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盛原,揭秘“国潮中医药”
2020/9/14 20:21:41 医药经济报

    

     近期,《当连锁药店遇到“国潮中医药”》(点击回顾)一文,引起读者的积极反馈。为此,笔者来到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的广盛原,探寻“国潮中医药”背后的秘密……

     推开广盛原中医药书记、工厂长李燕钰办公室的门,正好看到她在和同事交流车间里生产的一批新品种:“这次这个还可以,色泽变化过来了,这个硬度也比上次那批口感软绵了些,还得再试一次,换一种比例试试……”。

     作为与徐胜董事长并肩战斗的“国潮中医药”缔造者之一,李燕钰书记对品质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广盛原的愿景是让中医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多年在老字号的浸润下,对中医药品质的高追求已变成了她的一种生活习惯。

     “您曾是天津达仁堂老号的厂长,又是安宫牛黄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在很多同行眼里,您就是品质的象征。如今是什么动力让您再次迎接‘国潮中医药’带来的挑战?”

     对于笔者的疑惑,李燕钰书记直言:“因为一个行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质上限,才能走得越来越远。大同地处东经113度、北纬39.5度,海拔1030米,气候属于短日照大陆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温度 6.4益,平均年降水量 400~500mm,湿度适宜,有‘中国良药港’之称,非常适合制药工业生产。特别是大蜜丸,有行业品质提高的巨大空间。”

     相识多年,李燕钰书记的语气始终温润如春:“中成药的生产是有标准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药典标准,对原料和产品也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但这个标准只是国家对人民健康的一种负责,不代表中医药人心中的最高品质。”

    

     广盛原中医药书记、工厂长 李燕钰女士

     材料务求地道

     作为传统中医药的传承者,在李燕钰心中还有两个更高的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对产品药效的追求。

     广盛原几百年来始终坚守“材料务求地道,修合恒存天良”的制药观,料要好,才能保证患者服用后的效果。以地黄为例,广盛原采用的是120支一公斤的原材料,现在市场上很多原材料都是150~240支一公斤。这就意味着广盛原用的地黄个头比普通的大一倍。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成份有效,广盛原不惜成本逐项检验,以确保产品品质。

     “即使都符合检验标准,也并不意味着不影响最终的疗效,足年足份的道地药材跟普通药材相比,患者服用后的效果肯定不同。所以广盛原始终坚守着材料务求地道,达不到要求就退货。而且我们制药界有这么句话———‘祖宗的方子都是好的,治不好病就是你没把药做好’。广盛原的‘国潮中医药’从中间品到成品都有严格的内控标准,通过完善的三级质 量保证体系对生产过程进行管控,确保生产出的产品都是精品。”

     第二个标准则是广盛原的精品标准,也是李燕钰心中的理想标准。在广盛原,她把口感、色泽、包装都摆到了重要的位置。李燕钰说:“中医药很多是要按照疗程吃的。以大蜜丸为例,如果口感不好,包装老旧,有几个患者能坚持按疗程服用?

     再以大山楂丸为例,为了做好它,我们换了几十种山楂进行比对,最后选定了山东的‘大金星’品种,因为这种山楂果肉的口感好,而且还要去核。”

     为了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口感,李燕钰对药粉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药粉用 80 目的筛子过筛,她觉得不够细密;用100目过筛,她觉得勉强合格。在广盛原,药粉过筛100目是下限。大量的人力成本投入,换来的是真正细密的药粉。不仅大蜜丸如此,所有的药粉都如此。“徐胜董事长对广盛原有一个‘三产’的采购原则———产地种植、产地收 购、产新收购。产地种植,比如恒山黄芪这一细贵药材,广盛原自建基地;产地收购,即去道地产区现场收购,以更好地控制源头;产新收购,意味着陈货淘汰,鲜货才能拿回厂家。”

     在李燕钰看来,良药不一定苦口,每一味药都应该呈现它原本的色泽和味道,大山楂丸就该是酸的,是偏棕红色的;六味地黄丸、艾附暖宫丸、桂枝茯苓丸因配料不同,也该有自己的颜色、自己的味道。这叫还本原!

     “这是药材原料的内控,我们的匠心工艺和生产过程的内控,还要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

     修合恒存天良

     广盛原有很多自己的“小秘密”,这是绝活,也是传统匠心制作技艺。这个技艺的继承者、传播者就是广盛原的总工程师李文成。山西省总工会和大同市总工会曾多次为他建立了李文成大师创新工作室。

     不仅如此,每一个批次的产品的质量检验和把关,李文成也是总风控者。

     “国潮中医药”之所以被消费者美誉为“一颗有灵魂的蜜丸”,其灵魂的注入者就是李文成。他身兼多种剂型关键成药环节的独门绝技,又是整个制造环节的总设计师和总负责人。

     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教有资质的年轻人学透这些不同环节的绝活。

    

     “妙灵丸2008042批次没问题!”

     李文成(左一)和他的同事们在检验室的日常工作

     离开李文成总工的检验室,笔者在广盛原生产总监刘利的介绍下,认真观摩了每一个生产质量内控环节。

     “内控要从源头抓起。比方说,国家对大蜜丸的要求是每100克大蜜丸的水含量不能超过15克。我们自己的内控标准是13克。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呢?”刘利总监一边检查手中的检验单,一边介绍:“不同批次的蜂蜜含水量是不同的,从每百克含有16~20克水份不等,药粉一般会每百克含有6~7克水份不等。也就是说,一颗大蜜丸如果按照药蜜比1:1来算,一百克的大蜜丸水含量应该是在11~13.5克之间。我们自己的内控放到13克是非常合理的。水份多了就会影响保存和长期品质;水份少了,则会发硬,影响患者咀嚼的口感。”

     为了做到精细化控制,车间管理人员每天都会关注生产过程中的药蜜比,保证每一批大蜜丸都在理想的含水状态。

     “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剂量控制也是如此。”刘利说,一颗大蜜丸克重的上下浮动国家有明确标准。因为是药品,剂量大了不行,剂量小了更不行,影响疗效。“我们的蜜丸比国标要求的更严格,要保证患者吃到足量却不过量的药。”

     在谈及“国潮中医药”时,刘利对“小红罐”系列产品非常有信心。“你别看这个小红罐,我们用的是最高级别的药用材料,你看它又漂亮又好撕(封口),其实每一个小红罐成品都经过专门的压力测试,消费者手里的小红罐密封得非常好,能够禁得起60帕的抽真空检验,以保证药品完好无损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不只是大蜜丸,我们其它剂型的‘国潮中医药’产品也都进行了大幅度升级。就以目前刚刚列入国家级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目录的芪参补气胶囊来说,这是一款胶囊产品,为了增强它的密封性,保证药品质量,我们采用了铝塑铝包装。这类包装最早是用在化药上的,成本很高,至今国内也只有少数几家中成药企业为消费者提供这样的包装。广盛原始终坚持品质保证是第一位的。”刘利说到这里,想起了广盛原四百多年来流传的祖训———炮制之繁无以复加,取利之薄无以复减。

     “在我们广盛原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工作态度,也是我们广盛原每一个制药人的生活方式。”刘利边走边介绍:“除了人和内控机制的因素外,硬件也是产品质量保 证的核心因素之一,纯化水系统,空调系统,环境的温湿度控制,这些都对药品微生物等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生产环境是一种很重要的保障。”

    

     刘利(右)日常的工作就是从查看每一种制剂的药蜜比开始的

     四百年的坚守

     参观了生产车间后,笔者又在广盛原守芪人王生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广盛原野生恒山黄芪原生态基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广盛原人在今天大同市浑源县的恒山脚下开设药材加工业,专以加工恒山黄芪为主。那时的恒山黄芪以株论价,一根好的条芪极其珍贵,因此,药农们无不精心守护。正所谓“补气之长推黄芪,黄芪之尊属恒山”,这句话从那时算起,流传了三百余年。

     现今,在恒山黄芪的核心产区源头——有“黄芪正宗”“北芪之源”之称的大同浑源北土岭沟,仍保留着数百年来守护黄芪的窑洞。从那时起,守芪人代代相传,守护着这里的黄芪。

    

     图为广盛原野生恒山黄芪原生态基地及清代守芪人所居住的窑洞

     王生老师就是守芪人的后代。自清朝开始,王氏家族世代守望着这片黄芪的沃土。自幼在黄芪的熏陶下,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王生老师,依然精神饱满,百骸矍铄。说起黄芪,他总是滔滔不绝:“黄芪属于双子叶目黄芪属的根瘤药材,这里(恒山)的水土气候特别适宜这种药材……”。

     为加强对野生恒山黄芪资源的保护,广盛原在北土岭沟按传统方式建设“广盛原野生恒山黄芪原生态基地”,并从2003年起对该基地3000亩天然野生恒山黄芪全部“围封天养”。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广盛原中医药通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向全国各疫区,尤其是武汉疫区,先后捐赠药品、物资和资金近千万元。这些捐赠极大的帮助了疫区人民和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天使们。

     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野生恒山黄芪以及国潮中医药系列中的芪参补气胶囊、北芪片等。这些药品的主要原料均来自于原生态基地里的道地恒山黄芪。

     不仅如此,广盛原中医药还积极与行业共同分享这一宝贵资源,目前已经向全泰堂、思迈乐、贵州一树等多家行业伙伴,以数十亩为单位,进行基地资源赠与,以带动全行业对道地药材和品质医药的共同成长。

     自大明万历八年开始,经历四百四十年,广盛原中医药坚持本原的守正之心从未改变。野生黄芪原生态基地的守护与建设,只是广盛原人坚守本心的一个缩影。

     希望

     再次回到广盛原,已经是傍晚时分,笔者向李燕钰书记道别。她握着笔者的手:“欢迎下次再来,下次再来的时候,我们就搬到新厂房去了,现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工,已经开始进行净化处理,设备也要陆续入驻车间。”

     原来,徐胜董事长早就预见了“国潮中医药”的巨大市场需求,提前一年开始布局广盛原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和最新的广盛原全自动大蜜丸生产车间,车间面积达26000多平方米,且全部设施和设备都采用目前国际上的顶级配置。预计未来几个月内,广盛原的产能就可以实现 3 倍以上的增量。

     夕阳西下,望着不远处碧空浮云的恒山,笔者感慨良多。大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守正创新的广盛原老号。“国潮中医药”能够如黑马腾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社会热点,绝不是侥幸得来。

     或许,这才叫厚积薄发。

     (由于版面有限,本报2020年第71期第19版文章为部分节选,本文为全文。)

     ■陈子曦

    

    

     政策、热点、干货

     全都有!

     扫码加小编

     邀你入群

    

    www.yyjjb.com.cn洞悉行业趋势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

    《医药经济报》学术公众号聚焦肿瘤学术前沿长按关注免疫时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