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镇女青年到传记女作家,我的6次突围
2020/10/24 22:00:00 笔记侠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2020年10月11日,中信出版社在北京SKP举办的公开演讲。

     分享嘉宾:范海涛,《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一往无前》的作者,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创始人。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讲者和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高级笔记达人 | 了了

     责任编辑 | 智勇审校 | 胡旸 值班编辑 | 索菲亚第5216篇深度好文:6760字 | 13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晚上好呀,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小镇女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最终成为传记作者的成长故事。

     以下,enjoy~

     一、十年,四部作品和六次突围

     1.节点与复盘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值得尊重的历史”,与我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那本书息息相关。

     2020年,全球在遭受新冠疫情无情的肆虐,人们无奈地被笼罩在灾难的阴影里,平常的见面与聚会变得相当困难。在这样的节点上,就容易引发人们对生活的重新思考及自我复盘。

     也许一个人的墓志铭,一句话就能结束,一个人的十年,一张图片也可总结。

     2.我的十年

     “从我的四部作品到我的六次突围”就是我的十年。《世界因你不同》出版于09年9月,是李开复博士的传记。

     相隔七年后,我写了一本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主要写我在美国口述历史,以及非虚构写作的经历。

     周鸿祎的自传《颠覆者》,在2017年发表。

     《一往无前》是小米官方授权传记,刚刚发表了三个月,这一张图就代表了我的十年。

    

     很多人在微博上看到我的经历,都会觉得说,“海涛,我觉得你很棒!”,“你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者是“你有什么特别的背景,得到现在的这十年的?”,实际上不是的。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并不是传记里面的特别内容,而是我怎么走过这十年,人生中的六次突围。

     二、第一次突围,当一名记者

     1.一个小镇女青年

     我是一个小镇女青年,出生在北京六环之外的小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小镇人口很少,从这样一个特别小的环境下长大,一直认为自己在18岁之前,认知存在着极大的偏差,认为可能世界就是这么大。

     这个小镇,小到什么程度呢?比方说,直到今天,我去首都机场坐飞机,会突然发现换登机牌的是我小学同学;我坐在飞机上,会遇到曾是幼儿园同学的空姐,曾经大家就是共同生活在这么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空间里面。

     现在回想起来,大约是在我16岁时,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突破这个小镇。

     童年时的一些封闭经历,会给你造成特别大的冲击让你改变。

     2.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

     大学毕业,我要做我理想中的工作,在《北京青年报》当一名记者。

    

     这个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报纸,在2002~2009年非常火爆,极具先锋性。

     当时,我爸爸、妈妈和姐姐在同一个单位,都是跟飞机有关的单位。没有任何一个关系或背景,能让我进入报社记者行业。

     记得当时争取这份工作的时候,是在北京不多见的付费电话亭,给北京青年报打的电话。

     我说:“我大学就读于新闻系,想做你们的记者。”

     人事部:“对不起,我们录取比例是1比700,而且刚刚举办过社会招聘,你不可能有机会的。”

     我说:“我是北京市中国通讯社记者,曾在那呆过几年。”

     对方听到后,迟疑了一会,说:”那你来吧。”

     就是这样的努力和坚持,后来一直贯穿在我的性格当中。

     23岁时,能到这样的机构里面工作,如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张照片里的外籍女士,是惠普的女总裁卡莉·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在2008年的选举中,被认为是女副总统候选人之一,她3次入选《财富》杂志评选的50位女强人之列。

    

     这张照片是在APEC会议中,采访国务委员唐家璇,我当时还是个22岁女生。

     在此工作期间,特别有趣的一次经历,是在飞机上受到炸弹袭击的威胁。那是一趟从北京飞往巴黎的航班,我在巴黎的机场长椅上整整躺了一个晚上,再从巴黎飞往墨西哥城。

     那次感觉飞机特别奇怪,中途又往回飞,迫降到加拿大。后来我才知道,因有人打电话说飞机上可能有炸弹,所以每个人都要重新被安检,重新安置行李。

    

     要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起点是什么,重要的是你要百分之百的投入。我的第一份工作,我百分之百投入了。这份工作机会,带领我走到今天,一个非虚构写作者,新征程的起点。

     三、第二次突围,转型成为传记作家

     1.遭遇工作瓶颈期

     每份工作都会遇到瓶颈,很快,我也到了瓶颈期。当我25岁、26岁的时候,逐步陷入迷茫。面对将要来临的三十而立这面大旗,不由得时时对自己发起拷问,如同患上了30岁焦虑综合症。

     互联网的崛起,迫使纸媒迅速衰落。从25岁到30岁,足足有五年的时间,我一直煎熬在危机的压力和迷茫的痛苦里,没有一天不在思考,应该怎么样转型,找到合适自己的真正出路。

     当时我在纸上列出,一个做非虚构的新闻记者,有可能转型的方向是:

     转型到PR公司?创业?还是传记作家?选项三是我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因为我认为自己对文字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加之天生热爱。

     我事后对跨越职业瓶颈期做了一个小结:

     做好现在的工作;

     尽力找自己的特长;

     拓展社交面;

     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挖掘热爱的事业;

     善用人脉。

     2.主动把握机会

     给李开复博士写《世界因你不同》自传后,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是我?

     当时的我,不到30岁,没有任何名气,李开复为什么会选择我?

     原因很简单,是我主动的。

     从2005年开始,我经常涉足互联网方面的报道,会参加Google、金山等一系列互联网的新闻发布会。当有做传记作家想法的时候,自然在观察考虑谁的故事比较值得写。

     2005年,Google中国总部落户于北京,李开复博士每次开发布会的时候,袋子都做得非常精美,他的简历写在袋子上,苹果和微软的名字也触目可见。我心想,他身为华人,拥有着金光闪闪的履历,还处在西方社会的上层,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

     有一次Google开新闻发布会,我走近李开复博士,主动说想与他一起完成非虚构传记。当时,李开复博士仅给了我一张名片并未置可否。后来,通过名片上的E-mail地址,我给他发了很多文章,以及自己最终的想法。

     大约一个月之后,他给我回封邮件,说OK,我们可以开始了。这个过程特别像我在争取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站在电话亭里的那个瞬间,就是觉得我不能放弃,虽然并不知道我的能力OK不OK。但我不会去想那么多,先占住赛道,把握住机会,做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

     在做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非常打脸又尴尬无比的事。李开复博士在美国长大,习惯用英文发邮件。我平时用英文机会较少,记得第一次给李开复博士发英文邮件,再收到回信时,真被惊到了。

     他说,“海涛,我想告诉你,你的邮件里有十个语法错误,诸如首字母要大写,一句话结束一定要句号不要用逗号等等”。当被一个世界500强的精英,指出英文语法错误的那一刻,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整个交往过程,我的人生发生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型,摸索着如何探索这个故事,怎么能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生。

     当时出于本能,我用了一些天然的方法,比如,他很多细节想不起来,我就建议用照片,一张一张来回忆他的人生发生了什么。他有一个大学同学,几乎有20多年没来往过,通过电子邮件沟通数次,又重启了联系。

     这次转型的成果还不错,有一些基本技能的提升,各种不知不觉的进阶,还有第一个月就卖到25万册的效果。直到今天,《世界因你不同》的销售量已经超过100万册。

     四、第三次突围,创业还是留学

     1.艰难的选择

     有时,巅峰会成为一个人的瓶颈。我成功转型成为传记作家,建立了传记领域的写作知名度,也获得了蓝狮子最佳本土作者奖。

     下一步怎么办,继续在传记写作的领域走下去,趁热打铁占领商业传记写作的制高点?还是完成年少时的梦想,抓住最后的时机出国留学,建立全球价值观,拥有国际视野?

     2010年,我开始准备GRE和托福的考试。

     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老师,把我请到他们家,望着银泰的灯火。他说:“海涛,请你也为我写一本传记,像《世界因你不同》那样的。”

     我说:“徐老师,我已经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你说怎么办?”

     徐老师经常鼓励青年创业,他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开始,我不应该错过这个大潮,因为时间是有成本的。

     其实,在这两个选择中,我有过痛苦的挣扎与徘徊。当然机会成本巨大,但人一生的梦想只有一次,不去抓住,就会留下永远的遗憾。

     2.变化的挑战

     30岁留学,要选择一个大城市,一个能够拥抱自己的大城市。到纽约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扑面而来的文化冲突,一个30岁去留学的人,依然会面临22岁留学面临的所有问题。

     例如,租房的问题(给房东打电话租房子,对方是意大利人,说一口非正常的英文);

     语言的问题(从点一杯咖啡开始,咖啡都有自己的规则,得有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

     邮件的文化(在北京青年报是大单位,有人事部安排帮你发邮件,你follow就可以了。在美国,忘了交学费,第二天凌晨零点零零分,就会收到新邮件,通知你已晚交学费,滞纳金得一起交)。

     面对这些问题,一个30岁的人要重新学会管理自己。

     五、第四次突围,适应美国

     1.迎接并拥抱挑战

     在美国特别艰难,是人生从零开始的一种感觉。

     我做过记者,也经历过职场,但内心还是有些不服气。于是,凭借工作经验,我当时发挥了记者的专长,拿iPhone拍了很多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的事情。

    

     这张海报是邀请你进行尼古丁实验,每小时15美元的报酬。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大楼

     这里每天海报都是满墙,这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的海报,那张可能是俄罗斯的某个官员的海报,你会发现全世界的宝藏都可能聚集在这里。如果是无心之人,可就错过了一个个宝藏,但我是充满好奇的人,每周都会强制自己参加两到三次这样宝藏级的活动。

    

     校园捐卵广告

     后来发现,美国可以在学校里召集学生做这些事情,只要是捐卵者,就可以获得8000美元。

    

     除了这些,还有文化冲突。在等公共汽车时,当有一个残疾人出现,所有人都不会上车。这时,会有一个伸缩梯下来,把轮椅四个角都锁好,完全协助残疾人士安全上下车。那时,你会感受到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还有一个拥抱文化的方式,就是和当地人尽情地交流。美国很多路边有人举着牌子,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诉求和理解。

    

     2.走进真实的美国教育

     那时接受的美国教育和今天做的职业依然息息相关,我的专业是口述历史,是在此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学过的专业。

     下面将通过例子告诉大家,什么是口述历史。

    

     因为在哥伦比亚大学有口述历史中心,在911发生之后,就做了口述历史的项目。我进学校第一个月,全部都是在看911口述历史。我的教授,示范了口述历史怎么做。

     首先是收集样本,就是收集人类大背景下的个体记忆。样本要求非常丰富,不能只记录一两个人,样本要包括工作人员、当时的幸存者、附近居民、街头平民、医疗救护人员还有心理治疗师等。

     我通过这个项目才了解到,美国怎样救灾、救灾的体系、当遭遇重创之后的应激反应、以及今后怎样改善,将来如何为社会学铺垫基础等等内容。

    

     这个是当时课堂上,一位参与911废墟搜救者的人。我2011年上学的时候正好是十周年,十周年之后他再度来到我们课堂上,讲述当时在废墟上怎么搜救。

     他讲的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当时他在废墟上,看到一只手。是一个女性特别纤细的手,而且还戴着漂亮的订婚戒指,但就只有这么一个肢体。在那种情况下,会有一个专门的验尸员,把这只手装在袋子里封起来,交给基因检测部门。

     说这个故事时,他真的是眼含热泪。虽然事情过去了十年,但对亲历者永远是创伤。

     专业口述历史具有纠偏的功能,相比较主流历史,会发现民众的声音和官方不一样,它起到补充和纠偏。我的导师,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的教授,他写过一段话:

    

     真正民众怎么想的,确实需要口述历史来收集。

    

     我投入911的项目有一两年的时间,期间,我收集了一些弱势群体或很难发声的声音,比如说财富协会。实际上,财富协会是帮助美国的犯人重返社会的非营利性组织。

     例如,很多美国的社会问题中,犯人犯罪之后,再重返社会,如果没有工作和任何技能,会再继续犯罪。这个民间组织就是帮助犯人获得技能,远离犯罪。

    

     这个是我曾采访过的一个毒贩。他是一个57岁的犯人,陆续贩毒有二三十年。在一个纽约市长上台之后,把社会法制提升到新高度,这些人才会被抓进监狱。

     虽然我是外国人,但从他的采访当中,了解到了美国60年代的样子,以及为什么新市长任职会提升治安。他的口述是任何教科书上都看不到的,所以今天演讲的标题,定为所有的故事都是被尊敬的历史。

    

     这个是占领华尔街采访。实际上,当时美国整个中产阶级极度的绝望,社会反抗运动和社会示威运动轰轰烈烈发生着。我在那个时间段,亲历了那个过程。

    

     这张是与团队合作。美国教学跟中国教学完全不一样,是实践教学,有什么社会事件发生,就做这个项目,直到把它做成成品。当时接触视频和音频的采访,虽然不容易,但可以与美国团队的伙伴一起头脑风暴磨合完成。

    

     这张是老师教我们进行同伴采访。美国课堂上的一些练习很有意思,演示指导我们要进行采访的联系、挖掘人的记忆再进行非虚构写作,就是你得懂得怎么和别人聊天。从身边的同伴开始,老师拿出一个帽子,把所有人名字写进去,今天抽签抽到谁就采访谁,课后要把采访做成一个音频。

    

     这是我的采访对象。她是一个在平民区长大的黑人姑娘,后来考上了哈佛大学的社会学系,又考上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专业。

     从她的采访中了解到,平民区里走出来的一个学生,对哈佛的感受,以及她拥有两个学位之后,依然有迷茫和困惑。会从她整个故事当中,窥见到了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和思想。

     那个时候确实从零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小白,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所有我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因为口述历史是用嘴讲出来的历史,会有非常主观的一面。每个人讲自己故事的时候,可能都会夸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是对别人有一些偏见。

    

     这张是老师在给我们做主观性的练习。老师在扮演灰姑娘,对灰姑娘进行采访,这不是特别简单的访谈。

     其他人也要扮演,一个人扮演她的继父,一个人扮演她的二姐。在我们采访的时候,这些人不断地提问来挑衅这个问题,是不是正确的。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练习,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事情,要学会怎么甄别事实。

     口述历史的全面操作:

     资料保存;

     在开始时就思考保存问题;

     专业性的保存;

     考虑过时性的问题;

     在不同的物理空间做备份;

     对相关材料的保存。

     在学习的两年里,我基本上就浸润在其中。

     基本的技术问题是要在开始的时候,想好你的成品是什么,是一个纪录片,还是纯保存资料,很多问题要一开始就设计好。

     专业性的保存过时怎么办,最好在不同的物理空间多做备份。因为这些所谓的资料和故事很容易丢失,要多做备份。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忽然就理解了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口述历史是一种意识唤醒的工具”,当时真的很震撼!

     这个是让我震撼的一句评价,不仅仅把历史记录下来,而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历史,唤起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以及产生改变的想法。

    

     因为很多美国的口述历史,采访的是底层人群和弱势群体,会听到来自他们的声音。例如,在911事件当中,从这些人绝望声中了解到,救灾有不及时的,还有对搜救者的健康保护不力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声音。据此,社会体系应该进行改变。

     六、第五次突围,回国继续写作

     第五次突围跟我之前的突围一脉相承,还是回国,继续做我的传记作家。特别值得欣慰的是,回国前给李开复老师写邮件,告诉他我回国的安排和这些年的收获。他给我回了一句话,说“我觉得你的英文像美国人一样好了”。

     回国后,我把在美国所有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成立了写作工作室,并写出了《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七、第六次突围,创作小米传记

     1.“这是善良人改变世界的故事”

     小米传记是与《颠覆者》、《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不一样的突围。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写一家公司的传记,是真正实现一个群像的采访。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采访了100多人,包括采访所有小米的创始人、100位高管、总经理和员工,以及投资过小米的人。

     小米是一家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另类的一个企业。大家知道的美团、滴滴都从软件切入的移动互联网,而小米是软件、硬件加互联网,它需要的资金体量非常大。

     小米就是在这样一个容错率非常低的商业模式中,创造出了优质多元的产品,让喜爱它的人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创作的过程中,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也收获颇多。很多人问我小米成功的本质是什么,我特别认同在豆瓣里的一个评论,“这是善良人改变世界的故事”。

     2.不俗的成绩赋予了我能量

     把一家年销售额两千亿公司的世界500强,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写成书。到今天为止,《一往无前》的销售超过30万册,预估到今年年底会超过40万册。因此,我的内心也变得自信又无比强大。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企业咨询 | 企业内训 | 线上、线下企业大学课程团购 | 定制化培训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企业深度学习

     管理者必备的3个能力

     三板斧是马云培养一把手的方法论

     即:定战略、造土壤、断事用人

     用于培养高层定方向和做决断能力

     搞好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

     扫码立即学习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