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中国文化讲究“阴功积德”
2017/8/14 南师国学堂

    

    

     南师说:

     做人一辈子要做到阴功积德。阴,是暗的,偷偷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这就是阴功。因为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如果做好人做好事,为了让人家说我们是好人,这个不算是善事。……

    

     ——《庄子諵譁》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张问怎样才是善人,孔子的答复“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照字面上解释,不踏一丝痕迹,也不进入房门,走进屋内。如果照字面这样解释,做善人最好连太太房间都不要进去了。这是作笑话讲。怎么叫“不践迹”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用道家中庄子所说的“灭迹易,无行地难”来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简单,解说起来又很讨厌。我们只作这样的解释:小偷去行窃,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来,使刑警没有办法侦查,这就是“灭迹”,没有痕迹了。但“无行地难”,人毕竟要靠地来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这是做不到的。譬如刚才说小偷把他自己的形迹灭掉容易,但什么是小偷的行地?凡是小偷,只要静下来的时候,心里就会想到,自己偷过东西。这种内心的行地要去掉,就办不到。做了坏事,可以骗遍天下人,但没有办法骗过自己,这就是“灭迹易,无行地难。”

    

     “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捆起来。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效法儒家的那个同学,站就立正,坐就端坐,点头也不敢稍稍随便,就是被礼捆住了,没有脱落形迹。不要用心守着善的观念。何必为自己树个“好人”的招牌!所以中国人讲究行善要积阴德。别人看不见的才是阴,表面的就是阳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见时才做好事,便是阴德。帮忙人家应该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后,别人问起也不一定要承认。这是我们过去道德的标准,“积阴德于子孙”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个人的心中。

     ——《论语别裁》

    

    

    

    


     所以,真正为善的行为,不像车辆行过道路一样,留下痕迹,如果有了轮印的痕迹,就知道车子经过那些地方,等于自挂招牌,标明去向或宣扬形迹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是解释上品的道德行为,是说做了善事,看不出来他在做善事。“上德无为”是说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说他在作用的时候,是自然的,不会给人看出来,没有一个目标,也是很轻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点了,是有所作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这是划分“上德”与“下德”的原则标准。

     ——《老子他说(续集)》

    

     ——以上篇幅,皆选自《南怀瑾选集》,篇幅有限,恐难尽意,欲辨玄旨,请阅原书。

     @编辑| 南师国学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 与南师国学堂结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师国学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