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你的喜欢,99%是没用的
2018/11/1选远方还是苟且 青年计划

     点 击 青 年 计 划 即 可 关 注

    

     文 / may

     来源: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

     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这一直是年轻人无法逃避的问题,今天青年君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谈谈如何把喜欢变成面包,还是一个好吃的面包。

     ”

     0

     最近看了一期《奇葩说》,有一个辩题很有意思: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

    

     这道题恰恰是现实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的两难选择: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小悦热爱表演,以跑龙套的角色参加了一些影视剧,一个月下来只有可怜巴巴的1200块钱,生活费都是靠在网上给别人改程序赚的;

     表弟毕业的时候,和女朋友两个人开了一家陶瓷工作室,从刚开始一个月没有一笔订单,到打通线上线下售卖渠道,甚至有外国人买下当纪念品带回国,他们很庆幸自己坚持了本心,能把自己热爱的事情作为工作从事……

     哪怕“人间不值得”的李诞也无法“免俗”。

     李诞喜欢写认真的文学作品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他做脱口秀的热情。可讽刺的是,他做脱口秀的收入,是他写文学小说的100倍以上。

    

     正如蔡康永所说:拿到钱之后,我们才有资格体会钱对于人生的意义。

     在大家做出选择之前,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喜欢”的理解。

    

     1

     喜欢,是有代价的

     正如蔡康永所说,喜欢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仅凭“喜欢”作为选择一项工作的喜好,无外乎是一种冒险。

     我有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阿宇,他毕业那年就去当了北漂,经过7年的摸爬滚打,如今也做到了广告总监的级别。

     他这个人骨子里富含浪漫因子,向往诗和远方或者一切罗曼蒂克的东西。

     在“逃离北上广”的风声之前,他就率先从北京抽身而出,选择丽江作为落脚地,开了一家客栈,过上了向往的慢生活。

     还记得走之前阿宇说,“我早就规划好了,在广告行业里待7年攒够钱就辞职去丽江”。

     今年年初,他在丽江的客栈开了整1年,也是他连续亏损的第12个月,阿宇决定回北京重操旧业。

     这个诧异的决定正如他决定离开北京时一样,让我愕然。

     阿宇说,去了丽江以后并没有如愿过上下午在院子里晒太阳,傍晚在台上和歌手一起唱“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的日子。

     先是因为没有先见性的预判,去了丽江没多久,当地政府就出了整改规定,对客栈的经营影响很大,本就饱和的市场让阿宇的生意从不温不火变得入不敷出。

     同时,选择了慢生活,就等于放弃了以前优渥便利的生活条件,除了客栈经营接连亏损以外,略显奢侈的课时费、欠缺经验丰富的外教老师,让孩子1300块一节的外教课也不得已搁浅了。

     仅凭喜欢去做一件事,无疑是任性的,而这样的任性是有代价的。我们往往只看到喜欢带来的快乐,却忽略了要为此承受的代价:

     歌唱家为了保证嗓音、声色的纯正,对饮食的辛酸甜苦辣都有苛刻的要求;

     模特在人前可以穿华服、拍大片,实则来不及卸妆只能用冷水洗头,拍照笑到面部僵硬也是常有的事;

     舒淇拍摄《刺客聂隐娘》时,因为重复了太多遍挥匕首的动作,导致她的右手需要看一整年的医生……

     小孩子可以凭借喜好去做事,可成年人连喜欢都是克制的,因为喜欢的反面不是厌恶,而是代价。

    

     2

     喜欢,不等于擅长

     在做这道选择题以前,大多数人会产生一个误区:把喜欢等同于擅长,伊伊也不例外。

     伊伊是我之前新媒体课程的一位学生,她本职工作是金融领域的,在行业内也小有成就。开公众号之前,她意外的没有选择与金融相关的类别,而是选择了电影类。

     伊伊说,金融只是她的工作,不是爱好。要是做一件自己热衷的事情,她会选择电影方向。

     伊伊的误区是把喜欢当做选择的首要元素,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

     开设了电影公众号后,伊伊的号一直不温不火,眼看着有的学员运营的小有起色了,自己干着急。

     我给她提的建议是选择自己擅长而不是单纯喜欢的事情来做,喜欢太单薄了,你会喜欢这部电影、这个导演,但不代表你有优势:

     是否看过百部甚至千部以上的电影;

     是否能提出和其他博主不同的观点;

     是否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支撑这份“喜欢”……

     若想把喜欢变成谋生的手段、赖以生存的工作,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支撑工作的要求,才是当务之急。

     无论是低薪还是高薪,是否能给企业创造未来的价值,才是关键。

    

     3

     喜欢和痛苦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贾玲小时候笑呵呵的,报志愿的时候家人索性给她填了相声班。或许是冥冥之中注定,贾玲和喜剧的结缘是阴差阳错的开始。

     有一次,吴秀波问她:爱情和喜剧,你选哪个?

     贾玲一边笑着一边问:不能两者兼得吗?

     “不能”。

     贾玲一字一顿的说:我是真喜欢。

     是啊,贾玲是真喜欢喜剧。她曾经跑遍了北京的大小场子,宁可自降薪酬,也想维护自己的喜剧梦想,哪怕是用跑剧组和在酒吧打工的收入养着这份喜欢。

     有人也许会说:“挣得少点也没关系啊,人家做的是喜欢的事情”。

     可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别人的快乐,而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是什么感觉,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贾玲没成名以前,不要说低薪,连在北京连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光是表演几秒钟啃西瓜,就不知道吃了多少瓜。她住过月租500块的小平房,为了过下去,几乎变卖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

    

     图:@贾玲

     “记得当时一个MP3能卖20块钱,咸菜就馒头,我差不多能吃一礼拜”。

     甚至大冬天的连暖气都没有,有次姐姐贾丹来北京看她问到:“怎么暖气这么热?”

     “平时都没有,今天你给房东带了不少土特产,他才给开的”。

     后来,贾玲经过多年的沉淀、蛰伏,凭借和白凯南的相声《大话捧逗》站上了春晚舞台。

     大家第一次见到这个有些“不一样”的相声演员,一笑就有两个梨涡的女孩也被观众记住了。

    

     图:@贾玲

     如今虽好,那是苦尽甘来的结局。

     从喜欢到专业,这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喜欢和痛苦不是一对反义词,它们是递进关系,经历了痛苦才能获得喜欢。

     只是我们习惯了看到并放大了别人的快乐,选择性的忘记了涅槃前还有挣扎和煎熬。

    

     图:@贾玲

     4

     成长是不再把喜欢和讨厌

     当做我们判断和选择一件事的唯一标准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23岁参加工作,年届80岁仍然在经营一线,他生命中的大半时间扑在了工作上。

     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如此拼命工作?

     稻盛和夫的回答是: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爱上了工作。

     这句话乍一听摸不到头脑,仔细想想现实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对当下的工作有诸多不满,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可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或者即便是知道,入职了梦寐以求的公司,却发现工作内容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正如李思恒在《奇葩说》中说过的一句话:成长是不再把喜欢和讨厌,当做我们判断和选择一件事的唯一标准。

     工作更像我们人生的修道场,每个人会在这里完成自己的修行。人生中99%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唯一的决定权就是态度。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大胆去做吧。

     *来源: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阿何,清华大学理工男,职场充电宝&唯库创始人,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国内知名个人成长研究者,个人公众号: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现在微信改版了

     有些朋友找不到青年君了

     其实只需要加星标置顶就可以了

     只需3步

     教你置顶青年计划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与200万优秀青年汇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青年计划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