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古人诗中的“养气工夫”
2023/3/25 6:00:00 南怀瑾国学智慧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南怀瑾国学智慧”,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事实上,唐宋以后的士大夫们讲究静坐的、学习吐纳的、做炼气、养气工夫的非常多,我们随便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如唐朝白居易有首诗:

     自知气发每因情

     情在何由气得平

     若问病根深与浅

     此身应与病齐生

     这完全是他养气工夫的报告,他说自己明明知道气动的时候一定是受了感情的影响,是心动而同时气动。所以在没有修到无心地、尚有我此心时,则必因情而动心,心动就气动,那么气也就没法养得平了。如果要问容易动气的毛病有多大的话,老实说,当你一出生,有了这个生命的时候,这个动心、动气的毛病就有了。因此他又有一首诗说:

     病来道士教调气

     老去山僧劝坐禅

     孤负春风杨柳曲

     去年断酒到今年

     一面在修心养气,一面又在动心惹气了,看来蛮好笑的。又如宋朝苏东坡的诗:

     析尘妙质本来空

     更积微阳一线功

     照夜一灯长耿耿

     闭门千息自蒙蒙

     他说这是一个物理世界,我们予以层层分析,分析到像微尘那么微细,再去层层剖析,到最后,它里面的中心则是空的。现代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了苏东坡所引用的这项佛家理论的真实性。所谓原子、核子、中子等,剖析下去,最后的中心是空的。而这本来的虚空,又因“更积微阳一线功”——这又是我国传统文化《易经》的道理。本来世界就是虚空的,只是因为一点点阳能持续回复的作用而奏功,由虚空产生了万物万有。认识了这一项真理,在晚上一盏孤灯之下打坐,把心念之门关上,千念万虑都摒诸心门之外,于是气息平静,久久都在一种濛濛然的氤氲状态之中,自由自在,舒适安详了。本来苏东坡对佛道两门的学问修养都很喜欢研究,而且也有点实践的小工夫,所以在他的这首诗里,对养气的工夫做得好像较有进步;但是他在狱中作的诗有“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不免又动心惹气而不安了。

    

     还有陆放翁的词里也说:“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所谓潭是指山中小溪流经之处有一较宽阔的深水聚处,天然有调节溪流水位的作用,在溪流中称为潭,如台湾的日月潭、碧潭、鹭鸶潭等。在河川间则名为湖,面积就更广阔,水也更深,如大陆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放翁在词中说,养心养气要养到像没有丝毫风吹的潭水,水面上没有一丝涟漪,平静得如同镜子一般,这样一坐下来,就连续数千息。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平常人打起坐来,心念平静的时候,呼吸是非常缓慢轻微的,甚至好像不在呼吸,而勉强去分辨,一息可能至少要三四秒钟。而在这心如止水的平静之中,一坐可以数千息之久,也是很不容易的。陆放翁的“一坐数千息”,是在静坐中做数息观的老实话。

     心理专注出入息的次数,便是佛家讲修养方法的专注一缘、系心一缘,也就是与孟子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的原则相同。我们读了陆放翁这些词句,便知道他晚年也讲究养气的工夫,这和他少年时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概虽然同样是使气任性,但此时的数息养气当然不是少年时代壮气凌云一般的粗放了。如果以人生的经历和心情来讲,他写“一坐数千息”的词句应该在他写下面这首《再过沈园时》之后了。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如此论断都是想之当然的事,而放翁毕生的意气却是至死不衰,所以才有下面这首诗表达的临老的庄严壮气。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些虽然都是文学上的气概,但文字、语言与意气之间却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

     ——南怀瑾先生《孟子与公孙丑》

    

     养成阅读好习惯,看完顺手点 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怀瑾国学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