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型锂电池问世?手机电池的发展究竟有多难!
2018/3/19 宁波中科院创客空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对于现代人来说,绝对不能离手的东西大概就是手机了吧~

     现在智能手机换代迅速,外观和性能不断升级,而耗电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甚至有网友调侃“充电两小时,用电五分钟”。

    

     最近,Sila Technologies和Angstron Materials表示,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锂硅电池技术,在未来短短几年内,它可以让手机、汽车、智能手表电池的电量增加30%甚至更多,这种电池很快就可以为生产做好准备了。

    

     这一新技术的核心在于“阳极制造”,目前的电池阳极都是用石墨制造的,新阳极采用硅制造,可以存储更多电量。但在实际运用中,硅阳极往往比较脆弱,或者寿命很短,难以推广使用。

     而Sila Technologies开发出一种原型产品,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它将硅与石墨纳米粒子融合,让产品变得更耐用。它们还表示,如果使用它们开发的新技术,电池存储的电量会比今天的锂离子电池高20-40%。

    

     诸如此类的技术突破声明其实有不少,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期待,也有人对此感到怀疑,毕竟经常出现的所谓“突破性电池技术”,往往并没有那么大的突破。

     看看手机电池的发展历程,你就会发现手机电池技术突破其实没那么容易。

    

     80年代的大哥大

     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的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上市。其电池仓内部设计极其简陋,六枚圆柱电池被胶带捆绑,组成一套输出电压为7.5V的电池组。相比如今普遍3.8V的电池电压来说,功耗要高出不少。它所采用的电池,正是在那个时代广泛采用的镍镉电池(Nickel-Cadmlum Battery)。

    

     然而这种镍镉电池的续航时间非常短,只能让手机保持通话二十多分钟,充满电却需要长达10小时,并且记忆效应也十分严重,无法让用户随用随充。

     但在那个年代,容量更高的锂电池和镍氢电池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科学家只能继续采用镍铬材料,但极力改进内部空间,以让电池所占用的体积更小,并且通过采用新的技术优化电路,降低功耗,从而在不断革新中降低手机的体积。

    

     90年代定制电池

     到了90年代,为了适应用户对于小型化手机需求,手机厂商开始抛弃传统内含圆柱形镍铬电池的电池仓,转而采用定制小型化的镍铬电池包。

    

     诺基亚推出首款GSM网络手机1011

     这类电池系统的设计电压依然为7.2V,但得益于改善的功耗控制,这种手机的待机时间可以达到12个小时,通话时间延长到了3个小时,但是充电时间仍需要近10小时。

    

     90年代,锂电池逐渐登上舞台

     同样是在90年代,不但出现了小巧的镍氢电池,更是出现了后来的电池霸主——锂电池。

     其实最开始,锂电池的发展并不顺利。索尼公司首先开发出的锂电池售价高昂,电量优势却不突出,只能在自家公司产品上小试手脚,并没有大规模推广。

     到了90年代末期,锂电池材料技术迎来了革新,伴随制造技术进步,容量与成本双双降低,再加上锂电池没有记忆效应的优点,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的青睐,并一直沿用至今。

    

    

     21世纪,智能手机

     进入21世纪手机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手机续航时间也不断变长,甚至可以一周一充。

     直到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预示着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而智能手机的大屏设计却非常耗电,电池也再次成为制约手机发展的瓶颈,手机的续航时间又回到一天一充的水平。手机厂商在不断寻求解决办法,但是受材料所限仍没有较大突破。

    

    

     在过去20年里,手机的供电材料几乎被锂离子电池统治着,但是相比屏幕,处理器等原件,电池的技术进步却并不明显。

     想要电池足够安全,又要具备足够多的能量以及极高的充放电循环次数,还要满足工业化的低成本生产.....这些要求比单纯提升晶体管工艺,增加屏幕尺寸要难的多。

     看来距离我们真正实现“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还是比较遥远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宁波中科院创客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