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居家治疗指南
2022/12/8 21:30:00 笔记侠

     本文整理自网络。

    

     个人成长

     笔记君说:

     病毒会给我们带来一波冲击。笔记侠前天发布了《“第一次冲击”即将到来,一份指南教你轻松面对》一文,以帮助大家有效抗疫,那关于居家防护、自检自测,我们如何才能做好?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几个概念:

     居家隔离,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效控制的一项极为重要措施。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居家隔离人群可能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呼吸困难患者、轻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

     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病原学检测阳性,明确具有传染性。

     密切接触者:指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生过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密切接触者可能成为新冠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故也需要划为可能具有传染性的人群,直至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如果您为以上人员,经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医生研判,宜居家进行自我隔离观察,那您可仔细阅读本文,或许对您有帮助。

     ps:后台回复“福利”两个字,小编发送您一份商业书单!(另外,文末有惊喜

    )

     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通知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

     按照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关要求,为有效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相关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组织制定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2022年12月7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一、适用对象

     (一)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

     (二)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无严重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情况的感染者。

     二、家居环境要求

     (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居家治疗人员尽可能在家庭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

     (二)家庭应当配备体温计(感染者专用)、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三、管理要求

     (一)社区(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求。

     1.建立联系。发挥各地疫情防控社区(基层)工作机制的组织、动员、引导、服务、保障、管理重要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咨询电话,告知居家治疗注意事项,并将居家治疗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对于空巢独居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居家治疗特殊人员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

     2.给予指导。居家治疗人员根据说明书规范进行抗原检测,必要时可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有需要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和口服药指导。

     3.协助就医。社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到居家治疗人员提出的协助安排外出就医需求后,要及时了解其主要病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急危重症患者做好应急处置,并协助尽快闭环转运至相关医院救治。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上级医院与城乡社区的快速转运通道。

     4.心理援助。以地市为单位建立畅通心理咨询热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要将心理热线主动告知居家治疗人员,方便其寻求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帮助。对于发现的心理或精神卫生问题较严重者,可向本地(市、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报告,必要时予以转介。

     5.个人防护。与居家治疗人员接触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尽可能保持1米以上距离。

     (二)居家治疗人员自我管理要求。

     1.健康监测和对症治疗。居家治疗人员应当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药治疗。

     有需要时也可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或通过互联网医疗形式咨询相关医疗机构。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居家治疗人员服药时,须按药品说明书服用,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如患有基础疾病,在病情稳定时,无需改变正在使用的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剂量。

     2.转诊治疗。如出现以下情况,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转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1)呼吸困难或气促。

     (2)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

     (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4)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5)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3.控制外出。居家治疗人员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点对点到达医疗机构,就医后再点对点返回家中,尽可能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个人防护。居家治疗人员要做好防护,尽量不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如居家治疗人员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5.抗原自测。居家治疗人员需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

     6.感染防控要求。

     (1)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

     (2)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

     (3)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

     (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

     (5)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

     (6)居家治疗人员日常可能接触的物品表面及其使用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及时清洁消毒,感染者个人物品单独放置。

     (7)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治疗人员每次用完卫生间均应消毒;若居家治疗人员使用单独卫生间,可每天进行1次消毒。

     (8)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

     (9)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

     四、结束居家治疗的条件

     如居家治疗人员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

     附件1: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附件2: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抗原检测指南

     (一)检测试剂获得

     1.居家治疗人员可通过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购买抗原检测试剂,也可通过所在的社区(村)或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购买抗原检测试剂。

     2.社区(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内有需求的居家治疗人员,特别是老年人,提供获得抗原检测试剂的便利。

     (二)检测和结果判读

     1.居家治疗人员可以按照说明书要求和流程自行进行检测和结果判读,也可以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医务人员,在其远程指导下完成检测和结果判读。

     2.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要在有需要时,按照说明书要求和流程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进行抗原检测和结果判读。

     延伸阅读:抗原自测流程

     (一)抗原自测前准备。

     1.洗手。

     2.阅读抗原试剂说明书,了解自测流程及注意事项。

     3.检查试剂的保质期及完整性。

     4.环境温度在14℃-30℃,避免潮湿。抗原检测卡拆除包装后置于平坦、清洁处。

     (二)样本采集。

     年龄14岁以上的,可自行进行鼻腔拭子采样。

     先用卫生纸擤去鼻涕。小心拆开鼻腔拭子外包装,避免手部接触拭子头。随后头部微仰,一手执拭子尾部贴一侧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1-1.5厘米后贴鼻腔旋转至少4圈(停留时间不少于15秒),随后使用同一拭子对另一鼻腔重复相同操作。年龄2-14岁自检者应由其他成人代为采样。

    

     图 抗原自测流程示意图(具体参照特定试剂盒说明书)

     (三)抗原检测。

     1.根据试剂说明书,将采集样本后的鼻腔拭子立即置于采样管中,拭子头应在保存液中旋转混匀至少30秒,同时用手隔着采样管外壁挤压拭子头至少5次,确保样本充分洗脱于采样管中。

     2.用手隔着采样管外壁将拭子头液体挤干后,将拭子弃去。采样管盖盖后,将液体垂直滴入检测卡样本孔中。

     3.根据试剂说明书,等待一定时间后进行结果判读。

     阳性结果:“C”和“T”处均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条带颜色可深可浅,均为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C”处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未显示条带。

     无效结果:“C”处未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无论“T”处是否显示条带。结果无效,需重新取试纸条重测。

     温馨提示:家有老人、小孩、孕产妇的,这份防护手册请查收!

    

     参考资料:

     1.清华大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居家隔离?这份指南请收好;

     2.健康中国: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通知;

     3.新华网:家有老人、小孩、孕产妇的注意了,这份防疫手册请查收;

     4.新华社:关注!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发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笔记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