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勇气变得幸福吗?
2020/4/13 22:44:00 笔记侠

    

    

     内容来源:本文为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做你喜欢的自己》读书笔记,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作者简介:岸见一郎,日本哲学家,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译著有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被讨厌的勇气》等多部作品。

     责任编辑 | 马畅

     第4743篇深度好文:4761 字 | 12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本文优质度:★★★★★ 口感:寿喜锅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获得幸福?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人际关系?

     你可能很熟悉弗洛伊德,很熟悉荣格,而我们今天要说的阿德勒,跟前两位大师活跃在同一个时代,且与他们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他是一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全名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正是创立了“个体心理学”的鼻祖。

     阿德勒的思想如今遍布全世界,早已成为一种常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如雷贯耳的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别为小事抓狂》等,里面都能找到和阿德勒相近的观点。

     阿德勒心理学就像一座金山,所有现代心理学研究和自我启发的著作,都会从中挖几勺营养。

     《做你喜欢的自己》的作者岸见一郎,也是专门从事阿德勒研究的日本心理咨询师。

     为了向大众科普阿德勒的思想,岸见一郎还写过一本超级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不仅连续300天占据日本亚马逊销售榜首,成为2014年的图书销售冠军,还被改编成了日剧。

     接下来,我将分3个部分,来为大家详细讲讲《做你喜欢的自己》这本书的重点内容。

     一、阿德勒心理学对我们

     有什么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己定义的世界里,但同时也处在众多的关系中,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烦恼,几乎都和人际关系有关,因此要把一个人的行为放到关系里面去理解和应对。

     你可能会质疑了,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和别人息息相关,这两点难道不矛盾吗?

     不矛盾。前者是指:每个人的经历、经验各不相同,大家都是跟随自己关心的事物来认知世界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百分百绝对客观的世界。

     而后者的意思是说: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谁也没办法脱离和他人的关系而独自存活。

     我们的言行举止,不可能在没有他人的真空环境里进行,一定会有“对方”的存在,而这个“对方”,也一定会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回应。

     用阿德勒本人的话来说:

     个人只有在社会,也就是人际关系中,才能被称为个人。

     所以,当你想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必须看看他对周围人的态度怎样。

    

     ——除此之外,阿德勒心理学的另一个颠覆性认知,那就是放弃“原因论”,选择了“目的论”。

     具体讲就是:在阿德勒的理论诞生前,心理学研究大多都是追问“为什么”的原因论,也就是说考察一种“从哪来”的行为,却很少关注它想达到什么目的,即“往哪去”。

     举个儿童教育的例子来谈就更好懂了。

     假如,有个小孩不听学校老师的话,故意跟老师作对而不写作业,该如何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呢?

     从原因入手的心理咨询师,总爱去分析这孩子是不是在家里得不到爱的温暖,是不是妹妹的出生让他精神上有不安全感等等。

     但是阿德勒认为这样恐怕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人不是被原因推着而生活的,而是向着目标而前进生活的。

     况且还应该考虑孩子的行为对象是谁,要从他与老师的交流模式入手分析,捣蛋的孩子也不是对谁都捣蛋。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把关系弄通顺。

     后来,阿德勒通过询问才了解到:每当这个孩子不写作业,这位老师就会大发雷霆,还把孩子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示警告。

     这样一来,在这个孩子眼中,跟别的同学相比,不光是自己在黑板上名字最多,而且老师在自己身上投入的关注也最多。于是他隐隐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存在感,把自己当成了挑战权威的英雄。

     老师的解释是孩子懒惰、品德差,但事实并非如此。

     老师忽略了什么呢?他把犯错的孩子当成了“抓典型”的对象,放到一个众人瞩目的显眼位置,突出孩子的特殊性。这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和强化孩子的挑战心态和行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对于孩子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行为,你如果真的给予了特别的重视,那么孩子不仅不会停止这个行为,反而会变本加厉。

     二、最理想的人际关系

     是什么样子的?

     究竟,我们要建立怎样的人际关系,才是最积极、理想和适当的,才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呢?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成两种:一种是对等的横向关系,一种是等级分明的纵向关系。

    

     1.横向的人际关系

     横向关系里的各方是平等互助的,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只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向着目标前行,不存在谁优谁劣,只有先出发和后出发的区别。

     既没有压迫和控制,也没有你高我低、你输我赢,大家都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以整体的进步为目标,共同合作着。

     换句话说:所有人共同前进,这才叫“进化”。

     以进化为目标的人,是向“前”走,而不是向“上”走。所有人都行走在宽广的道路上,所以谁走得靠前点,谁走得靠后点,都无所谓。

     2.纵向的人际关系

     再来看纵向关系。纵向关系认为人和人之间必然要竞争,必须以爬到顶层为目标。

     因为向上的阶梯非常狭窄,以至于一个台阶没法同时站两个人,如果自己想要往上走,就必须压着后面的人。

     这种情况下,就一定会有胜者和败者;从利益角度来说,有人加有人减,所以整体的和就成了零。

     阿德勒劝导人们建立横向关系,他认为这个原则适用于一切人际交往,就连小孩子之间也不例外。

     再拿刚才的儿童教育问题举个例子,我们该怎么对待有不当行为的孩子呢?

     家长、老师往往把自己视为权威,高高在上,对孩子惩罚或训斥,然而效果如何呢?阿德勒告诉你:万万不可用惩罚作为教育的手段。

     在他看来,伤害孩子自尊心、让孩子丢脸的做法,是绝不会对改善孩子行为起到任何好作用的。

     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感觉学校或家里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而且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于是,他就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和敌人对抗。

     更可怕的是,当你用发脾气、暴力,来主动挑起一场大人和孩子之间谁对谁错的“竞争”甚至是“斗争”时,如果大人赢了,那孩子就算不在表面上反抗,也会用走向歧途的方式,来向大人宣战。

     这时候,他们不只是想让大人生气,甚至还想让大人讨厌自己。他们会越发表现出自己无可救药的一面,让大人一想到他们就绝望。认真想一想,通常孩子对父母最大的报复是什么?就是干脆毁掉自己的人生。因为这样就可以让父母陷入彻底的失败。

     更何况,惩罚就算有效,那也只是暂时的。如果惩罚的人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肯定会故态复萌。

     听到这儿,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哪敢批评孩子啊,从来都是赞美表扬为主。

     但阿德勒同样会纠正你:说教和训斥固然行不通,一味表扬也同样不可靠。为什么呢?

     表扬本质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因为表扬就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从高处俯视而做出的评价行为,被俯视的一方当然不会有多高兴。

    

     被表扬的一刻,孩子也许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伙伴,但他真的会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从而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吗?不会。

     一旦遇到失败,或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孩子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和孤立感,觉得自己没能力克服障碍。

     好,那你也许会问: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到底怎么做才能给孩子增添勇气?别急,阿德勒会这样回答你:

     有鼓励才有勇气,有价值就有信心。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适当行为上,并在孩子做出好行为的时候说出一句“谢谢”,来肯定他行为的价值。

     甚至,父母还要表示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不要总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待,一旦孩子无法达标就开始失望焦虑。

     你要让孩子知道,他健康积极地活着,就是成功,就有意义,父母就为他感到欣喜。

     这样做后,孩子的内心才会涌起真正的安全感,也会拥有高情商,懂得跟别人建立平等协作的双赢关系。

     三、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什么条件?

     好,了解完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对等的横向关系后,接下来,我来继续讲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幸福是什么样的,该怎么样去实现幸福?

     很多人对幸福的定义,就是把社会看成一座金字塔,自己必须登上塔尖,成为财富、名望、权力的大赢家。

     但是阿德勒可不这么看,他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平衡和安宁。

    

     获得幸福的条件是:接受自己、信赖他人,并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自我接受的意思是:认识到自己有瑕疵,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努力改变能够改变的,放下不能改变的,活出自己的特色。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就算拿到的是一手烂牌,也必须接受不能换牌的事实,想办法打好它。

     接受自己,用阿德勒的观点来说,就是八个字——敢于普通,甘于平凡——而不是一味追求和别人不一样。

     在阿德勒看来:一个精神上健康平衡的人,既不会有自卑感,也不会有优越感。

     那些自认必须比他人更优秀的人,都拥有“自己从根本上处于劣势”或“自己并不普通”的想法。

     他们努力行事的动机,既不是热爱所做的事本身,也不是本着对人生负责的态度,而是出于内心的自卑,因为害怕输给别人,才非得证明自己很厉害。

    

     阿德勒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卑情结只是一种用来逃避人生课题的借口。

     这份“劣等感”让我们相信:正是有了某个或者没有某个原因,才让我们没办法做成某些事情。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假如你有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勇气,和做个平凡人的耐心,你就会发现,那些你所认为的劣势根本不会左右你的人生。

     有人问阿德勒: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阿德勒回答说:人生的意义没有定义,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写出超级畅销书《与神对话》的心灵导师尼尔.唐纳.沃许,是阿德勒观点的拥护者,他也曾说过:人生本没有意义,你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就是:你人生的曾经和现在,都是由自己负责的。

     种种心灵创伤,实际上压根就不存在。因为,让你痛苦的不是你的经历,而是你对自己经历的解释。

     你的人生取决于每一个“当下”,搞砸你人生的是你自己,那么同样,搞好你的人生也必须靠自己。

     你可以寻求帮助,但是要自己做选择,并自己为选择承担后果,负起全责。全都是你自己。

     生命是连续的此时此刻,没有救世主会为你改变世界,只有你自己可以。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不会再去介意旁人的眼光,而是跟他人划清责任的边界:

     既不期待谁来拯救自己,也不去胡乱干涉他人的人生、掺乎人家的事务;甚至,你不会再玻璃心,坐等别人的照顾和体贴。

     因为,这是一种“无能者”心态,这种心态忽略了自己内在的力量,提不起勇气管理自己人生。

     在这里,可不要把“为他人做贡献”与“为他人做牺牲”搞混。做贡献不等于无限度地取悦他人,不等于为了回应他人的要求,就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原则、践踏自己的感受,也不等于越权代办他人的事情。

     做贡献,是要理解到:人是必须互相协助、共同生存的,要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尾声

     好,以上就是今天为你分享的全部内容,下面做一个小结:

     首先,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定义的世界里,同时又和他人息息相关。而且,人不是被原因推着生活,而是向着目标前进的。

     想要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必须关注它想达成什么目的,并放在关系中去理解。

     其次,要和他人建立彼此尊重的横向关系,放下得失输赢之心,以“进化”为目标,平等互助地共同向前走。

     最后,你人生的曾经、现在和未来,都由自己负责。

     放下对他人目光的担心,勇于普通、甘于平凡,承担起人生课题,做一个精神健康平衡的人。

     一旦梳理好这些逻辑,有了正确的立足点之后,生活就会像“解连环锁”一样,许多人生问题都会随之迎刃而解。

    

     想拥有美好人生,必须活在当下。阿德勒建议我们:

     要从能做的事情开始,不要好高骛远,总想一下子搞个大新闻,先从手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一件件踏踏实实地做漂亮了。

     这些小事,有可能是每天不刷手机、早睡早起或是背200个托福单词;也可能是去健身房跑半小时;还可能是别再拖延,把今天要提交的PPT做完。

     幸福不会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去获取。记住这三点总结,没事多在心里提醒自己,相信你会收获更多面对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笔记侠好文推荐:

     何帆: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么管?

     美团十岁,面临大考越高效的人,越懂得如何沟通

    

    

     嘿,你在看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