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张安定:对90后,你可以指点,但不要指指点点
2015/8/18 23:03:28 笔记侠

     ?

     演讲|张安定

     笔记|笔记侠 晴子

     手绘|笔记侠 晴子

     根据张安定在“为撕想而活”复旦哲学大会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联系柯笔(kezhou20)。

     人物名片:

     研究和咨询机构“青年志”联合创始人,致力于了解中国的年轻人;国内青年思想及行为文化研究专家,声音艺术家。

    

     青年志:我们应该比这个时代的商业机构、政府,要更先地尝试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同龄人。

    

     文化的视野

     1、民族志和人类学的方法:在过去的7年里,青年志花了大量时间,进入消费者、年轻人的生活,进入他们真实的状态,走近受访者真实生活,获得生动而深刻的洞察。

     2、阐释的分析要比直接获取答案要有效:我们不应该直接询问年轻人的意见,而是要跟他们交谈,调用我们的理论和经验的储备,去解释和分析背后的可能性:丰富细致的文化表达。为什么演讲前跳舞的男孩有一段独舞?为什么HIPHOP是用节奏而不是传统的频率?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文化表达的密码,这是构建与大量年轻一代交流的关键的手法。

     3、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文化追踪:我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有一个长期追踪的机制?如何长期理解这个群体发生的各种文化上的变化?哪些是趋势和潮流,哪些是转瞬即逝的?如何从大量变化中,理解整个群体变化的方向?

     今天商业界普遍在说“文化式的品牌和产品创新”,那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年轻一代已在文化上占有强烈的优势,如果不去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个体去理解,你很难获得对文化深入理解的意义。

     开放的通道

     青年志的三个支柱:

     1、基于文化视野的策略洞察 (Cultureperspective)

     2、基于社群的组织联结 (Communityconnection)

     3、建立文化通道去感知需求 (Creative collaboration)

     如何了解年轻人?我们需要开放自己。从组织机构角度来说,需要打开自己,让文化涌进来,才可能更好地去了解他们。

     从我们的实践而言,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就做了很多非常天然的来自于年轻人的决定,如:一定不要进办公楼。因为那是一个商业的成年人世界,在那里没有年轻人愿意跟你说话。我们的办公地点一定在年轻人最喜欢的区域,在北京靠近鼓楼,在上海靠近静安区。年轻人愿意在他总是活跃的区域内去找到你,接近你。

    

     我们的另外一个决定是:把周末的办公室开放出来,供有需要的年轻人免费使用。开放就能获得stories(故事),获得与这个文化的紧密相连性。每个月的黄油青年会议,邀请不同类型的年轻人分享他们的故事,年轻人通过分享相互激励,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每年有巨大的party“蘑菇青年趴”,去年吸引了上千人。所以今天的年轻人在寻找文化上的connection(连接)。如果我们要去了解他们,我们必须在他们的系统里拥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不是来自于盘剥,而是来自于你给系统做出贡献。他接纳你,你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这个群体变化的信号和趋势。

     协作的精神

     当年轻人透过互联网拥有的文化创造和传播能力远远超过传统大媒体的时候,当年轻人拥有的视野和创造力超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士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未来革新的关键力量?是合作、协作、开放式的商业环境和组织形态。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坊,把商业过程打开,让年轻人参与到商业文化里来,因为他们并不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的视野、开放的通道、协作的精神,我们用这三条路径让青年志生活在年轻人的文化里,去研究自己和社会的变化。

     在过去7年里,我们能感觉到整个中国年轻人市场的自然的成长。2008年还只有少数专注年轻人的品牌找我们,现在所有的品牌都开始关注年轻人市场的变化。

     我在成年人的眼里看到两件事:一是恐惧,面对巨大的社会群体的变化,不知道如何应对,不知道如何与年轻人对话和合作;二是机会,有更多人看到,这也许是中国社会变化的机会,是商业世界巨大的颠覆机会,因为新的群体带来太多新的可能性。

     所以今天的分享,是基于我们7年来对18-35岁年轻人的研究,基本上来源于90后群体。

     对90后的想法和思考

    

     在过去几年,对90后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不好的:如脑残,实用主义、拜金;一种是好的,创造力、行动力、善良。一开始的评价全是负面的,而过去几年整个走向正面。80后也清晰记得,曾经成年人社会给他们的评价也经历了类似过程。在这种变化里,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不停地想给年轻人贴标签,好的和坏的。而所有人面对90后这个更新的群体时,有一个标签是关键性的:“自我”。

     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谁能理解这个词,谁就能更清楚地理解今天这个群体。

     我遇到过相当多公司和组织的管理者,跟年轻群体相处最好的人,往往是特别有个性的人。只有极端有个性,不管他的年龄多少,反倒很容易理解今天年轻群体的状态。因为那种状态,他在他年轻时以及现在,都能感觉得到。所以,对“自我”的理解,是了解这个群体的关键入口。

    

     华晨宇,2013年湖南快男选秀冠军。他是继李宇春之后,唯一一个可以在网上,几十秒内把整个演唱会卖掉的本土超级偶像。

     华晨宇在选秀时说:“我只有23岁,我不是70、80、90后,我就是我”。李宁非常想说,我也是90后出生的(品牌),但想去给这个群体贴TAG(标签)的时候,碰到了非常多的挫折。关于自我,90后很核心的一点是他们的代际观念比较薄弱。

     2013年的选秀时候,最火爆的一首歌是60年代出生的张国荣的歌。以至于现在华晨宇每个演唱会的压轴,还会唱这首歌。甚至他新专辑的主打歌,也是林夕写的一首非常类似的歌,都是关于“我”。如果我们理解这首歌的歌词后,对90后的理解会天然地有情感关联。

     快乐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

     谈的是快乐,是个体的感知,没有谈重要的社会意义,没有直接谈论梦想,没有讨论大而空而严肃的东西,谈论的是个体在日常最重要的感知:快乐,而且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

     最荣幸是 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

     我这样在大学里有点刺头的人,在我那个年纪都不敢说我是造物者的光荣,但现在的孩子现在直接说出来。7月23日,我们的年轻人创业大会上,曾轶可最后压轴,她甩出的标题是“imperfect perfect”(不完美之完美)。我们的调查里有一个呼应的词“uncommon common”(不寻常之寻常人)。无论是名人还是非名人,对自我都有那种强烈的自信感:“我就是我,我必然有我强烈的感知”,这是这一代人天然所拥有的东西。

     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是“生活”,而不是为我喜欢的“事业”而奔波。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你说我也没事,那是我选择的。

     你能感觉到强烈的情愫么?能感受到那种关注于自我,可能诞生的孤单的感觉?孤独才是现代社会本质性的情绪,可是我觉得在70后、80后身上,对孤独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人到中年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孤单”。

     郭敬明写了一大批的青春文学,包括微博上的关键词,在整个年轻群体里面都是:sensitive(敏感的)、sentimental(感伤的)……这种对于感情、情感的极度关注,其实是这代人专注于自我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所以在他的歌里,华晨宇明确地讲到要定义自己,而且做好了准备就过我孤单的生活。他愿意承担这种孤单的感觉,愿意专注于自我。

    

     郭敬明说:“渺茫的星空,我和我的小世界。”郭敬明的东西,是有时代洞察力的,能感动很多人。暂且回避所谓正面和负面,他呼应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从学术角度,真正要关注的一个点,就是个体化社会。这是欧洲社会理论家像贝克等非常关键的理论。

     个体社会化的挑战

    

     个体化社会的第一波挑战

     从封建的社会形态里重新打破,让个体经由市场经济、福利制度、现代就业制度、法律保护等的洗礼,给到个人的核心命题就是:这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抽象独立的个体构成的,你想干什么,想成为谁,才是一辈子的使命,这就是现代社会很残酷的真相。

     社会学家齐美尔很早就写到:“消费社会是对现代孤单个体的解放。”个体社会在欧洲和美国经历了一两百年的历程,随着工业化逐步建立起来,需要福利制度等支撑,人们才能骄傲宣称:“我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我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而中国的个体社会进程在1978年之后才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解当代年轻人,最重要的观念转换是:不要觉得他们是他们,因为你与他们生活在同样一个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里,你也生活在一个刚刚开始个体化进程的中国社会里。只不过有人一诞生就面对此问题,有的人面对这个问题时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各位是从中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或者像我爸妈,从50、60岁开始,才考虑自己怎样为自己退休生活负责,因为他原来想象的很多东西分崩离析。为自己负责,为个体负责,这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的东西。虚妄、焦虑也都会诞生在这个过程里,所以,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本质上是在理解我们自己的境遇和状况。

     个体化社会的第二波挑战

     第二波挑战来自于:欧洲的福利制度和现代的金融制度崩盘、科技让传统大公司的就业制度崩盘。在这种复杂的新一波的社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个体,如何生存非常困难。现在美国、欧洲的社会也出现了新的探寻:新一代的个体如何在今天存在。

     中国是两个状况在一起,既没有前一波个体化社会所需要的制度支撑,又遭遇了第二波巨大的冲击。

     个体化的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90后和你都在找答案的:

     1、什么样的生活是安全的?

     2、如何认识你自己?

     3、我跟周围人到底什么关系

    

     关于安全感

     1、80后:

     读书时,老师和父母都在说:“好好念书,考个好大学,将来进一个外企,然后就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有车、有房、有漂亮太太,这是80后对安全社会的界定。因为2008年之前,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乐观主义、面向未来的。所以,80后对安全感的界定是寄托在未来的,但后面的故事就是奋斗、蜗居、裸婚,被现实一棒子打晕。

     2、90后:

     初中小学开始就有QQ弹窗,告诉你这个社会在腐败、在地震、找不到工作、有金融风险。90后的爸妈会说:“社会不好混。”

     传统的青少年要到大学毕业,才进入完善的社会系统,面对社会充足的信息后完成社会化过程。但现在隔离墙不见了,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所有社会的冲击,社会公共教育从本质上是想把年轻人隔离出来,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体制,然后扔到社会上,不要造成冲突和混乱。可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知道真相和可能性,这极大地影响到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判定未来的社会和生活安全感。

    

     关于自我认知

     对于90后,所有的广告和影视作品都在说:“你很棒!”全都在讲个体的强大。所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真的感觉到自己是造物主的光荣。而残酷的现实是:对自我认知需要系统支持。

     欧美西方国家的支持体系:家庭传承上,中产阶级的父母可能是当年的嬉皮士,会告诉孩子认知、捍卫和保障自己;公共教育系统上,怎样去认识自我,去寻找知识解决问题;宗教系统上,人生的意义有多种,如何展开你的家庭、展开你的生活。

     中国的90后成长时:家庭传承,佩服爸妈能挣钱,但爸妈的挣钱方式不一定保证90后能挣钱,因为中国发展速度太快,经验传承断代太厉害;公共教育系统上,中国主流教育系统还是没有鼓励对自我的挖掘和探索,90后是更年轻、更想去追求自我的一代,但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并不比80后强悍。所以,你能感受到他们对自我成长强烈的爱和冲动,但是能感觉到他在这个过程中孤立无援的痛苦吗?因为没有人帮他,所以他要社交、要寻找志同道合者,要拥有兴趣等一系列东西。

    

     关于社会关系

     80后:成长时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父母的职业都差不多;

     90后:阶层分裂已经出现,很早就感觉到人际关系的等级感和冷漠感。父母的离婚率达到一半,可能昨天还海誓山盟,今天已经分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怎么去信任?怎么去理解人际关系?中国的市民社会比较孱弱,尤其是在他们成长的阶段,线下的互动、社交、邻里都是缺失的。

     90后如何回答个体化三个问题

     90后面对这样的宏观状况,会怎么回答个体化的三个问题?

    

     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未来与当下的转换。

    

    


     80后的隐喻:海贼王与远方的宝藏。故事里有一个彼岸,彼岸上有财富,你可以成为一个海贼,跟伙伴一起奋斗,去冒险,获得地位和财富。这个故事是对未来的想象,是寄托在集体荣耀之上的。“我要成为世界第一的剑客,让我的名字响彻天堂”。以未来为目标建构自我,变成80后界定自己、界定很多问题的基础。整个80后30多岁出现了集体危机,就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未来为目标去构建,而现实把未来打掉后,80后慌了,必须重新以当下开始。

    

     90后的隐喻:银魂与当下的快乐。故事讲的是日本幕府末年,外星人入侵,剥夺了当地人的武士道精神。80后的逻辑是奋起反抗,重夺国家和天空,而银魂的主角,仍然要武士道精神,但不是在国家和天空的层面去反抗,而是在当下层面反抗。主角和伙伴们生活在殖民里,生活在每天的细碎里,坚守快乐和武士道精神。90后认为,这是我们的热血,这是对当下坚守的热血。

     如果你不使家庭富有,你还寻求彼岸?没有彼岸。你看脚下,就是汪洋大海,你只有一块草地,第一反应就是捍卫自己拥有的,不然就挂了。银魂里还有一个场景,一个神仙问主角:“你要更强大吗?”可主角说:“不用啦,我还是好好睡一觉。”年纪大的人容易把这个联系上轻和重的关系,像米兰昆德拉说的轻与重之争。

     70、80后:把意义的界定放得很大而忽略当下的细节,他们生活在价值、抽象、意义中,生活在未来;

     90后:生活在当下每一个细节构成的意义里,不要简单地对抗轻和重。人们认为消费是轻,而大部分90后告诉我,透过消费,才能学习和认知自我,这才是“我”真正的重。轻和重之间的博弈并不是像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对当下的捍卫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未来没有渴求。不过他的第一回答是:“我要从这开始,不会从那开始。虽然我会仰望星空,但不意味着我直接把那里作为当下行动的基点。”

     90后的建构,是围绕对当下的守护和建设,尝试从当下能感知和拓展的边界里、在日常生活里建设自己。

     90后行为的几个特点

    

     过程快乐

     90后是逗逼文化,上一代是苦逼文化。90后喜欢做有意义的事情,但不要这么苦逼,因为能把握的,只有当下我的感知。所以要再忽悠人说:“三年上市,跟我耗3年。”没人信,要在当下给他感知到。

     正面:让人觉得这一代人普遍会生活,会享受当下的快乐,70后、80后普遍不会当下的生活,30多岁的人开始普遍回归家庭。

     负面:他无法坚守,因为他没有经验,不知道苦之后是什么;没有耐性,不愿意承担苦痛和苦楚。但过几年,等他们过几年经验丰富以后,会重新对待痛苦和快乐。

     理性对待风险和收益

     对90后员工,一定要明确所有的制度,有没有加班费?加班一小时多小钱?出租车能不能报?别忽悠我?这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他只有这些东西。

     好处:很多90后创业者,既能脚踏实地,也能看得远,因为他能正确估算自己真正有什么,而很多80后很苦逼地干半天,其实一开始就是错的。

     问题:过分的计算,就像过分地注重过程的快乐,看不到成果。但你们的经验对他们没有指导性意义,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计算和理解,不靠别人。

     强调自身的感觉和体验

     从小被毁三观,一定是要靠自己的体验为先,再去拓展自我和世界的可能。现在是中国成就品牌的黄金时期,谁先让这代消费者首先感知事情,你就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拥护者,他们会放大口碑,传播他们的感知。

     以消费主义为需求,消费时代真的到了。90后很核心的一个行动模式,是能够通过钱解决的就不要让我费劲。因为我只有这样才能尝试更多的东西,尽早地知道我到底要什么。以消费满足需求,更早地体验和发现,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前面3个问题,就是他们小世界构成的向度。“品质生活”是对安全感的界定,“深度自我”是对认知自我的界定,“善良微光”是如何处理与周遭社会关系,以及跟更大的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答案。

     什么样的生活是安全的?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很多人觉得90后太物质了,但通过物质,能看到太多的细节。90后所展现出的荷尔蒙的状态,比较阴柔、相对安静,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整体的荷尔蒙体系偏低,因为他们更早地认识了现实。

     有一拨人觉得:“我不是快乐星球的。”什么是快乐星球?你知道你要的好的品质生活,跟未来的风险没有关系,因为你已经拥有它了,因为你的父辈已经给你了。但太多90后知道,我不是快乐星球的,我只是普通的中产阶级的孩子,我甚至连中产阶级的孩子都不是。谈论的是想要向往的生活,而现实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在80后,对未来安全感的生活的向往是非常符号化的:努力工作,买车、买房、娶个老婆。很多80后的中产家庭的消费也是非常符号的:车。不知道为啥喜欢,只知道牌子不错、质量不错,所有符号化的东西看上去都有了,但家里还是家徒四壁。他们对于真正的生活、消费构成的理解度比较低,他们是符号化地建构一个觉得很安全的中产生活。所以90后总是在说80后土,70后更土。

     90后面对的问题:我买不起车和房的时候,怎么样的生活我会觉得仍然值得过?对品质生活的定义:我一定要让我生活的每一个消费、每一个细节都打上我自己的烙印,只有打上烙印,才能跟别人说,这是我的生活。如果购买的都是一堆符号,他在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会觉得生活太失败了,完全没有安全感。他必须可以讲述他的日常,才能构建安全感,必须在日常消费里充满个体的选择和痕迹。

     90后眼里,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1、可持续有闲暇:总要考虑长期的利益。那么有个性的一代人,还是选择去国企、政府机关,长期规避风险。80后不知道闲暇是什么,闲暇才是中产阶级的标配。闲暇是能够支配的时间,是能够构建自己生活的时间。一个90后大学生,就可以细致地想象生活的场景,而不是生活的符号。工作的时候工作,闲暇时就慢下来,要养花、要喝红酒、要“微熏”,用词非常精准。他知道闲暇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不愿意加班,特别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必须拥有自己的时间才能感觉当下生活的安全。

     2、要有体验:再也不想工作5年后再去马尔代夫,所以有了穷游网,没有钱的时候也要走遍天下,所以有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过分无聊,所有普通人都想拥有反抗现实生活的权力,说走就走是一场很cheap(便宜)的权力。买张票,跳上火车,到某个地方跳下来拍张照,分享到社交媒体,这样你会感觉你的生活充满新鲜和体验。对安全感的构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每一个时刻里的新鲜去刺激的。所以,他们厌烦不能带来冲击和新鲜感的工作,厌烦日常被这么构成。

    

     3、细化的生活方式:80后的下午茶,觉得星巴克不错了,可是90后谈论的都是马卡龙,来自于巴黎某个品牌的马卡龙,谈论的是表皮的颜色、材质的构成和各种不同的流派。恋物、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真正在这一代身上扎根。因为只有通过消费物质的个体意义和情感关联,他才能去确定当下生活的品质。很多人有收集癖,一定要有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收集:明信片、口红……喜欢任何事物都可以,只要有故事和个体选择的因素在。有钱最好,没钱就要有个体细化的生活方式。

     这三个并不是很难:有闲暇、有新鲜的体验、有细化的生活方式。即使这样,很多90后还是觉得达不到,有冲突。如果不努力奋斗,无依无靠,刚才说的那些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的,很艰难。所以90后要求自己很早就去获知、获取可能性。所以我们的大学真的是玩大学,还有梦。现在只有大一才是他们的社团探索期,从大二开始每个人都很焦虑:实习、出国、考研,每一条路都不放过,因为没有人知道哪条路通往未来的品质生活。“逆袭无望,我是负能量的搬运工。”“折腾半天没有用,因为有很多的不公平。”

     是否该回二三线城市?

    

     很多年轻人知道,回去三四线城市之后,那些品质生活能够拥有,但是个体的可能性就基本丧失了。因为在三四线城市里,当地的文化、消费,没有办法支持你的个体探索。这就出现了很多的冲突,我到底要不要回去接受爸妈的东西,我会后悔吗?

     90后疯狂地不相信大学教育,寻求大学教育以外的机会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社交。很多90后见面就要加微信,有一个复杂的拓展人脉的过程。他们在人前特别社交、特别活跃,转身后说自己很孤单。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社交和人脉,只是为了未来生存的考虑,并不是他们特别乐意。他们很恐惧,想寻找机会,还有想要依托关系,师妹们很喜欢找师哥师姐,因为很多工作机会就是这么推荐来的。大叔为什么吃香?因为大叔有钱,品质和生活可以一块建设。所以他们深刻地知道这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他们不一定认同,所以他们在实践、在尝试。

     还有很多90后非常踏实,知道很多生活无法达到,所以他们不攀比,认真地把自己的小日子经营好。团购、精明消费,这是他们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最近几年的DIY大潮,最容易的手工是做早饭。不需要花什么成本,好不好吃,鬼知道,但拍出来很漂亮,放在社交媒体上会让人感觉你简直太幸福了。所以豆瓣的神贴是:“365天,天天早餐不重样。”人们想获得这些微小的东西构成的奢侈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花大价钱。

     现在很多企业挺惨的,没有性价比,也没有好的品牌,夹在中间死翘翘。因为新一代的消费者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大价钱,超出你的想象,但对他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全都在寻找性价比,而且是全球范围内寻求性价比,直接海淘就买来了。所以企业要努力,不仅仅是好的性价比,还有好的品牌和意义。

     今天的小年轻,普遍有很贵的MOLESKINE等本子、笔,本子翻开都是空的,但没关系,他需要一两样东西表明他对生活的投入。

    

     现在文化产业大爆炸。如果一个人不能消费昂贵的物质产品,一定要消费精神产品来表示自己生活品质。所以80后一到周末就从早上八点睡到晚上八点,没有什么文化。但是90后确实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甚至亚文化层面消费力极高,他们能够把《大圣归来》直接捧上去。所以现在是内容时代、文化时代,他们亟待通过文化消费来寻求生活的安全感。

     空间是拥有的开始,现在地产业也发生转变:强调给很多年轻人小而精致的空间,但同时给一个社交的场所。要给品质,要让一个物件不仅有使用的功能,还要具有收藏的文化意义。理财、创业,越早试越好,万一成功了呢?现在90后的创业大潮一方面是在座各位忽悠的,另一方面有其极大的自我驱动力。创业潮是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万一发了呢?不就解决了品质生活的问题。所以大量的创业潮是应对今天品质生活的尝试。

     荷尔蒙的阴柔,也意味着热血的东西还是好卖的。《小时代》里她们脱了鞋在马路上跑,打动了很多人。因为她们还存在着为了自己的友谊和自己的爱好去拼搏、去热血的一丝东西。所以对荷尔蒙的、对治愈的、对热血的消费,全都是为了填补过分专注于当下而丧失了对未来的荷尔蒙意义上的冲力。

     对于很多品牌、组织、父母、企业来说,面对年轻一代的时候,能不能带来对他当下生活的价值至关重要。凡客的例子到今天还没有翻过来,为什么?广告喜好度非常好,但怎么能相信他的T恤能够代表当下的生活品质呢?带来好的生活才是真理。

     给你的团队最好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未来上市才能打动他。不要高大上,而要日常的情景,打动人的东西是日常化的,能够标志当下生活美好的。过去整个十多年文化讲的都是未来中国中产阶级繁荣的、符号化的景象,不着边际。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到温暖、日常生活,看上去不贵,但很好的生活。

     今天的年轻人要有人情味的温暖,对于组织机构、父母有依恋,对品牌有期待。他们必须介入自己的生活,才有拥有感,必须创造自己的生活,才觉得有安全感,干涉、判断都无效。

     今天的社会,需要你卖给我一件“我的产品”,提早享用跨阶层的商品,这样能把当下的生活品质提升。小而美、多元,这都成为日常文化的基本。不多元、不极致,没有人理会。

     90后如何认知自我?

     很多中产阶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成长,但过程很有趣,他们不停地寻找自己不要什么,不停地尝试所有的可能,不停地被跟他差不多的孩子激励,不停地犹豫。这种冲突感和向往感,是我们当年没有的。他们想要的是成为怎样的自己?

     很多80后,尤其做品牌的,都清楚,一讲到有个性,第一件事是叛逆,是酷、个性。今天90后不说这些,因为他们的成长是一个从与世界对抗到逐步转向内、和世界去谈一谈的过程。

     什么意思?打个比方:最初我们穿NIKE就够了,好像就不一样了。但今天的年轻人是向内的,他们追求的是兴趣爱好、工作和人生意义的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更早时候,就开始回答那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一代人的“在路上”的概念出现得很早,接近于美国60、70年代的状况:经济复苏,整个社会文化变动,背包客、亚文化。

     今天“在路上”是流行文化的概念。今天的年轻人向往的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不普通的普通人。很多人认识到自己没有机会有名、有钱,但可以成为自己。即使再没有钱,也可以跟别人不一样,这是他们非常想确认的东西,否则人生意义打了巨大的折扣,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他们敬仰的人

     90后敬仰的人来自身边:跟自己差不多,但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且做得超乎常人,有自己清晰的判断。他们称这样的人为“大神”。

     今天在学校里的“学霸”是一个很好的词:学霸学习的时候很认真,但不是很苦逼,他比较轻松地就学完了,然后还有很多女朋友,手中还有很多OFFER,简直是人生赢家。

     他们想要的工作

     找到自己的爱好,建设自己的生活,最好的工作是兴趣和爱好都一样。

     90后找工作的头两年时间是用来折腾的,头两年进公司不要抱很大希望,因为他肯定会换很多工作。但工作两年再进你公司,那他至少可以稳定好几年。因为他想更早地寻求到与爱好相符的工作,同时收入还不错。如果找到了,他绝对很HAPPY,因为有钱又有热爱。很多90后觉得,闲暇时间能过好自己的生活,上班时间干干净净,这是理想状态。虽然很多90后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但调查中,工作与兴趣匹配度的需求度很高。

     他们推崇乔布斯,他们非常推崇乔布斯在斯坦福的发言。因为乔布斯就是年轻的时候可以瞎搞,最后还能成就自我,不仅改变世界成就自我,还挣大钱,成为极度自我成功的改变世界的商人,还有一个艺术家身份。他们极度渴望自我的独立判断,这个世界太复杂了。

    

     年轻人对韩寒和郭敬明的看法:很多人说已经不看他们的书了,但同时认为这两个人是当今中国很重要的标本式的人物。因为两个人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各有各的活法,还活得不错。这是两个样本说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还是有可能的。

     90后是中国很早就去寻求自己生活的一代,就像美国70后,经历很多的痛楚。他们一方面特别强烈地想去认知自己,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因为还要品质生活,但还是想试一试。

     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们深刻地知道自己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寻找自我的过程需要很多支持,美国70后拥有教育、父母、宗教的支持,但现在的小孩只有互联网的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是有问题的。明明知道很多事情,但自己不去行动;明明有探索的雄心壮志,但还是不能完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大量的兴趣的崛起,才能通往对自我的探索。

     他们在学习对自我的管理:跑步、运动、马甲线、人鱼线,只不过想告诉别人自己还是能掌控自己生活的。

     他们大量记录生活

     说90后爱秀,是不准确的。建立个体的过程中,关键词是“做”,“秀”只是一个行为。他需要一个系统看到自己如何成长和变化。旅行文化、背包客文化、骑行文化,都是因为需要去探索、去链接、去闯去试。

     最近几年TED刚进中国的时候,是各个学校的年轻人自己做的TEDX,一年时间就超过一百所。年轻人极度想听到不同的声音,见到不同的人,帮他去了解世界的变化,所以线下社交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成长。这代人对于信仰的追求,其实是比我们要早的。

     他们研究星座、星盘

     这不是纯娱乐,星座很复杂,有一套玄学的系统,很多人靠这个去了解自己。

     他们有宗教信仰

     现在教会里九零后很多,年轻人进入宗教,接受的速度要快很多,因为对自我的质疑和寻求要早很多。

     有一份调查问“现在最大的社会问题时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缺水、贫困,他们选择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来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在这些关键问题上能得到指引和讨论,因为这是他每一天碰到的问题。

     在今天的环境下,谁能给这些成长的个体极大的支持?父母?学校?企业?怎么支持他们?

     说教是不行的,你自己都没有对世界的看法,如何让90后的小孩相信你?90后尊重的是对世界有自己看法的组织和个人,你的企业没有看法,是不能引导他们的。

     他们培养兴趣

     习惯的建立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代人没有习惯,很想去探索,但因为没有习惯,缺乏对兴趣的持续性,大量的体验机会才能建立兴趣。我们需要陪同这代人成长,他们在成长中面临非常多的痛苦,因为他们向内追寻自己,特别渴望有志同道合者。这代人的孤单很容易理解,就是不停地探索,但没有人能陪伴。

     很多人说,年轻的时候不是都觉得孤独吗?但这又不一样,这代人处理自己空间和与其他人的关系,有非常大的转变,称之为“独而不孤”。现在动漫、二次元、网络小说是年轻人最主流的文化。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保留自己的想法,不要戴面具,有“独”的地方,然后又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那太幸福了。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寻找到不孤单的部分,一定要通过志同道合者达成。80后有合群的需求,可能推掉自己的安排去参加领导的饭局,因为其中有对领导对团队的考量。而90后需要自己的空间,很可能说对不起领导,晚上我要去过自己的生活,这是他要捍卫自己的部分。

     这样的状态和社交关系,其实非常简单,但也非常难以达成。今天的人群非常向往简单的被关注的存在。当这个社会每个个体都转向自我,去寻求自我的空间在哪里的时候,也就一定意味着别人对你都不感兴趣。每个人都向内寻找自己那个独大部分,那别人对你的关注就会少。

    

     现在不是舞台太少,而是舞台太多,没有人会看。我们需要对90后做到简单的包容。因为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地面对一个个正在成长的个体,所以我们没有一种文化叫做“聆听”和“包容”。我们习惯于指指点点,通常我们有一个聆听的态度,对话结束的标准是说:“我明白了,我给你些建议。”但首要的是聆听和包容。所以,在今天,年轻人在大学宿舍里,要么非常和气,因为刚好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要么就像案例里那样,分崩离析,谁都不理谁,因为谁都不能够去包容别人,有太多的评价。

     如果你想寻找志同道合者,你会发现很费时间。如果宿舍里的人根本不知道我看的什么动画片,我为什么要费时间去解释,为什么不直接上网去找志同道合的人呢?

     访问年轻人的时候,我就问问题,让他们讲故事,他们特高兴,好久没有人听他讲故事。这种不评价、简单的聆听和包容是我们文化中极为缺乏的部分。

     很多东西都有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寻找社会关系?最近动漫文化崛起,成年人觉得这是属于年轻人的亚文化,但实际上,这些流行文化是高品质产品。这些文化能体现完整的价值观、世界观,很多小孩觉得现实中都是三观不全、搞不清楚自己价值的人,为什么不去这些文化中寻找同样认可世界观、价值观的人呢?所以,自然地围绕这些文化消费形成了大量的年轻人社群。这个文化帝国的兴起,完全因为他们独而不孤,寻求志同道合者。

     他们需要刷存在感,比如弹幕,有一种在一起的感觉,有一种被注视的感觉。中国的市民社会貌似不是从中产阶级开始的,是从更渴望社交的年轻人开始。中国线下的市民空间正在繁荣,在过去几年,年轻人线下的市民空间已经爆炸式地增长。

     他们需要陪伴,他们生活中要求极多的陪伴。现在宠物文化非常昌盛,宠物不会提建议,还随叫随到;还有他们的闺蜜基友,因为彼此知道性格习惯,不会评判,而会容纳你,相互依偎,相互温暖;还有父母。现在年轻人的社交圈,是亲密关系的重建,是围绕6到8个人重建。在这个圈之外的,基本上都属于可以理性交往的。但这6到8个人对今天的个体非常关键,是他社交关系个体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们在维护这6到8个人关系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80后不知道怎样表达和维护亲密关系,现在的小孩非常擅长表达,他们知道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父母重要,因为给钱、给感情,他们对孩子也没要求,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太苦了,知道孩子不容易。所以,家庭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避风港。从全球的角度来说,丧失了根基的个体,重新建立个体性的时候,家庭重新回到了这个纬度上来。

     对今天的很多个体和机构来说,如何成为这代人新的、认同的港湾是很重要的。我最近在看美国社会学家桑内特2006年写的《新资本主义文化》,写的是崩溃的底层让这些个体无根可依的状态。硅谷的英雄们从70年代开始反抗大官僚制度,解放个体。现在这个时代到来了,可是他们慌了,因为至少大官僚机构给了很多人一个归属的港湾。但今天所有的中层都在焦虑,因为整个社会认同的是创新性人才,忘掉过去,聚焦对当下的可能性,要快速学习。

     从消费文化、年轻人文化来说,今天如何去重建分享?这就是为什么Airbnb里面,人们会非常感动,因为这种分享带来的是个体的重新连接和认知。并不是因为你家成为酒店,而是你打开房门让人家进到你们家里来,让人感受到温暖,通过这种温暖,可以成为他的朋友。所以,现在小组可能成为每个周末个体最重要的去处,这是线下的归属感,在更小的场合就可以一起交流。

     很多人试图获取真正有存在感的场合,今天年轻人大量购买外置的大耳机,戴上耳机,代表我在我自己的社会里,这是一个最好地捍卫自己独处权利的工具。

    

     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他们将政治和社会与个人的感知、体验结合,90后所期待的社会的改变,是从自身开始的。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很少关注传统的社会议题,他们关心他们身边的社会议题,关心他们个人所能感知的东西,他们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公益”和“社会议题”。他们期待在生活里面有正能量,能够善良而美好。他们向往明辨是非,社会理性而专业。所以,90后参与社会的事情,都是不污染环境等,他们表现有序,表现出极高理性,与政府谈判。

     这代人对社会的改变,不再是幻觉式的一些对抗,他们想办法跟这个社会谈一谈。他们不仅有消费主义,他们有改变世界的想法,一定来自于对自身的感知体验出发。他们现在的焦虑是:缺乏信任,害怕自己的善良本性丢失。大而微行或者善良微光,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改变从当下我能够做的事情开始,包括帮助和关心朋友、理性的思考、不转乱七八糟的帖子,想一想再做,所以他们说要“走心”。

    

     今天的年轻人想用商业的机制结合职业的方法论,包括理性思维、商业模式,使世界创新。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参加传统工业,是因为觉得这无法保障个人的成长,也不能保障这个东西能长期地持续下去。很多年轻人想改变世界,想要从商业开始。

     今天很多的年轻创业者,他们的创业一开始就带有一些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非常简单的“我不要做一个欺骗消费者的产品”,起点非常小。新一代的年轻企业家,虽然最近有很多争议,但很多80后的创业者,确实是相对比较善良的,在开启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一个社会的愿望。所以,无论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想看到的是,与其关注弱势群体,不如解决自己身边的事情。

     他期待所在的组织,不要去做违背商业道德伦理的事情,这是这代人的商业价值观,宁可少生意,不做灰色交易。新的商业伦理在建设,起点很小,但很有希望。从改造社会到改造自己,作一个基本的符合良性判断的企业,这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做的事情。

    

     年轻人想要活在当下,不惧未来。因为科技、金融、经济的冲击,整个社会已经变得非常当下,80后曾经把一只脚迈向未来,现在拼命往回迈,想把另一只脚迈回当下。90后一只脚迈在当下,拼命地想把一只脚迈向未来。所以两代人在某个意义上是重合的。现在很多80后30岁的人重回当下,发展个人兴趣,换工作、离婚、跑步,在三十多岁的形态与90后18岁的形态接近。因为你们都在面对同一个问题,如何活在当下,不惧未来?哪怕财富再多,仍然在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的未来是:中国社会无可避免地进入一个个体化进程,未来所面对的,全都是越来越个体化的消费者。最近零点出了一个00后的调查,其实很简单,就是今天听到东西的一个更年轻的版本。00后极强的个体性,从小学就开始了。所以总的来说,如果家长和企业的角色只是旁观、鼓动、加油,没有用。如何感同身受、陪同、陪伴、接纳,是我们真正要学会的问题。

     “你可以指点,但不要指指点点。”这才是真正的同理心。Empathy(移情)就是:“不管年龄差距,但我尝试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正在经历什么,尝试站在你的角度去看这个社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消费是什么,去理解何为孤独的痛苦。”

     我们该如何看待90后?

    

     Fath

     在中国激烈变化的社会文化里,我们对个体所推崇的未来还是要抱有信心。要相信这些年轻人在不同的尝试和折腾,相信自己在个体在社会进程中不停地锤炼,相信中国未来的社会一定是由一些更扎实的个体组成,也一定能寻找到在第二波的全球个体化进程里,我们成为个体的方法。

     Hope

     要观望,要尝试,而不只是Thank。

     Love

     真正意义上去接纳和包容这些成长的个体,接纳包容自己。有些人说这不是基督教的吗?这无关乎宗教,它关乎在一个个体化社会里,个体自我救赎的途径。

     声明:若不注明笔记来源、演讲来源、演讲者,将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保障规则举报抄袭。

     关注 @笔记侠 回复以下大咖的姓名查看更多笔记干货

     互联网笔记专栏:KK丨克莱·舍基丨周鸿祎|李善友丨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阎焱丨俞敏洪丨盛希泰丨王小川|刘德|宗毅丨季琦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唐彬丨吴伯凡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王信文|伊光旭丨赫畅|凯兹|张天一|尹桑|马佳佳|齐俊元|张浩|陈远河|王锐旭等

     心灵笔记专栏:泰勒·本-沙哈尔丨张怡筠丨行动派琦琦丨陈愉丨苏芩丨曹启泰丨吴秋坪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