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毁了中式美学
2022/11/14 23:00:00 原来是柒公子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今 日 歌 单 ?不知从何时起,我丧失了国人血液里自带的浪漫和审美能力。

     就像现在,我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汉字的错误用法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就拿我很喜欢,几乎每日必看,已经成为我电子榨菜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说,也有不少错处。

     比如:

     顾廷烨用“三弟理应继承大统”来回噎小秦氏,可“大统”是帝位的继承,而不是他们所想的爵位或者官位;

    

     94版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时所说:“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才是“大统”正确的用法。

     同时,也会时不时听到林小娘在紘郎耳边碎语:

     “六姑娘是老太太手上的掌上明珠”,知书达理的明兰,也会有“我不能悉数全收”的时候;

    

     掌上明珠本就有手上的意思了,那再来一个“手上”就是成分缀余;

     悉,全,都表明全部,因此又犯了成分缀余的错误。

     还有一些谦、敬词不分,如大娘子作为主人对客人说:“今天款待不周啊”……

     “款待”应出于客人之口,如我们常听到客人说:“感谢您的热情款待”。

    

     与《知否》同年的古装剧《延禧攻略》里,才子傅恒自己说了“贤弟告退”这样的话;

     “贤弟”是古人对弟子或年岁较幼之友的敬称,不能用于自称。

     再早一年的《楚乔传》中,宇文玥霸道地对楚乔说:“在主人的床第(dì)上承欢”。

    

     看到这一幕时,宇文玥过于严肃的表情,反倒让我怀疑起自己所学知识是不是错误的,因为正确的明明是“床笫(zǐ)承欢”。

     这些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里必背的文学常识,当时背来还常常感叹古人用字、用词细致讲究,为何现在的古装剧,对于这些基本的文化却不考究了?

     上半年悄无声息播完的《风起陇西》,标榜自己是古装谍战剧,却有“北伐二次不成,可以三次,四次,但李严不除,则永无宁日”

     这样歪曲历史的台词,为了听觉上的豪迈,忽略了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

    

     更有甚者,在一些关注目光不多的古装网剧中,男主轻松几个镜头旋转,即可在地上画出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图。

     我只觉得,当时在地上摩擦的不是男主的脚,而是我的脑子。

     记得看《知否》的时候,有人轻蔑地说,赵丽颖毁掉了中国传统美学。

     但这个评论,确实有失偏颇。

     赵丽颖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同时,她也只是演员一职,并非编剧本人。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并非为了批评什么人,而是要说一个具体的现象。

     那就是,我们的影视剧,应该好好正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了。

     影视作品作为一个全民参与的休闲项目,对受众群体的认知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好比打烊(yáng)听多了,谁还记得它正确的读音是打烊(yàng)。

    

     影视剧尤其是古装剧,制作的用心与否,作为中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不应该只是现代快速发展的科技,还应该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代代传承的悠久文化,国之瑰宝。

     有印象时,跟着哥哥看他买回来的碟片,放的是沉郁的《东周列国·春秋篇》,当时觉得着实枯燥无聊,现在回看,不禁感慨它的真实,古意盎然。

    

     当中的衣冠礼仪,百姓生活,都相当严谨,堪称典范。

     第一集中,在举行诡异苍凉的下葬仪式时,远处却走来一位身着红衣的孩童,唱着:“月将升,日将落,檿弧箕箙,几亡周国”,随后已经掩埋的黑马,破土而出,奔向远方。

    

     导演巧妙运用了《史记·周本纪》中的童谣,来暗示周国要亡的结局。

     这看似是一句简单的童谣,实则是创作者们的用心,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还原了真实情况,同时又没有完全丢失自我表达;

     同样,在知道《鹤唳华亭》要影视化时候,狠狠期待了一把,因为想看看作者笔下茶文化里的“咬盏汤花”究竟是什么样的。

     没想到剧中真的还原了,皇上握着定权的手,告诉他:“第三汤的时候,手腕的力度要均匀渐轻”,旁人解释着:“汤花就是茶乳,斗茶的时候,汤花越重,越难碎,这才算赢。”

    

     中国的茶,人尽皆知,但对于茶文化却是一知半解。

     比如定权手中握的是茶筅,而茶筅的形态也并不是单一的扁筅,是北宋晚期的时候,扁筅才代替了茶匙,而直到南宋时才出现圆筅。

     皇上所说的“七汤点茶”,分别是:

     炙茶:陈茶必经冲洗-刮膏-炙烤的工序才能使用;

     碾茶:用干净的纸包住锤碎后立刻碾成细末;

     罗茶:茶末过筛;

     候汤:煮水至熟而不沸;

     熁盏:用沸水温盏;

     点茶:七汤点茶;

     分茶:书画于沫勃之上。

    

     以上对应定权手中的每一步。

     台词之上,编剧也是下足了功夫,选用《诗·邶风·柏舟》中的“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来贴合男主的心境,虽内心意志刚强,但久不得志也会产生忧愁,真是巧妙至极。

     再看一个87版与最新版《红楼梦》中,导演对于黛玉的描画。

     87版的黛玉衣着服饰就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是丧母离家的忧愁,所以服饰是淡雅别致的,颜色也多为冷色调,符合人物特质;

    

     在贾府住了一段时间后,黛玉的心情发生好转,因此服装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桃红,米黄等明艳的色彩;

    

     而在最后黛玉病重卧床时,颜色又恢复了“冷”,甚至还多了一分“暗”,也为黛玉最后香消玉殒做了铺垫。

    

     而新版中的黛玉服饰,现在回忆起来都是素色纱制,甚至会有勾栏样式。

    

     有人关于“钗瘦黛胖”的问题专访新版李少红导演时,她是这样解释的:

     “关于宝钗,我想她刚进府的时候,她们家的事情比较多,又有命案,小小年纪,比她妈妈还要操心,是一个爱操心的人,内向又操心,所以,宝钗就显得稍微单薄;

     至于黛玉,后来她生病了,自然就瘦了,那时候她不吃不喝,要自杀,放弃生命。”

     听完以后,我并不是很能理解。

    

     因为原著中明明有对二人的身材具体形象的描述,“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这是黛玉;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是宝钗;

     我想,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可能与少红导演不大相似。

     我们透过一部经典的《红楼梦》,真实地体会了诗词歌赋、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松竹梅兰、山水泉石、香茶药酒,还有延伸到各个层面的生活。

    

     可谓是集中华文化之大成,这才是一部优秀作品该有的意义。

     这也是所谓民族自豪感的由来,而且中国的悠久文化和浪漫底蕴远不止这些。

     古人最好借景托思,以景抒情,就比如一个月亮,不管是“银河末半轮”,又或是“古槐疏影薄”,未提“月亮”二字,可处处是月,处处显情。

    

     于是这些景,常被古人赋予新的辞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雅称。

     初月在古人口中,是“银钩”,所以有“新月似银钩,弯弯挂客愁”;

    

     弦月又称“弓月”,所以有“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月亮夜间发光又称“宵晖”,所以有“兰舟不解惜清夜,坐待圆景升宵晖”;

    

     月光皎洁被称作“皓彩”,所以有“皓彩松上见,寒光波际轻”;

     破晓的月亮被称作“曙月”,所以有“曙月渐到窗前,移尊更就芳筵”;

    

     月光洒在花丛里变得细碎,因此又被称作“碎月”,所以有“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

    

     海被称作“沧渊”,所以有“云崖倚天开,苍渊下澄澈”;

     山被称作“翠微”,所以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雨被称作“灵泽”,所以有“人间半夜天地白,灵泽一洒万汇周”;

     云被称作“纤凝”,所以有“纤凝不可得,风雨亦无声”;

    

     水被称作“清瑶”,所以有“春赏梨花叹寂寥,羞寄相思泪清瑶”;

     茶被称作“不夜侯”,所以有“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雪被称作“寒酥、玉絮”,所以有“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开门枝鸟散,玉絮堕纷纷”;

     竹被称作“明玕”,所以有“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不仅如此,就连十二个月份,都有自己独特的雅称。

     新月伊始,满怀期待。

     一月叫“首阳”,唯梅独绽花香;

     二月叫“花潮”,果树初发新桃;

    

     三月叫“莺时”,暖风携香沁心脾;

     四月叫“槐序”,景色明媚愉心悦;

    

     五月叫“鸣蜩”,居高声远添热闹;

     六月叫“溽暑”,倏尔风来炎热消;

     七月叫“兰秋”,清溪波动娟静秀;

    

     八月叫“桂秋”,满庭飘香心怡几;

     九月叫“菊序”,芙蓉出水亭清毓;

     十月叫“飞阴”,秋风乍起片相迎;

    

     十一月叫“龙潜”,初冬新临凉意寒;

     十二月叫“清祀”,银装素裹雪纷飞。

    

     这就是中国人在文化底蕴下酿造出来的浪漫,浑然天成。

     除了月份,三月一变的季节当然也得有别出心裁的雅称。

     春被称为“兰时”:“一从觞菊后,两过浴兰时”;

    

     夏被称为“炎序”:“况麦风炎序,梅律敲辰,言念狴牢,情深恻隐”;

     秋被称为“素商”:“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冬被称为“元英”:“元英寒夜言胸志,直上青云踏梦来”

    

     春去秋来人添寿,日出月落鸟入林。

     没有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有的只是细水长流诉情思。

     每每读到,都有焕然一新之感,叹古人才气斐然,并非我等所能媲美。

    

     而如今古装剧的字词怕是少有能复刻此等浪漫才情的。

     除了字词,还有现在古装影视里本该有的意境之美,我也鲜少见了。

     不知为何,提到优质作品,大家翻来覆去讨论的不过那几个。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

     记得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吗?

     陈家老爷不断娶新媳妇,旧人老了新人居上,死在里面的,何止颂莲一个。

     “你看见什么了?你到底看见什么了?胡说八道,你什么也没看见!你疯了,你已经疯了。”

     不足三十字,配上那黑渺渺的大院,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如同一张深渊巨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花儿般的少女。

     个体渺小的生命置于森严的建筑中,这是牢笼枷锁,被困于此,无处可逃。

     红与黑的组合是凌厉的,是突兀的,无形中充满形式感,相得益彰,相互映衬,堪称完美。

    (1993年《霸王别姬》)

     记得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吗?

     从“我不是女娇娥,我本是男儿郎”,到“我不是男儿郎,我本是女娇娥”的转变,冷暖两个色调的极端交替,无一不显示这就是程蝶衣在那个时代下的人生。

     当宝剑出鞘时,画面逐渐变亮,程蝶衣的悲苦一生终于在这样清冷的氛围里解脱了。

     “不疯魔不成活”,看的是景,感染的是情,以景染情,妙哉。

    (1994年《东邪西毒》)

     记得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吗?

     大漠风沙,江湖浪子。

     飘动的帆,静候的人,远处的蓝,近处的暗;

     光影交错的时光与惆怅的回忆里,彰显爱与孤独被无限放大。

    (2000年《卧虎藏龙》)

     记得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吗?

     竹影婆娑之间,桀骜不驯的玉娇龙,和大侠李慕白在林中比武,身量轻盈,刀光剑影,颇有仙鹤舞于林之范。

     这才是中国传统美啊。

     画面颜色或多或少与国画艺术色彩搭配有异曲同工之妙。

     没有刻意强调结构的对称,但这不意味着画面失去平衡,画面空间意境感拉满,同时也与国画有了相互照应之处。

    (2002年《英雄》)

     电影艺术大师斯皮尔伯格曾这样评价:“我不懂中文,但通过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迷乱的,理想的,平和的,哀悼的,肃穆的都是英雄。

     极致的色彩意境,塑造丰满的人物,全片彩色,但不失水墨风格。

     就像闻一多《色彩》中描述的一样: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材质,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真正古老的文化。

    (2004年《十面埋伏》)

     唐韵中的审美情趣,兼顾了实用美学和视觉的艺术性;

     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琵琶声中,女主角用水袖打击鼓面发出沉稳、铿锵有力的声音,盘旋跳跃,颇似敦煌莫高窟上的飞天。

    (2013年《一代宗师》)

     人物的心境完全融入环境氛围的塑造之中。

     凄凉的旧时街道,一只孤独的狗蹲在湿漉漉的地面,零星点缀的几盏灯光,晕染在薄雾之中。

    (2015年《琅琊榜》)

     白瓷的白,青瓷的青。

     原本天青色只是一种色彩,而它却透过云雾缭绕间的缝隙,射出透彻的蓝,直戳肺腑,静静地等待一处烟雨的到来。

     《琅琊榜》的成功并非偶然,每一寸镜头都经过了精雕细琢。

     好的影视作品,哪怕是多年以前,也会有人一直拿出来回味,境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什么现在网友们想到美的,浪漫的,真实的艺术作品,一致会提到河南卫视的晚会。

     从初春到金秋,从《唐宫夜宴》开启博物馆奇妙游,到《纸扇书生》徜徉在清明细雨间,再到五彩洛神水下的惊艳瞬间。

    

     非遗剪纸,风筝,刺绣等,传统艺术的武术,杂技,戏曲,形式创新融合,让我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对河南卫视晚会的认可,就是说明我们有足够的、天然的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那既然这样,作为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后人,我想要活得美一点,浪漫一点。

     到了八十岁,我也还要会簪发戴花,懂汉字书法,给我的后代释义,什么叫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往 | 期 | 推 | 荐

     · 点击下方文字即可跳转 ·

     《她红了,也死了》

     《白敬亭宋轶被爆见同居家长:太般配啦!》

     《一定要跟喜欢的人去一次海边》

     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原来是柒公子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