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吞下申通,70后“打工妹”套现146亿离场
2019/8/12 15:00:00 青年计划

     点 击 青 年 计 划 即 可 关 注

    文 / 徐大维

     来源:良大师(ID:liang_da_shi)

     0

     8月份,在快递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阿里巴巴宣布收购申通31.35%的股份,约定收购价为99.82亿人民币。

    

     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份,阿里巴巴以46.6亿的价格,收购了申通14.6%的股份。

     这样算下来就是:阿里巴巴总计以146.42亿的价格,收购了申通45.59%的股份,由此成为申通的第一大股东。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股份是向谁收购的呢?

     出售者正是申通的两位创始人:哥哥陈德军和妹妹陈小英。两人由此套现146亿,从此金盆洗手,退隐江湖。

     哥哥陈德军是董事长,主外;妹妹陈小英是副董事长,主内。

     但是陈小英的经历更为传奇,她才是申通真正的创始人。

     1

     起点

    

     陈小英

     陈小英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1976年,家乡浙江桐庐县。

     当时知道这地方的人并不多,范仲淹写过一首《潇洒桐庐郡·十咏》的诗,来歌颂桐庐的曼妙风景。

     可是,美景不能当饭吃。地处山区的桐庐,并没有什么天然优势,大家的生活清苦单调。

     陈小英一家也不例外,生活贫苦,一家四口全仰仗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

     然而,在陈小英上初中时,父亲因病去世,顶梁柱就这样坍塌了。

     为生活所迫,陈小英不得不辍学,到80公里外的杭州打工。

     可是没学历能干什么呢?找来找去,只能到一家印染厂当女工。

     巧得是,这家印染厂有一个叫聂腾飞的小伙子,也是桐庐人。

     他五官端正,热情开朗。经常为陈小英端茶倒水,关爱有加。孤苦的陈小英很快坠入爱河,没多久两人喜结连理。

     2

     机遇

    

     邓小平南巡

     1992年,正值邓小平南巡。众人的经商热情被点燃,首当其冲的就是外贸生意。

     上海浦东新区随之成立,沪杭之间的外贸生意,变得异常红火。

     只是大家发现,杭州想做外贸生意没那么简单。

     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报关单无法及时送到上海。

     那年5月,陈小英所在的印染厂接到一家美国的订单。布匹在杭州报完关后,报关单要在次日送到上海码头,否则这单业务就会黄掉。

     负责此单业务的聂腾飞,很是头疼。因为当时的EMS最快也要3天才能送达。

     正在苦恼之际,一旁的陈小英却淡然说到:“有啥大不了的,你亲自跑一趟不就行了?”

     于是聂腾飞舟车劳顿,坐晚班车。第二天零晨到达上海,完成了使命。此后,公司报关的任务就交给了他。

     在两地的频繁奔波中,聂腾飞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企业,也面临这样的难处?那么我能不能当成一份生意来做呢?

     那时他还不懂什么叫做“快递”,直到有一天,他听一个外国友人说,在国外快递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

     聂腾飞再也压制不住创业的冲动,找来工友詹际盛和陈小英,一起商量。

     大家一琢磨,现在工资每月才两三百元,再怎么样也不会比现在差吧?

     于是说干就干,一家叫做上海盛彤实业有限公司,就这么开张了。

     这就是申通速递的前身,那是1993年。

    

     图:@申通快递官微

     3

     启程

     同样是1993年,远在南方的广东顺德,另一个做印染生意的小伙,同样遇到报关单无法及时送达的困惑。

     于是他也成立了一家快递公司,名叫顺丰速递,那小伙的名字叫王卫。

    

     王卫

     当时速递业务是块禁地,邮政相关部门并不允许民间经营,所以做这行当是有风险的。

     王卫是香港人,注册的也是港资公司。这算是一个隐性的护身符,业务开展起来容易不少。

     而聂腾飞和陈小英却不一样,泥腿子出身的他们,不仅辛苦,还要提防各种盘查。

     聂腾飞和詹际盛每天帮人送“报关单”,几乎住在了杭州到上海的火车上,列车员老看到他们,于是有些生疑。

     为了躲开列车员的盘问检查,两人只能一上车就赶紧钻入车座下。

     陈小英有时也需要去接单。

     每次像做特务一样,一般约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还设有接头暗号,她还要躲在角落里暗中观察一会儿,发现没有异样,才敢出来接单。

     一次,她接完单,拐入一个偏僻的巷子,撞到有几个大汉在撒尿。陈小英吓得撒腿就跑。

     跑出很远时,一扭头,那些大汉都正对着她,一边吹口哨,一边让尿随风飘扬......

     比起这种担惊受怕,陈小英更喜欢在家里打电话推销业务。

     虽然很多人怀疑她是骗子,有的直接挂掉电话,有的则破口大骂。

     但陈小英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每天拨打上千次电话,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7个小时,没有娱乐,没有休息。

     这一切都得到了回报,年底一算账,公司一共赚了2万块钱,小两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显然,陈小英两口子对这点收入并不满足。

     为了将生意做的更大,陈小英把哥哥陈德军拉入伙,聂腾飞邀请弟弟聂腾云也加入了。

     一个家族企业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4

     爆发

     业务变大了,陈小英也开始对“盛彤”这个名字有点挑剔,不顺口,也没有张力。

     一日,在说这两个字时,另两个近音词蹦入她的脑中:“申通”。

     而“申通”有着更好的寓意:“申”是上海的简称,“通”是四通八达之意。

     于是“申通”二字就此定下。

    

     詹际盛

     申通的核心圈都是一家人,工友詹际盛明显感觉被孤立。

     没多久他便离开了申通,和弟弟詹际炜一起创立了另一家快递公司:天天快递。

     而申通人手不足,也成为了发展瓶颈。快递与其他行业不同,从业人员的诚信很重要,否则卷走财物怎么办?

     怎么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找老家的人。大家乡里乡亲,知根知底,信用问题自然好办。

     于是陈小英和聂腾飞回老家招人,这条发财路让众乡亲趋之若鹜,很快桐庐便成为快递从业者,最主要的输出地。

     人员的到位,再加上采用的“加盟制度”,申通也迎来了自己的野蛮生长时期。

     1998年,申通已经拥有了50多个网点,公司员工近2000人,毅然成为长三角快递行业的老大。

     5

     分家

     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条暗线:当事件向美好的方向发展时,总有猝不及防的悲剧袭来。

     在陈小英的生命历程中,也不例外。

     1998年,一个晴朗的秋天,聂腾飞在去宁波送件的路上,车子莫名冲出公路,聂腾飞不幸身亡。

     这起事故,坊间有诸多猜测。但无论如何,对22岁的陈小英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树倒猢狲散,话事人不在了,分家过日子是必然的结果。原申通各方诸侯,开始自立山头,绵延数年。

     聂腾飞死后的第二年,弟弟聂腾云走出,创立韵达快递。

     2000年,申通财务张小娟离开,与丈夫喻渭蛟创办了圆通快递。

     2002年,申通某一级站点负责人桑学兵,找到陈小英的同村发小赖梅松,后者做木材生意,愿意出资500万,一同创业,起名:中通快递。

     这就是“三通一达”的来历。

     后来,陈小英斥资1.6亿元收购了天天快递。而出任CEO的,则是陈小英的现任丈夫奚春阳。

     这种关系错综复杂,想必你有些晕圈,我特意找到了一份示意图给你。

     从图中,你也能大体了解到中国民营快递的一个整体脉落。

    

     在快递业一直有个固有的说法:顺丰和桐庐系,平分天下。

     此话不假。

     除去顺丰,中国大大小小百家快递公司,其实都是一脉相承,多为桐庐人,和申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你可能会想,都是桐庐人,大家的关系应该很好吧?

     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同行是冤家,桐庐的这些快递大鳄们,表面上虽没有剑拔弩张,但几乎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我认识一位做快递保险起家的老总,他也是桐庐人,他说每年过年这些快递大佬们才会回到家乡,他会借此去每家拜访,联络一下感情。

     他有个心得:和对方寒暄时,千万不能提起去过别人家,否则对方会很不开心。

     这种僵化的关系也可见一斑。

     6

     控盘

     丈夫去世,众人出走,内忧外患。

     这些困境陈小英是如何渡过的,我们很难得知具体的细节。

     但是,从大的方面来看,陈氏兄妹走对了两步棋:

     一是实施“二级加盟制度”;

     二是搭上了淘宝这趟快车。

     1. 实施“二级加盟制度”

     申通发家靠加盟制,这也被其他快递公司模仿。

     但是这种野蛮生长方式,却充满了不可控制的副作用。

     2000年前后,更是达到了顶峰。当时快递行业还被视为“黑户”,大家打的都是擦边球,没规则,就是现实版的吃鸡战场。

     据说,当时很多快递车上,都放着几把明晃晃的开山刀。为了一单业务,大家往往刀枪相见。

     当时在北京崛起了一家叫做小红马的快递公司,想开拓华东市场。

     老板到上海考察了一番,正好看到两拨操着桐庐口音的快递小哥在干架,那血腥的场面,让他有点胆寒。

     他说到:“这特么哪是做生意啊,这是玩命啊......”于是断然放弃了华东市场。

     对外要打,对内也要斗。申通的加盟制,导致内部山头林立,恶意抢单,随意卖单,坑骗顾客的现象频繁发生。

     陈小英在普陀寺闭关一周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二级加盟制”。

     简单讲,就是原来的网点为“一级加盟商”,给总部交押金。

     而投递员要向所属的“一级加盟商”交押金,成为“二级加盟商”,可以自揽小片区域。

     这种区域管理,互相牵制的办法果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改良过的加盟制也变得稳定而有效。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2. 搭上淘宝快车

     2005年,与丈夫创办了圆通快递的原申通财务张小娟,开始热衷于网上购物。

     在春节来临前,她在淘宝上买了一件皮大衣,本想过年拽一拽。

     可是等到年过完了,皮衣也没寄到。

     张小娟开始抱怨,说淘宝都是什么破物流啊,这么不靠谱。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公喻渭蛟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商机。

     于是正月十五还没过完,就赶往杭州,找马云谈合作。

    

     喻渭蛟

     那时的马云刚刚起步不久,远不如现在威风。但是却倔得一比,说价格不降到最低,免谈。

     喻渭蛟就问他:“多低算最低?”

     马云说:8 元。

     那时,邮政的价格是 22 元,江浙桐庐帮是 18 元。

     8 元简直是天煞价啊。

     估计当时喻渭蛟的心中,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但他还是咬咬牙,答应合作。

     喻渭蛟其实不知道,8 元这个价格已经不错了。

     桐庐的同行们一边骂他破坏行情,没有底线,一边偷偷往杭州跑,压更低的价,谋求与淘宝的合作。

     价格竟然一度腰斩至 4 块,就这样拉锯了几年。

     直到 2009 年马云首创了天猫双十一,陈小英蛰伏良久,感觉放大招的时候到了。

     在双十一之际,申通报出 2.7 块的地板价。这种放血操作,让所有同行哑然失色,申通也迅速拿下淘宝的大量份额。

     2010年双十一前后,申通一度拿到淘宝4成的市场份额,搭上了淘宝的这班快车。

     陈小英也带领申通,成功跻身全国快递业的前三甲。

    

     7

     尾声

     以淘宝为首的电商平台,无疑给中国快递行业带来了巨大红利。

     此类业务,并不能带来较高的利润。但却能带来两样非常重要的东西:现金流和规模。

     现金流,有利于快递巨头的整体布局和多元投资。

     2012年,陈小英拿出1.6亿收购了天天快递,让丈夫奚春阳出任董事长。

     除此,她还参与控股了实业、投资、房地产、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领域的25家公司。

     电商业务带来的规模效应有利于上市。

     2016年12月31日,申通快递借壳上市,陈小英身价破百亿。快递一姐,从此站上人生巅峰。

     也许是厌倦了商界的血雨腥风;也许上市本就是最终目标。2017年9月,陈小英退居二线,辞去申通的所有职务。

     但她与哥哥共同出资的上海德殷,控制着申通53%的股份,仍然拥有绝对的控股权。

     直到此次马爸爸的大手笔,陈氏兄妹终于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据说陈小英退隐江湖后,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8

     启发

     上述4000多字,浓缩了陈小英事业生涯的跌宕起伏,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

     我不想给你灌上一碗“磨难使你强大”之类的鸡汤。

     陈小英的前半生固然坎坷,她也生性坚强。但要达到这样的高度,还是要依靠命运的眷顾,以及时代的红利。

     抛开那些不可控因素,陈小英的故事对我有3点启发。

     1. 时代红利永远存在

     你可能很羡慕陈小英所在的年代,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到处都充满了机遇,似乎随便做点啥都能发大财。

     其实,这是一种“后视镜”效应,是尘埃落定的后知后觉。

     你去问问那个年代的人就会知道:只有实在没办法的人,才会去创业。

     而创业属于非主流,根本没什么体系和政策支持,每个创业者都行走在钢丝上。只有少数人能走完全程,谢幕收场。

     所以,时代红利是稀缺的,能抓住的毕竟是少数。

     然而,时代的红利却不会消失。就算不那么普遍,局部红利也是绝对存在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前段时间,我与一批网红和大V吃饭。他们出身草根,都很年轻。

     有做公众号的,有做知乎的,有做抖音的,也有专门做新媒体投资的......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做的风生水起,获利颇丰。

     这些年轻人都是抓住了时代的红利,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分到了一杯羹。正如20年前,外贸兴起,带动快递发展一样。

     所以,只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更迭,时代的红利就一定存在。虽然规模不同,形式不同,但红利不会消失。

     2. 草根创业要趁年轻

     创业分为两种:草根创业和精英创业。

     前者一穷二白,没有任何优势和资源。后者拥有一定资源优势,无论是技能还是人脉。

     雷军就属于典型的精英创业,他是软件专业出身,又在金山打拼多年。既有技术又懂管理,而且他在投资界还拥有广泛的人脉。

     这些都是草根创业者,都不具有的优势。因此雷军在40岁的年纪创业,也能取得巨大成功。

     陈小英等草莽英雄,则属于另一个极端。他们不具备任何先发优势,只能在极度不确定性中摸爬滚打,失败概率很大。

     年轻就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资本,申通创立之初,聂腾飞仅有20岁,陈小英只有17岁,就算他们首次创业失败,仍有翻身的机会。

     圆通董事长喻渭蛟,更能印证这一点。

     他18岁出来做装潢生意,5年间亏了个底朝天,后来受太太张小娟指点,投身快递行业,造就了圆通帝国。

     所以,如果你一把年纪,又没什么资源优势,创业要慎重,因为岁月给你的负担,让你根本输不起。

     而且,精力和体力也支撑不起初创的高压,也许待在系统中,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3. 做生意,要背靠一个系统

     在中国快递行业,除了顺丰,剩下的几乎都是桐庐人。其他地域的人,很难挤进来。

     桐庐县的很多村庄,几乎人人都是快递从业者,这个行业也造富了一批人。

     这个现象在中国很普遍,一些下游产业,就是通过这种地域圈层,建立垄断。

     我们可以讲讲兰州拉面的例子。

     你可能会觉得,煮一碗兰面有什么难的?谁家还不会煮上几碗好面?但是,当你真的开了一家面馆,就会面临大量实际的困难。

     比如,拉面店怎么选址?是开在社区?学校旁边?还是热闹的街区?

     怎么控制成本?

     一碗面到底该放多少牛肉?

     一袋面粉做多少碗面?

     套餐和凉菜怎么设计?

     ......

     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知识与技术。一旦知识、技术不到位,你要是敢贸然开店,很有可能就赚不了钱了。

     因此,你会发现开“兰州拉面”馆的人,都是青海化隆县的人。

     为什么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呢?因为中国第一家拉面馆,始于1989年。老板叫韩录,他就是化隆县的人。

     摸爬滚打,他不仅赚到了第一桶金,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富了不忘乡邻,把经验传授给很多化隆县的人。

     于是一代传一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同乡互助网络。

     无论是租房子、签合同、办贷款,还是小孩子的上学问题,都有一个网络来帮扶你。

     所以你看,如果你不是这个地方的人,想开家拉面馆,容易吗?

     类似的案例很多。

     中国影视的灯光师,几乎都来自河南鄢陵县。因为鼻祖灯光师邢建伟,通过《黄飞鸿》系列,成为“灯爷”,而他正是鄢陵人。

     他致富不忘邻里,把很多鄢陵人拉入这个系统中,而这些人,又把更多的鄢陵人拉了进来。

     渐渐地,从灯光技巧到资源对接,鄢陵人形成了一个闭环体系,只有圈子里的人才能玩。

     中国所有的复印小店店主,多为湖南新化人,因为新化人控制了从二手复印机购买到维修的产业链。

     中国小笼包店老板,多为浙江嵊州人。因为从笼框到肉馅,都有一套体系支持。

     ......

     所以,如果你是个创业者或者生意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加入这个体系,而不是另辟蹊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值得尊敬,但跟着一群人吃螃蟹才是最保险的。

     - END -

     参考材料:

     《阿里吞下申通,创始人套现146亿离场:逼足自己3次后,终于衣锦还乡》——公众号 电商头条

     《陈小英,从穷苦厂妹到快递领头人!》——南方周末

     《她幼年丧父,青年丧夫,如今40岁控制10家公司,身家超百亿》——公众号 华商韬略

     《兰州拉面凭什么能火遍中国?》——南方周末

     *作者:徐大维,公众号良大师主笔,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青年计划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