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药方,打开你的心智带宽
2022/12/4 21:30:00 笔记侠

     本文摘编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书籍《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 著

    

     (本期音频由倒映有声AI主播播报)

     一、稀缺,降低了心智带宽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我们亲历着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信息便捷的时代。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的。

     尽管如此,我们潜意识中都会有稀缺心理的残留,这种心理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决策。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稀缺心理让自己养成了节俭的品格,所以没什么值得特别反思的。

     但你要是知道这种稀缺心理会使一个人变笨时,你是否会更新对它的认知呢?

     1.稀缺心态,让人变笨

     没有人希望自己变笨,但这事有时不可避免。

     《稀缺》一书的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对印度蔗农做过一次调查。

     调查发现,在收获季节前,也就是他们经济最拮据的时候,蔗农们被眼前最迫切的生计所牵动,终日心事重重。这种状态下,他们总是显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浅,无论行动力、自控力、反应速度,还是智商表现都比较差。

     而在收获季节之后,蔗农有了收入,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他们不仅情绪平和,也能规划长远目标并为之行动。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

     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每个人的头脑配置都差不多,但短缺压力会让人多一个后台运行的隐藏程序,虽看不见却消耗着大量的心智资源。

     所以,有人会将剩菜剩饭留到第二天继续吃,他们认为这样很节俭;有外债压力的人,更容易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对孩子发火;而终日忧心忡忡的人,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当事人心智带宽不足,自己无力考虑长远问题,难以保持耐心和专注,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自觉地偏向那个最安全、最能快速见效的选项。

     不难预见,这些短视行为带来的糟糕结果会加剧稀缺心态:吃剩饭吃坏肚子,在医院的花费会远远超过饭菜钱;对孩子发火会让自己压力更大;而在学习时不停地刷手机,自己会更加忧心忡忡。

     恶性循环会增强负面回路,让忧者更忧。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在商场听到“五折优惠最后一天,明天恢复原价999元”的推销宣传时,就很可能忍不住掏钱包,生怕错过这个优惠,而事后才反应过来,这东西并非刚性需求。

     我们也常戏称“恋爱中的男女智商为零”,因为热恋中的他们只能看到对方的优点而看不到对方的缺点,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他们的注意力被对方完全俘获,心智带宽被占用殆尽。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对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表述,但本质上就是稀缺心态导致判断力下降。

     2.急于求成,焦虑丛生

     现代社会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落在队伍后面,这不由得迫使每个人加快脚步,不自觉地想要更多优势。

     很多同学或职场人希望在假期或空闲时间提升自己,于是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留一丝余地,结果每次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仅实现不了目标,反而在娱乐中无法自拔。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纵观现代社会,焦虑程度最高的其实还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群体。

     这个年纪的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正好处在人生的三个关口:一是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关口出现;二是前浪未退,后浪追击,职业关口出现;三是左有钱右有势,比较关口出现。

     一些人浑浑噩噩地走到这个关口,突然发现家庭责任重大,职业生涯未卜,而自己昔日的同学、同事却已经一骑绝尘。

     他们猛然惊醒,各种焦虑汹涌而来,心里不断回旋着这样的悲鸣:“来不及了!一切都晚了!怎么也赶不上了!”

     即使下定决心奋起追赶,自己也很容易陷入盲目尝试、乱学一通、急于求成的陷阱,因此,他们在看不到效果的时候就会马上放弃,最终让自己更加焦虑。

     这种感觉很不好受,究其原因,就是自己陷入了成功稀缺状态,心智带宽急剧降低——既有人生未知的后台程序,又有各种急于实现的多线程任务。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是很难走出来的,因为已经没有资源来支撑他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了。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而那些有着大把时间和金钱的人士,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智带宽,也会让自己陷入无聊和空虚之中。

     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物质条件无法决定我们的命运,真正影响我们的是心智带宽是否富足。有了富足的心智带宽,我们就能在任何环境中拥有支撑自己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在变化的环境中解救自己。

    

     二、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那么如何才能获取心智带宽呢?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自我觉知了。

     对此,我给大家备上五帖觉知“良药”,请各位按需取用。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对于有些人来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格局和远见。

     为了在压力环境中尽可能保持较大的格局和远见,我们就需要运用高级元认知能力保持对环境的觉知,因为在无觉知状态下,心智带宽会受到挤压,但在主动觉知状态下,人们就可以承受压力,集中心力做出理性的决定。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我们如何使用自己的心智带宽。

     《见识》的作者吴军曾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的高手,问我如何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事实上,我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这正是“少即是多”的真正内涵。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脱,才有时间使用心智带宽审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当前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过多欲望对心智带宽的冲击。

     早上起床就拿手机体现的是对信息的欲望,囤积物品体现的是对物质的欲望,应酬太多体现的是对社交的欲望,吃得太多体现的是对美食的欲望……

     每一种欲望的萌发都有可能在心智带宽中添加一条运行程序。

     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是清理自己心智带宽的好办法。

    

     我脑袋里一团乱麻的时候,就会坐下来,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念头全部列出来。无论是后台隐藏的,还是前台运行的,只要把它们清晰地列出来并逐一审视,自己立马就会神清气爽,行动力十足。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

     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除了极端的情绪,我们也要及时关注平日里恐惧、担忧、紧张、害怕等各种小情绪,并及时将它们清理掉。一个心智带宽富足的人,也会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适当的闲余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意外的宝贵资源,但是过多的闲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有大量的金钱,就容易萌生无谓的欲望;有大量的时间,也容易陷入低效的状态。

     心智带宽虽足,但若不运行有效的人生程序,自然也是白费。

     三、幸福源自主动掌握

     现代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了。它指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理论一点都不复杂,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就可以理解。如果生活中大家都对你不错,你自己又有某方面独特的技能,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岂不快哉!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比如1500米跑步考核、堆积如山的作业、不得不洗的衣服、不得不见的人、不得不做的工作……

     面对这些事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沮丧、抗拒和排斥,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而是外界给的压力。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

    

     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占据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把这句话套用到其他场景中是这样的:

     ·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

     ·我并不是在写作业,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

     ·我并不是在洗衣服,我只是在活动自己的手脚;

     ·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

     ·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提升自己。

     这些理由听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但不要低估这种假设的力量,一旦你有了新的选择,就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缺乏觉知的人,其行事动机通常都由外部事物牵引,少有自主选择和掌控的余地,容易陷入“为做而做”的境地。

     但有觉知的人会适时觉察自己的行事动机是否停留在与目标任务无关的外部事物上,如果是,他们就主动想办法将其转移到内部,以拥有自主选择和掌控的能力,而这种掌控的窍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1.为自己做

     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

     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很多写作者都热衷于向热点平台投稿,因为一旦投稿成功,他们可以快速获得稿酬和流量曝光,但为了通过审核,他们在写作时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风格以迎合平台的口味,因而不得不陷入追热点新闻、立吸睛标题、写肤浅短文的状态。

     这种状态必然无法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和长远的积累,于是写作的乐趣就开始慢慢消失了。

     而真正希望通过写作建立影响力的人是不会完全被“稿酬”“流量”等外部动机束缚的,他们往往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写、为众人的需求而写、为长远的价值而写、为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写。

     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们也会坚持输出和成长,收获的反馈和奖励都只是意外和惊喜,不是必然和期待。这样的心态能让他们的笔尖持续释放力量,最终收获梦想,因为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这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企业发展也是如此。比如华为公司之所以坚持不上市,就是不希望企业的发展动机被外部力量控制。

     如果公司上市,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身价暴涨,但它将不可避免地把眼光放到下个季度的财报上。

     那些对内在动机更敏感和坚持的人,总会与众不同。他们不会为外界的奖励或评价而刻意表现,只会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努力进取,这样的人很难被困难击倒。

    

     2.为玩而做

     既然动机可以转移,那我们为什么不转得彻底些,让它变得更好玩呢?这绝对是个好主意!

     女儿刚读一年级的时候,很不喜欢写字帖,每次做这个作业都闷闷不乐。

     我见她愁眉苦脸,就跟她说:“你不是喜欢画画吗,那为什么你不把它当成画画呢?写字和画画不都是笔在纸上动吗?”她听后眼前一亮:“对呀,爸爸,我把它当成画画不就行了!”没过多久,她就开心地把那个字帖“画”完了。

     读者“承谦”是一个跑步爱好者,他曾为跑步写过一首名为《享受就寿》的打油诗:

     有人跑步想瘦,

     有人跑步想寿,

     而我跑步享受,

     享受享瘦享寿。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我就乐了。这哪里是什么诗啊?分明是动机转移的心理学嘛!当人的注意力都在享受上时,他对跑步的心态就不一样了。相比起来,别人为了身材和身体苦苦坚持,而他只是享受愉快的跑步过程。

     而我除了把跑步当成玩,其他很多事在我眼里也都是玩。比如阅读这件事。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阅读,而是设想自己在和智者聊天。

     每本书在我眼里都是一个人,而我的书架就是智者朋友圈,每隔几天我都会在那里站一会儿,琢磨下一个跟我聊天的人是谁,这种感觉实在是棒极了。如果世上的事在我们眼里都是“玩”,谁还会苦闷啊!

     另外,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大概也遵从这个理念,他要求自己一开始只做一个俯卧撑,后来就生出了玩耍之心。而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穷的真理确实容易让人害怕,但只要盯住眼前的那一寸,就会从那一寸中获得快乐。成长啊,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候要看得近些,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

    

     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一定有人会对这些方法嗤之以鼻,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更像是一种自我欺骗。

     事实上,人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动物,世界的意义是人类赋予的。既然做事情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那我们为什么不赋予它们有用又好玩的意义呢?

     至少,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时,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