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科学5亿美元收购先瑞达,本土化融合提速,给国内biotech带来哪些启示?
2022/12/15 19:35:46 医药经济报

     12月12日,专注于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先瑞达”)发布公告称,波士顿科学将发起部分要约,以每股20港元的价格,收购公司最多不超过65%股份的多数股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65%股权的现金对价约为5.23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先瑞达在12月9日的收盘价每股为15.2港元,本次收购溢价约31.6%。回看今年年初一度跌至4.21港元的股价和最初登陆港交所23.8港元的发行价相比,此时的收购价格则别有一番意味。

     业内人士分析,在资本寒冬下,少部分具有收购价值的创新企业估值跌入合理区间之日,便是跨国巨头企业出手之时。波士顿科学作为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导者,此时入局“拿下”先瑞达,便是认可其前景且符合自身考量。此次收购对于其他中国本土药械创新企业来说,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015亿美元换中国细分领域市场

     打响外周血管介入“第一枪”

     波士顿科学是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的跨国巨头企业,在心脏介入、心脏节律管理与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内窥镜介入、呼吸、外周及肿瘤介入等专业领域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此前,波士顿科学一直没有公布过中国区业绩。2020年,波士顿科学曾宣布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新兴市场占公司总营收的11%,照此推算其中国市场营收应当不会超过50亿元的规模。而随着国内市场冠脉支架、电生理等领域先后开始集采,这对有意拓展中国市场布局域的波士顿科学而言,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另一方面,中国外周血管介入市场仍然算是一片“蓝海”。根据国元证券研报,预计2030年国内外周血管介入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并且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三大领域中,除冠脉介入、神经介入之外,唯有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尚未集采。

     而先瑞达则在国内外周血管介入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先瑞达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用于治疗股浅动脉(SFA)及腘动脉(PPA)病变的膝上药物涂层球囊(DCB)产品AcoArt Orchid & Dhalia,比同类第二款产品整整早了4年。

     同时,在DCB这个细分领域,先瑞达在2020年就占据国内86.9%的市场份额,堪称是该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同年12月,先瑞达的第二款国内独家膝下(BTK) DCB产品LitosTM上市,成为全球首款基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获批上市的治疗膝下外周血管病变的药物球囊。

     此外,纵观港股18A公司,尤其是创新器械公司,普遍不具备成熟的商业化能力。如果以2021年主营收入作为分析维度,营收大于3亿的创新器械公司仅有先瑞达和启明医疗两家。在2019-2021年,先瑞达医疗分别获得1.25亿元、1.93亿元、3.04亿元的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达到55.9%;而在2022年上半年,先瑞达营收达到1.75亿元,净利润则从2021年的-0.75亿元实现扭亏,盈利0.31亿元。

     在先瑞达已经表现出盈利兆头的前提下,波士顿科学看准了时机,拿下目前市场估值仍在30亿港币左右徘徊的先瑞达,不仅解决了该领域的头号竞争对手,还将加速改变其在中国市场的局面,可谓一举多得。

     业内分析,先瑞达将大部分股权卖给波士顿科学,固然让大多数人的感到意外,但或许也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而对于波士顿科学来说,双方有很强的业务互补性,在收购先瑞达后,除了能够使产品线的迅速扩充外,还能够整合双方核心竞争力,降低研发成本,这一大手笔操作也将有利于其在中国市场本土化的融合提速。

     02跨国药企本土化再加速

     行业发展回归理性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中国药械创新的水平、质量、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全球创新药械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已不再需要过去漫长的时间周期,在中国实现比欧美市场仅滞后个把月上市甚至同步上市,成为跨国企业努力的方向。

     然而,若想在短时间内熟稔并摸清当地药械注册、上市等相关环节的法律法规,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尽快打通中国市场,成为各大跨国巨头拓展布局的重中之重。

     在“时间就是金钱”面前,抢占先机及时与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土企业进行开发和生产是优先选择,今年以来这一趋势愈发显现。

     2022年5月,致力于从医疗设备“数字化转型”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科技公司飞利浦受让中国医疗信息化第二梯队龙头创业慧康公司约10%股份,总价款约12.25亿元,成为创业慧康第二大股东。当前,在中国布局医疗信息化的跨国企业不只有飞利浦,爱克发、罗氏诊断、雅培诊断、珀金埃尔默等皆已入局。

     2022年6月,强生宣布增资1.5亿元人民币,启动倍绣工厂的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及产能提升。倍绣工厂是强生在华第一个收购项目,2012年,强生整体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不允许进口国外人血制品的当时,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其最新的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还在今年获批了封闭的新适应症。

     2022年11月,在第五届进博会上,罗氏诊断与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企业菲鹏生物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原料产品技术服务及分子诊断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此前,罗氏诊断相继与威高生基、仁迈生物、九强生物等国内IVD企业达成合作,深入推进其在华本土化布局。

     ……

     行业人士指出,近年来本土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最明显的感觉是,各省际、地方集采、各医疗机构招标“只要国产”的倾向逐渐增强。因此,“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想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跨国企业,纷纷开始加速布局并购,尤其是发生在医疗器械领域本土化的情况越来越频繁。

     实际上,参考美国创新企业发展历程,对于国内创新器械企业来说,被并购或许并不是坏事。在90年代后期,美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数量一度超过400家,而随着资本泡沫消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行业并购开始涌现,大部分都难逃“卖身”,大批竞争力和成长性不足的企业崩盘倒闭,存活下来的创新企业万中无一。

     目前,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发展迅猛,用较短的时间追赶上了国外企业数十年的水准;但当这些企业度过初期阶段,真正涌入赛道才发现,光鲜背后都已如创新药PD-1一般是红海一片。前有技术壁垒拦路,后有数家甚至至数十家同行挤着争过独木桥。

     国内医械创新市场的这片海域或正在经历涨潮,一场并购的大浪潮即将扑面而来。对于众多参赛选手而言,最重要的显然是要回归理性,深刻思考如何在资本寒冬下保证优质资产价值,如此或方可在未来脱颖而出。

     编辑:陈淑文

    

    mRNA癌症疫苗研发加速!默沙东、赛诺菲、罗氏、礼来等MNC逐鹿蓝海!

     补体药物硝烟弥漫!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罗氏备战安进以超280亿美元收购Horizon!强生、赛诺菲退出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

     《医药经济报》

     学术公众号

     聚焦肿瘤学术前沿

     长按关注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终端公众号记录药品终端产经大事件长按关注21世纪药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经济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