过程中透明度不够,严重悖离了制定辅助用药目录的初衷,人为限制了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临床用药需求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胡季强:

     中药不等于辅助用药,医疗机构控费无可厚非,但是如何控费,医疗机构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动辄在中药上下刀,导致中成药在进院、临床使用、药占比考核中受到诸多限制。如有的医院在备案采购药品目录中明确规定“中药制剂不予受理”,许多医院明确要求医生限制使用中药;多地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将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列为“辅助用药”加以重点监控,导致中成药在医疗机构的使用金额和占比均大幅下降。

     全国人大代表杜振新:

     应该科学认识和使用辅助用药,不能搞一刀切。有些所谓的“辅助用药”在不同疾病不同使用条件,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某些科室或疾病治疗中是辅助的,在另一些疾病治疗可能是临床需求型治疗性用药。很多辅助治疗药物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起到补充人体必需物质、降低主治药物的不良反应、免疫调节、改善生存质量等作用的药物。

     建议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建立相应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追踪分析某些用药金额特别大的产品和医保药物的使用状况和效果,严格限制使用辅助用药,对于成分复杂、不良反应大、疗效不确切的辅助药物,直接从医保目录中和基本药物目录中删除。

     全国政协委员朱吉满:

     《药品管理法》无“辅助用药”的定义,其他现行法律法规也无明确的概念,而处方中药品的主辅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很难简单统一论定。在标准、规则模糊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的辅助用药目录层层加码,数量只许增加不许减少,甚至以使用总金额进行排序,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过度医疗、乱开大处方才是客观实践过程中造成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严格落实处方审核和点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进行合理用药的监测评价和超常预警制度,这是当务之急。

     全国人大代表唐纯玉:

     目前辅助用药目录品种遴选标准主要为临床使用量、销售金额等指标,而不是依据药品说明书、用药指南和诊疗路径等来评估论证药品的临床价值。该遴选标准能否科学准确地甄别出辅助用药品种,有待进一步研讨。建议慎重对待辅助用药目录的制订工作,在目录制订过程中,充分评估论证药品的临床价值并慎重遴选,实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临床用药综合监控

     警惕辅助用药范围盲目扩大

     自从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明确要尽快建立全国辅助用药目录以来,各地已经将汇总的目录上报,目前专家正在进行论证,全国性的辅助用药目录呼之欲出。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辅助用药:从滥用到规矩用》引起行业震动,内容强调挤干临床用药的水分,让每一张处方都更加合理,不仅关系到患者健康,关系到降低患者和医保费用的负担,也将为下一步的医疗体制改革留出结构性空间。

     毋庸置疑,限制辅助用药的核心政策目的在于临床控费,促进合理用药。然而,一直以来究竟以怎样的标准来界定辅助用药,如何防止辅助用药范围盲目扩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据了解,目前有十几个省份已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表示对辅助用药进行重点监管或是限制使用,其中部分省份(自治区)如安徽、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以及南京、杭州、宁波等市公布了目录。值得注意的是,各省公布的目录为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均系临床用量比较大的品种,主要品种涉及中药注射液、质子泵抑制剂、维生素类、抗菌药物等,治疗领域涵盖心脑血管用药、肿瘤用药、免疫调节用药、神经营养用药等。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4个方面共55个具体指标。行业普遍认为,2019年卫生监管部门针对公立医院合理用药监控,将更加严格、具体,特别是辅助用药将遭遇更大的压力。

     根据国办给出的指标说明,辅助用药收入占比的计算方法是辅助用药收入/药品总收入×100%。业内人士推测,如果每个医院至少报20个产品,一级接一级上报的结果,辅助用药目录范围很可能非常大,甚至可能超过细分品种的七成。“范围这么大,其合理性的确值得探讨,‘一管就死’很可能打击产业发展,尤其是针对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盲目把中药列为辅助用药加以打击,恐怕矫枉过正。”

     从目前的政策进展来看,医保控费、结余留用、合理用药、临床路径等一系列措施让简单粗暴的药占比政策退出舞台,依靠一个《辅助用药目录》来管理复杂的临床用药,如何约束医生的处方行为,值得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关注政策走向。

     ■编辑 陈雪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