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资金即可收购Biotech!医药创新企业估值触底?
2022/11/21 20:57:44 医药经济报

     市场寒冬之下,国内药企能用100万做什么事情?华领医药给出了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答案。

     11月18日,华领医药发布公告称,旗下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拟以102.5万元购买南京盛德瑞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完成后,目标公司将成为公司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其财务资料将综合计入集团的综合财务报表。

     此外,华领上海还与盛德瑞尔医药订立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以建立委托开发关系,在创新靶标和创新化合物领域开发孤儿药。

     华领医药认为,本次收购将大大加强其科研能力及学术网络,并预期将实现合并协同效应,从而可产生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优化新型葡萄糖激酶候选药物,包括罕见疾病适应症及更广泛的代谢紊乱。

    市场观点认为,在创新药资本市场一片萧条低迷的大环境下,Biotech企业的估值和市值一路下行,企业之间打破坚冰,加速并购重组或许释放出医药创新开始触底的重要信号。生物医药创新资产价值开始回归理性,低估值Biotech潜藏着怎样的投资机会?

     Biotech求生之路IPO并非唯一选择?

     盛德瑞尔医药并非是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型Biotech。

     公开资料显示,盛德瑞尔医药创建于2018年9月,以罕见病新药研发为出发点,逐步延伸至常见病。成立后,盛德瑞尔医药通过人才和科研课题申报的方式获得研发资金近1000万元,已经实现服务收入240万元。今年10月,华领上海与南京盛德瑞尔医药已订立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以建立委托开发关系,在创新标靶和创新化合物领域开发孤儿药。盛德瑞尔医药融资并非没有机会。此前,在“赢在南京?科创未来”生物医药融资项目月度路演上,盛德瑞尔医药曾经寻求一轮新融资,融资额度目标为5000万元,资金将用于研发管线上针对不同靶点的先导化合物的临床前及临床实验。然而,如今用远低于路演融资目标“打一折”的价格被华领医药收购,抱团取暖的色彩十分浓烈。回想起2017至2021年,中国创新药牛市使许多国内Biotech井喷式爆发。在那一段辉煌时期,Biotech整体估值极高,百倍市盈率、千百上亿的股份价值甚至成为常态,透露出市场极强的信心。伴随着创新药资本“泡沫”的破裂,叠加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融资渠道不通畅、合作遇冷等困境使Biotech不得不开源节流,收缩管线。投资机构专业人士指出,在成熟的医药产业创新生态链条中,Biotech的资本退出路径主要包括三种:商业化盈利、IPO以及被大企业收购。值得一提的是,收购、并购已是影响全球Top级药企竞争排名的一大因素:武田并购舍尔首次进入20大排名、百时美施贵宝(BMS)收购新基(Celgene)、艾伯维(AbbVie)收购艾尔建(Allergan)……借助资本力量在短期内迅速做大,已经是国外药企转型之路上见惯不惯的常规操作。可见,通过并购重整、加速融合投资,能够赢得更多的经济基础投入产品研发,一路向前。互赢未曾不是一个增强实力的好方法。相比国外,国内Biotech企业为何只盯准了上市这一条退出方式?在国内市场上鲜少见到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现象?业内观点分析认为,资本市场红利时期,国内Biotech公司估值过高,收购它们并不是最好的时机;资本泡沫还未破碎之前,没有人敢以收购、并购的形式去对抗Biotech的千亿级估值。在大热的行情中,很多人没有意识到,IPO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202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Biotech的股价遭遇了一波暴跌,缩水的市值;寒冬之下,Biotech的估值全面回落,资本市场回归理性。大家逐渐不再追问Biotech的商业化,而开启了兼并重组的途径。

     估值走低被收购能否重获新生?

     有投行观察到,去年以来,医药领域的并购需求明显增加。这种需求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二级市场的萧条让IPO受阻,投资机构倾向于通过并购退出;二是美股的健康类中概股正在寻求私有化退市然后回国内上市,这一过程也会衍生出并购交易机会;三是投资机构注重投后管理,希望帮助Biotech通过并购实现增值。基于此,产业的整合升级也越来越成为共识,并有公司率先出手。今年2月,为丰富自身产品组合,石药集团宣布完成对珠海至凡企业管理咨询中心的100%权益收购,至此拥有Biotech铭康生物51%的股权,成为铭康生物新的控股股东。近日,南新制药也重启了收购兴盟生物的重组方案,不过由原来的定增加现金的方式收购100%股权,调整为增资及支付现金收购兴盟生物51%的股权。除了国内,大公司们也开启了出海并购。今年6月,手握200亿现金的中国生物制药抄底纳斯达克,以1.61亿美元收购F-star,借此建立一个双抗乃至多抗的开发平台;近日也有消息称,国药集团目前正考虑收购港股公司BBI生命科学,以增强自身的DNA合成能力,据悉,后者估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物制药收购F-star一事可以视为中国医药力量在海外并购市场的一次试水。对中国生物制药来说,此次收购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全球临床研究和注册监管的能力,从而加快其在全球肿瘤管线的开发。此外,收购事项使中国生物制药获得了F-star专有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并获得其饶富经验的科学团队,包括91名在抗体工程、免疫学、药物发现、临床开发及注册监管事务方面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全职雇员。可见,通过收购,国内医药企业不仅能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收获一系列创新药管线的全球权益,还有机会直接取得先进的研发平台,掌握全球领先的医药技术,从而找到自研之外高速发展路径。大浪淘沙始见金。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创新药无论是研发主体还是在研产品的数量和规模都已相当可观。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优胜劣汰、抱团共赢的道路已然打开,不论是小而美的Biotech、厚积薄发的Biopharma、或是转型成功的Bigphrama,将静候市场的回馈。

    

     编辑:刘晓梅

    

     誉衡兴衰转型启示录:“营销拉动”时代的绝唱?中国临床非凡十年|中国临床试验发展,引领“全球创新”研发蜕变!和黄医药战略调整!Biotech“全面收缩”已成必然?

     阿斯利康老药新用引关注!“药物特许权投资”带来哪些启示?

     财政部超265亿医疗基建专项投资落地!新一轮医药采购潮起!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

     《医药经济报》

     学术公众号

     聚焦肿瘤学术前沿

     长按关注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终端公众号记录药品终端产经大事件长按关注21世纪药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