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古人|百年记忆 无问西东——纪念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百年诞辰
2018/7/24 7:30:00 中科院南古所

顾知微(1918-2011),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家。1918年5月10日出生于南京,是我国非海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及双壳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顾知微先生长期坚持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其研究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是顾知微先生的百年诞辰,谨以此文向这位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爱国科学家致敬。
他生于1918年,十一岁时一只眼睛失明;他是一名文史尖子生,却选择理工救国;他不忘忧国秘密印制地质图助力解放战争;他助力“大庆油田”的发现;他最早命名“热河生物群”;他是“科普达人”,时常给新华日报等媒体投稿……他便是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顾知微先生。
在学生眼中,顾知微潜心科研,勇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有着中国科学家的骨气,是一名真正的革命科学家。除此之外,他还有着“有趣的灵魂”。
顾知微投身地质古生物专业逾七十载,于2011年仙逝。今年,便是这位顾知微先生的百年诞辰。

顾知微在西南联大的注册证
1938年,随着日军大举南侵,西南联合大学成立,顾知微考虑到只有工业化才能富国,而工业化首先要有矿产资源。于是同年,顾知微又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即地学系),并选择地质专业。自此,顾知微拉开了自己投身地质古生物学事业的序幕。

电影《无问西东》剧照:西南联大地学系学生在躲避空袭间隙上课
在联大的四年期间,虽说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经济困难,但师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怀、良好的学术氛围、大批名师严格要求和精心培育,让顾知微得到宝贵的磨练,在专业学习方面打下了坚实宽厚的基础,在思想成长、品德修养等方面都得以提高。
1947年顾知微(左一)与西南联大以及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部分师友、张咸恭、穆恩之、刘鸿允、关少聪 、李广原、卢衍豪等合影
在此期间,顾知微随着中央地质调查所调至南京工作,而与其曾经在民主活动中认识的施雅风先生(后与顾知微同年入选中科院院士),也调至南京。当时施雅风已在中共地下党的情报系统工作,帮助解放军收集情报。一次,施雅风向顾知微提及,中央地调所存藏着很多地形图,能否设法复制取出时,顾知微心领神会,便答应。
顾知微心里知道,这些地形图正是江北解放军进攻南京所需。恰好顾知微正研究南京东郊和北部幕府山地区的海相三叠纪地层,也需要用这些地区的地形图。顾知微借此掩护自己复制南京北郊至长江边地形图。他独自一人配置晒蓝图的药水、油透原地形图底图(主要为五万分之一) 并在阳光下露晒复制等,无人知晓。而这些蓝晒地形图正覆盖了解放军从江北进攻南京所必经之地,制成后,他亲手交给了施雅风同志。
1954年冬,顾知微(左三)在内蒙古石拐子编写煤田地质报告与地质队技术人员合影
1957年的一天,顾知微收到了一块来自东北松辽平原的化石,这是一块黑色的化石而非我国中生代地层常见的红色,黑色说明这个地方富含营养物质。
顾知微一看就意识到产出这种黑色石头的地方可能有油。经过分析,他发现,这块黑色化石所属的时代,正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白垩纪,而白垩纪在世界多地都产有石油。
其实,当时已有一些迹象表明松辽平原有油,于是,顾知微决定到实地去了解具体情况。顾知微果断带着自己的助手从南京赶到吉林长春,之后又去了安达市,在那里足足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研究。

1958年顾知微(左)与前苏联古生物学家在山西野外考察
之后,顾知微提交了《简论松辽盆地白垩系的年代划分与生油关系》等报告,指出松辽平原的白垩系“是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沉积,其中嫩江层似为生油希望较大的层”。这些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勘查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线索。
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成功出油。1980年,顾知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这一重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顾知微与李四光等人一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顾知微十分重视我国东部地区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及地质演化的研究,他也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命名者,是相关地层的最早研究者之一。
曾被地质人称作“祖师爷”的美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在1928年出版了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其中提及了“热河动物群”。经过多方研究,顾知微在自己的论著《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一书中,将葛利普所说的“热河动物群”重新命名为“热河生物群”,大大拓展了它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叫法,一直被学界延续至今。

热河生物群复原图
顾知微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正是在他的带领和培养下,我国的双壳类古生物研究队伍从无到有,逐渐壮大。
他通过研究生培养、指导同事,以及培训全国石油、地质、煤炭和高校等部门单位的进修人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地层古生物学人才。与此同时,顾知微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曾多次应邀赴日、韩、朝、法等国讲学及交流。
对于顾知微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比较经典的一件事便是顾知微质疑“祖师爷”葛利普,将葛利普所说的“热河动物群”重新命名为“热河生物群”。
对此,沙金庚回忆,顾知微在分析葛利普的错误的时候,表示葛利普那时的资料不足,另外,顾知微也敢于承认自己在科研上所犯的错误。随即,沙金庚拿出一本《顾知微文集》,翻出一页,“你看,他把自己错误的地方都公开写在自己的论著中。”
“他的一生,潜心科研,勇于创新”,谈到顾知微,沙金庚还回忆起师母朱光琪曾经对他说的事情。

顾知微与妻子朱光琪
一次,顾知微正在着手开展我国的双壳类研究,由于这是一个创新的工作,要花很长时间去查阅资料,顾知微索性将行军床搬进办公室,住在所里。一日,朱光琪刚好有空,准备去看看顾知微,结果走到办公室门口,发现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写着:“没有必要的事情,不要来找我”。当时,朱光琪很委屈,后来她才知道,那时正处于研究的关键阶段,而纸条也不仅针对她一人时,终释怀。

顾知微与妻子朱光琪在家中办公
顾知微对科研的执着,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沙金庚继续回忆师母曾说过的话,晚上,顾知微的床头一定要备有纸笔以记录他突如其来的灵感。“每逢过年,学生会前往顾知微家中拜年。顾知微会提醒学生一定要带上记录本,因为这只是以‘拜年为名’的学术探讨。”
左起:蔡华伟、沙金庚、顾知微、文世宣、方宗杰
声名卓著,但生活却异常朴素。“八十多岁时,顾先生还常来单位办公,很晚离开,那时就会发现一个老头‘孤独’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谁都不会想到,穿的如此朴素、如此不起眼的‘老头子’还是位院士”蔡华伟感慨道。
另外,顾先生对使用办公用品的节俭,同样也到了“极致”。学生收拾其办公桌时发现,有一摞草稿纸,每一张纸竟然被他写了“四面”:先用铅笔写满两面,再用钢笔写两面!

顾知微写了“四面”的草稿纸
顾知微生活俭朴,但并不呆板,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蔡华伟笑着回忆,“他很活跃的。春节前研究室聚餐时,顾先生面对着自己的一众弟子打趣到‘老夫芳龄七十五。’”
除此之外,顾知微知识面广博,博古通今,极富文采……
在顾知微九十余岁高龄之时、视力已严重损伤,那时,他仍始终没有停止对地质古生物学的思考和关注,还常和同事及学生们讨论地质古生物相关方面的问题。
2011年3月19日,93岁的顾知微在南京与世长辞。
从1938年走进西南联大到2011年辞世,顾知微献身地质古生物学事业整整73年。
然而,他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执著信念一直被“南古人”敬佩和怀念。
编辑:盛捷 审核:陈孝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南古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