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谁能敲开医保之门?
2022/11/15 18:18:08 医药经济报

     随着近几年医保创新药国家谈判制度的实行,一大批靶向药物进入医保,让不少患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创新药疗效和国家谈判的价格实惠。不少靶向药在使用前需要先进行基因检测,而只有明确了具体基因突变的类型,理论上药品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如何保障基因检测项目本身的可负担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国家医保局明确,将指导地方把安全有效、费用适宜且收费标准明确的基因检测项目,按程序纳入当地医保支付范围。该消息给近期相对低迷的包括大量NGS检测技术公司在内的基因检测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笔者认为,肿瘤基因检测纳入医保,前提是明确的价值和性价比。

     优胜劣汰,性价比高者胜

     基因检测作为一项相对标准化的检测手段,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通过基因检测,患者可以避免对自身副作用较大的大范围杀伤治疗方式,比如化疗和放疗,转而接受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各种小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模式。但是,基因检测本身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什么时候给什么类型的病人做什么基因检测,涉及大量的技术性细节,并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够作出准确的决策和分析。尽管基因检测技术本身逐渐普及化,在行业竞争中价格不断下行,但是对海量基因数据进行解读并整合这些信息纳入临床决策的专业人才缺乏,成为行业正规化的新瓶颈。在基因检测市场上,各种“套餐”价格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理论上,任何基因都可能存在某种突变,但这些突变对于预后和诊疗模式选择的支持作用,显然有不同的性价比。以肺癌为例,检测EGFR、ALK、KRAS、ERBB2、BRAF等常见驱动基因已经足够,其他少见的突变,尤其是没有指南推荐情况下,检测阳性率并不高,抑或该类型靶点缺乏具体的临床含义,因此性价比较低。而大Panel检测或全外显子测序,或从血标本中检测实体肿瘤等,能为大部分患者提供多大价值有待研究。与市场竞争加剧并行的是行业环境的复杂。中游基因检测服务商是基因检测市场推广的主体,他们并不掌握上游公司的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生产技术,在缺乏头对头比较的情况下,大多数公司的盈利前景并不乐观。有的依靠开发重点科室和医生,通过信息不对称和高额返利模式拉拢客户。未标准化的基因检测伴随着每家医院的小成交量,医院采购无以为继,院外市场容易滋生利益互换。而市场规范化势在必行,那些给基因检测领域的支付方保障政策带来干扰的不合规现象终将成为过去。

     切中难点,探路定价机制

     此外,要建立围绕价值的价格重定位机制。基因检测出现一些不合规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基因检测中游服务商的相对低门槛,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精准医疗和靶向药物巨大市场前景的期望。后者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逐渐形成“击鼓传花”推高融资和估值的游戏。而在缺乏基本面逻辑的支持下,一切高价最终会回归到价值的层面。真正的价值,其实是肿瘤患者与临床医生们关注的“生存期”“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对客观的指标。如果无法精准地评估具体基因检测的价值,医保是很难直接买单的。因为我国医保具有“保基本”的属性,把有限医保资金花在最有产出比的领域,是医保覆盖的先决条件,所谓“钱花在刀刃上”。从这个意义上看,肿瘤基因检测纳入医保的逻辑与创新药品医保谈判制度并无二致,归根结底是从临床价值角度为创新产品的定价做出合理性的判定。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地方的先行先试,而我国巨大的市场里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城乡间差异。目前只有北京把部分基因检测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类似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有较大困难,尤其在当下医疗支出增加和人口老龄化叠加经济下行导致医保筹资能力受考验的背景下。比较可能的基因检测医保支付方式是:选取临床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且费用相对较低的少数基因,通过医保战略性购买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总结经验。类似于“通过医保覆盖产生证据”的模式。

     对谁利好?产业逻辑重构

     以市场换让利,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也是资本有序退场后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出清后的必然选择。从目前的基因诊断经营模式看,行业头部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资本方的巨量资金支持,依靠营销打开了局面,维持营业额的增长。但是,随着市场潜力逐渐消耗殆尽,下一步提高效率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用更低成本获客,以及更好服务于支付能力有待提升的基层老百姓。这看似矛盾的方向其实有一个根本解决方案,那就是“以价换量”的集中采购模式。尽管近期不太可能以国家采购的模式出现,但在一些相对富裕的省份开展集采还是非常有可能的。特别是医院集团采购模式和“二次议价”,或许可以在基因检测这类偏向消费性的边缘领域进行试水。笔者认为,真正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行政力量“看得见的手”,将来会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实现双向奔赴,到那一天,基因检测行业不再是遍地开花,市场更趋向往头部企业集中。以基因甲基化检测为例,该检测在北京医保的支付标准不到900元,定价逐渐进入了微利区间。因此,未来属于那些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并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逻辑也将重构,基因检测服务会从一个给高价肿瘤药引流的市场定位,逐渐成为具有独特临床价值的为患者和医生提供真正临床价值的载体。

     责编:余如瑾

    

     渤健新CEO人选敲定,阿尔茨海默新药能否迎转机?院内院外医药反腐迎年终大考!新一轮严打开始

     单体、小连锁入寒冬!加盟新规强监管,万店巨头加速行业集中“获益-风险评估”新政征求意见!医药创新迎来新风口!

     和铂、Moderna敲定5亿美元合作!罗氏、默沙东相继布局,核酸疗法持续火爆?

     进博会“朋友圈”(三)| 互联、互通、互惠,构建医药全产业链深度合作生态圈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

     《医药经济报》

     学术公众号

     聚焦肿瘤学术前沿

     长按关注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终端公众号记录药品终端产经大事件长按关注21世纪药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