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分布式商业,究竟是个啥?
2021/1/9 21:59:00 笔记侠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本文为中信出版集团出品书籍《分布式商业》书摘,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中信出版集团审核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 | 智勇 审校 | 金木研 值班编辑 | 索菲亚第 5413篇深度好文:5145 字 | 10 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如何正确理解分布式商业?

     它与传统商业模式和共享商业模式有何区别?

     一、分布式商业的起源

     1.规模经济的优势

     4500年前,最早的商人在部落间以物易物,开创商业,历经14代人的财富积累,建立起了商朝。自此,与物品交换有关的人、事、物皆称为“商”。

     千百年来,商业主体很容易走向优胜劣汰和规模化集中发展,因为其可以在实现规模化扩张之后,通过控制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高到平均价格之上,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不可否认,这种集中与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先进性和适应性,也是过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形成的一个必然结果。

     一方面,过去的市场份额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无限性。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发展历史看,由于人口红利,互联网用户群体也从无到有地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由于市场不断扩大或存在扩大的空间,而固定的生产成本可以被认为变化不大,那么只需要通过集中或垄断式发展扩大规模,占据更大的市场、提高产量,平均成本就可以不断降低,还能获得更大的上下游谈判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也是规模经济背后的原理。

     另一方面,过去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除了资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的集中,更重要的是先进生产知识的集中。因此,集中式发展可以汇聚人才和研发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2.规模经济的瓶颈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过去的规模经济发展优势开始遭遇瓶颈。

     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用户数趋于饱和,过去的增量市场竞争转变为存量市场博弈的格局。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要素,即知识和数据要素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生产要素。

     因此,集中式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土壤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让我们看到其发展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弊病与不足。

     首先,集中式模式容易导致信息与决策机制的传导效果下降,影响管理与执行效率,陷入“中等规模陷阱”。

     这个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集中式模式往往选择的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管理架构,随着中小企业的人员增长和经营范围、生态规模的扩大,管理也将变得越来越难,这种组织结构容易呈现出以下问题:

     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管理人员的管理半径过大,容易导致管理精力和能力不足;

     第二,因管理层级较多,信息在自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受到层层过滤后,其真实性及效率或将大打折扣,容易出现管理人员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官僚主义、决策失误、铺张浪费、对竞争对手和市场反应迟钝、错失发展机会或延缓业务进展等问题;

     第三,集中式模式下的规模扩张,更多是来自对原有业务或市场的复制,而非来自创新驱动的增量市场,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就容易产生同质化的竞争,很可能为了争夺市场存量业务而导致资源内耗严重。

     其次,资源的过度集中对个体或许是最优策略,但对经济体全局可能带来最差的结果;尽管各国都有《反垄断法》等限制垄断行为的法律法规,但集中式模式依然容易导致资源向大型企业集聚,从而可能形成隐性垄断,并埋下“大而不能倒”的隐患。

     例如,在2020年,当公众对经济的担忧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抛售潮时,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连续通过降息、量化宽松、财政刺激计划等形式释放大量资金救市,而这些资金或将定向用于拯救类似波音公司这样的大企业。

     这样的情景已非首次,早在2008年,AIG、高盛等金融机构的投行经理们,为了短期利润无所不用其极,导致发生次贷危机。

     而当金字塔倒塌、泡沫破裂、大投行们面临破产风险时,又由于牵涉公众规模过大和对经济影响太深,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最终不得不出手相救。

    

     “大而不能倒”的弊病让垄断了资源的大企业绑架了全民利益,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毕竟,从就业结构看,中小微企业雇用了全球70%的人口,它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拉动社会就业、提升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力的主要驱动力。

     除此之外,集中式模式和垄断造成的结果是一个行业中只有少数企业在经营,价格由寡头而非由市场决定,以致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去了定价权和价格调节作用,更容易导致贫富分化、阶层矛盾扩大等社会问题,甚至诱发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等思想的萌生。

     最后,在集中式模式下,生产要素容易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不利情况,不利于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在技术水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前提下,如果某种生产要素难以提升和增长,其他要素也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

     总而言之,集中式模式与规模经济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先进性,但受制于管理效率和能力下降、寡头垄断引发社会问题、要素投入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等三大弊病,现已形同强弩之末,其未来之路已渐行渐窄,转型刻不容缓。

     二、分布式商业模式的八大典型特征

     面对集中式商业发展模式的天然弊端,分布式商业也许将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分布式商业具有的一些特征使得新的商业模式具备了与过往商业模式不同的能力边界。

     1.多方参与

     这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数据资源分散化、产业跨界融合等因素推动的结果。

     首先,数字时代的个人需求趋于多样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复杂,而每家公司、每个劳动者的知识领域和能力边界都不同,因此在产业链和生态中将诞生更多的参与者角色,角色之间也须开展更广泛的分工合作,从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贡献价值。

     其次,数据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资料,而数据的来源往往是分散的,一个企业所用到的数据往往不只是自身的数据,而是通过多个渠道交换、整合或购买来的数据,这就决定了多个数据相关方之间需要开展更密切频繁的合作。

     最后,各类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过去按行业划分的产业聚集模式逐渐被跨领域融合模式所取代,传统的行业界限被打破,不同行业的企业走到一起寻求合作,以增加各自的市场机会,这也促进了多方参与的场景增加。

     相比于过去的规模效应,分布式商业模式下的网络协同效应更能推动产业从封闭的供应链体系走向开放的社会化协同体系,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松散耦合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增加,以致过去组建联盟或合资企业的紧耦合形式已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变化。

     在这样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企业靠单打独斗很难独善其身。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松散耦合型的组织形式开展合作,提高自身的组织弹性和应对能力。

     在松散耦合型的组织形式中,任何一个参与方都是可替代的,并可通过预先的机制设计和技术手段,规避离开某一方则整个商业模式就无法运转的风险。

     由于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变幻莫测,合作关系可能时而建立,时而断绝,可能在某一市场是合作伙伴,在另一市场却成为竞争对手;同时,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如果捆绑得太紧,一旦某一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业务也会变得难以为继。

     因此,采用松散耦合型的组织架构构建分布式商业模式,既有利于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做出灵活反应,实现提升组织弹性和消解不确定性的目标,又有利于保障“业务连续性”不因少数合作伙伴出现问题而受影响。

     3.自下而上

    

     数字时代的变化加快,企业需要提高整体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来应对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模糊性。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是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两种思维方式。其中,自上而下是指大部分决策权掌握在组织的最高层部门,由他们负责配置资源,当部门之间发生矛盾时,主要是由他们进行协调;

     自下而上则恰好相反,组织中的大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中下层,最高层只负责组织的长远战略和与组织长远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当部门之间发生争执时,自行协调解决。

     从管理效果的角度看,自下而上的管理和治理机制有利于发挥每个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和自我发展,从而提高组织的韧性;

     从信息传导的角度看,当前是信息和知识爆炸时代,少数管理层或少数核心企业也难以掌握全部有效信息或知识,过去先将信息全部汇总再提交上层决策的方式也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因此,将决策权适当下放,打破层级架构,构建自下而上的网状组织和有效的协作机制,才有利于提升组织及商业主体的敏捷性,整合零散的知识或资源,聚沙成塔,赋予整个分布式商业模式源源不断的活力。

     4.共享资源

     这是资源和要素种类增加、供给局部过剩、移动终端普及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由于数字经济时代新增了知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且要素的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因此商业生态需要对技术、流量、数据、渠道、客户等领域的资源拥有者全面开放,打造成要素的集聚地,才能保障自身的商业竞争力。

     其二,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源利用效率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多数行业的产能和供给出现了局部过剩,大量的资源成为闲置资源,这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基础;且很多闲置资源的所有权可清晰界定,其使用权与所有权可有效分离,确保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其三,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可形成实时高效的匹配连接系统,并能形成对于供求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信用机制,又有助于资源的贡献者获得相应的收益。

     因此,积极共享资源的分布式商业模式,可以盘活资源存量、降低资源获取成本,从而形成商业可持续性,服务更广泛的长尾客群。

     5.智能协同

     这是参与者主体增加、商业复杂度提升、数据量高速增长环境下的要求。

    

     由于商业主体的参与者变得更多,商业逻辑及系统流程的复杂度相应提升,万物互联之下,资源、数据与信息进行交互的数量和频率也将大大增长,可能远远超过人工处理能力的范畴。

     而在分布式商业中,通过智能化工具实现协同合作与处理事务,不仅可以提升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成本和风险,还可以让事务的全过程可追溯,降低合作伙伴间的摩擦成本。

     6.激励相容

     经济主体都具有自利性,在多方参与的商业模式中,需要促进个体与集体利益的一致。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专家利奥尼德·赫维茨(LeonidHurwicz)提出了“激励相容”概念:

     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遵循自利行为原则;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在分布式商业模式中,通过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明确各方权责,有利于消除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天然冲突,实现使行为个体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终达到“商业可持续”的长远目标。

     7.模式透明

     这与精准监管趋势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提升、信任重要性提升等因素有关。

     一方面,监管机构更加关注商业规则合理性、算法公平性、模型透明度等问题,个人用户也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是否得到妥善保护,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企业获取和应用个人数据的行为越来越受到监管机构和普通公众的质疑,具体包括企业可以掌握的个人数据的类型和数量,以及企业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另一方面,在多个参与方需要共同主导具体商业应用的背景下,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决策的流程、达成共识的方式和方法等也要求透明可追溯,未来的市场也注定是透明开放和彼此成就的。

     因此,分布式商业模式中通过预设信任机制或共识机制、大范围采用开源技术等方式,可以实现信任的有效层层传递,以及增强合作者之间的信任,促进长期合作。

     8.跨越国界

     这与市场趋势、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等因素的变化有关。

     市场方面,尽管贸易摩擦、疫情突发等因素对跨境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各国在欧盟、东盟等框架之下,区域化和外延式发展的暗趋势仍将难以阻挡,这将推动企业未来持续开展国际合作。

     人才方面,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和人才分布的国际化特征要求企业寻求跨国界的发展模式。

     技术方面,目前各地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消费者和企业的金融服务体验存在较大差异,技术的跨国界输出将有利于熨平体验差异。

     因此,各企业跨国界地构建分布式商业模式,可以消弭政治体制、价值观、人文环境、法律、监管、税务、会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差异,进而通过更为密切的合作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利共赢,还有利于推动各国之间构建起新型的国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归根结底,基于诸多外部因素和内在需求的变化,与过去商业模式截然不同的八大特征开始显现,也带来了新的价值,而这些特征所勾勒的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分布式商业,也由此逐步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企业咨询 | 企业内训 | 线上、线下企业大学

     课程团购 | 定制化培训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企业深度学习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