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阿娇暴瘦20斤上热搜:你以为的自律,99%都是错的
2022/8/24 22:06:00 青年计划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01

     前几天,女星阿娇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体重——45.5公斤,旁边还有一张身材纤细的对镜自拍照。

     仿佛一夜之间,又美回了颜值巅峰。

    

     阿娇能瘦身成功,据说是因为参加了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在参加节目之前,阿娇就透露过自己想重回舞台,顺便减肥的决心。

     没想到参加节目后,在高强度的训练下,每天又蹦又跳,立马就瘦了将近20斤。

    

     有人放出了阿娇参赛前后的照片,变化不是一点点。

    

     五官瞬间变立体,下颌线清晰,气质也由憨厚可爱变得优雅迷人,这样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

     不少网友在阿娇的这条微博评论区留言,求减肥秘籍。

     也有一些文章,利用阿娇减肥成功的案例,大肆宣扬女明星的自律品质。

     但其实,你以为的自律, 99%都是错的。

     阿娇减肥成功,和自律没有多大关系。

     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就算自律得了一时,也自律不了一世,任何人都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律。

     明星能够管住自己的身材,是因为他们这样做有钱收,而我们不自律,是因为这样做不赚钱。

     如果有人把500万拍你面前,要求你5个月内瘦身20斤,相信你也忍得了美食,受得住苦和累。

     阿娇拼命练习唱跳,也是因为收了节目组的钱,答应人家必须呈现一个完美的舞台效果,也承担不起摆烂带来的舆论后果,这才顺便减了肥。

     阿米尔汗拍摄电影《摔跤吧,爸爸》时,先暴增50斤,演一个身材臃肿的中年大叔;5个月后拍摔跤运动员的戏,又再暴减50斤。

    

     为什么必须是这个顺序,阿米尔汗说了,因为顺序倒过来的话,拍完他就减不下来了。

     失去了剧组的压力,也没了金钱的驱动,自然也就没了减肥的动力。

     明星花在脸上的钱,花在身材上的钱和汗水,是职业需要,这些付出可以换回钱,所以他们好看天经地义。

     用作家蔡垒磊的话说,这不叫自律,而是钱律,或者说是欲望律。

     02

     什么是自律,有一位作家给出了定义:

     “自律就是有目标有方向,积极主动地做事,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自律是反人性的,所以想要长期坚持做一件令自己痛苦的事,就一定需要一个目的。

     你无法做到每天坚持阅读,但成长和进步的欲望告诉你,每天读两页书,比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你自然而然就把书拾起来了。

     你不习惯早起锻炼,但希望追到女神的欲望告诉你,起床跑步,比继续赖床更能让你早日脱单,你马上就起来了。

     自律的人都有明确的欲望,当你的欲望大于享受时,就会主动选择自律。

     樊登读书公号曾分享过资深职场人刘晓光的案例:

     刘晓光认识一个在西门子的高管,成长起点非常低,中专毕业,因为家境不好,一开始在工厂干活,补贴家用。

     但他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局限于在工厂给人打工,于是一边做工一边看书复习,考上了自考本科,后来又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期间在学校自学英语,通过了上海的高级口译。

     刘晓光说:“这些都是他一边打工,一边艰难实现的,这种自律和对时间效率的把握,堪称变态。”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他的“不甘心”,催生了“变得更好”的欲望。

     正是这个欲望,让他甘愿吃苦,一直保持着这种向上自律的精神,最终在同龄人里脱颖而出。

     催人自律的欲望,其实就是马斯诺需求金字塔里最顶层的需求。

    

     正所谓“低级的欲望叫放纵,高级的欲望才是自律。”

     当然,长期保持高级的欲望并不容易。

     真正长久的自律,是把那件令自己感到痛苦的事,变成习惯。

     03

     为什么有些明星,他们没有拍戏的时候,也同样能常年坚持健身,常年保持自律?

     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运动、健身当成了习惯。

     想想看,你是不是每天早上醒来,很自然地就去刷牙洗脸换衣服,接着下楼搭地铁,在熟悉的店里吃熟悉的早餐,到了公司之后,又一边跟同事聊天,一边打开电子邮件?

     你在做这一连串动作的时候,为什么从来不会感到痛苦?

     因为它们已经成了你的习惯。

     习惯就是,那些不用消耗意志力,完全靠潜意识支配身体完成的行为。

     一旦形成了习惯,你就能以最少的消耗完成更多的事情。

     你可以每天看8个小时书也不觉得无聊,每天跑5公里也不觉得累。

     那么,如何才能不打鸡血,不逼自己,像刷牙洗脸一样把自律变成习惯?

     《习惯的力量》一书提到习惯运作的原理:暗示引发惯常行为,完成惯常行为后获得奖赏,如此循环。

    

     这里的惯常行为,其实就是所谓的习惯性行为。

     要触发这样的行为,最关键的就是前面的暗示和后面的奖赏。

     ①寻找暗示

     暗示就像是一个线索,它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然后采取相应的习惯。

     比如,压力一大就想抽根烟,一熬夜就想点外卖,一上课就犯困。压力、熬夜、上课都是暗示。

     培养习惯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让自己能够快速行动的暗示。

     比如,一到下午5点就去跑步,一感到无聊就随手翻书……

     当然,想要增强这样的暗示,你可以把运动衣放在包里,一到点就摆在桌上;保证手边随时都有一本书。

     ②设定奖赏

     奖赏,就是惯常行为结束后,有个反馈给大脑,让大脑知道这个行为可以带来好处,然后继续重复这个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习惯特别容易形成。比如打游戏,因为他给你的奖励非常强烈。

     我们也可以通过设定一些奖赏,来提升行动的欲望。

     比如,每看完一本书就扔个硬币在罐子里,让坚持变得可视化,从而使这种成就感强化你的动机。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更具吸引力的奖赏。

     奖赏反馈得越及时,效果就越好。

     因为这些奖励能够创造出神经渴望,有了渴望,你可能还没开始行动,大脑就已经迫不及待催你行动了。

     越是近在眼前的奖励,越是让人充满期待。

     04

     真正的自律,是有潜在的收益在前面吸引着你去做某件事。

     这个收益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结果,这个结果也包括不自律带来的一系列糟糕的后果。

     比如明星身材走样,可能引发网友群嘲。

     总之,如果你没有这样吸引你的事,就得自己去创造,要么是前面有胡萝卜,要么不做就得被大棒抡,二者至少占其一。

     最后,用作家蔡垒磊的一句话作结:

     自律都是有原因有动机的,收益越大,大棒越狠,人就会越自律。

     共勉。

     - END -

     作者: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飞小白有话说(ID: 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

     青年计划一个清醒的公众号(点击上方名片关注青年计划)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青年计划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