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里来的,还要回到山里去
2019/9/8 9:00:00肖立 奴隶社会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977 篇文章

    

    

     题图:陈行甲 2005 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和肖立一起在大海边。

     作者:肖立,现在是美国一家大型医疗保险公司精算师。他和他太太都是奴隶社会的最早追随者。他们最高兴的事是在行甲决定辞官从善之际,把奴隶社会介绍给了行甲,从而开启了行甲后来与奴隶社会、一诺、正琛、菠萝之间不断的神奇链接。本文来自: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ID:ihenghui2017)。文末有行甲的后记。

     “

     当幸运者们在机会的高速公路上驰骋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更多像行甲这样见过了海、但心里仍然惦记着山的诗人,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来处,不要忘记那些低在尘埃的过往,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照亮过我们的光。

     — 作者 肖立”

     我和行甲的交往是从大学上下铺的兄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此期间我们虽然大部分时间天各一方,他在他的山里,我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但我们的深入交流却一直没有中断过。我曾经开玩笑说可能除了他太太,我是最了解他的人。他对此也从不否认。

     其实行甲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算太好。那是我们大学入学的新生见面会。每个人都要上去做个自我介绍。所有其他人的介绍我现在都忘了,唯独记得他的。因为他一上台就说“我是从山里来的,毕业以后还会回到山里去。”听起来像是表决心的话让我颇为不屑。人人都想留在大城市,这话说出来又有谁会信呢?更何况他还是来自边远山区。没想到四年以后他果然回去了。那时我们已经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但听到他的决定的时候仍然很吃惊。

     他回去后在山里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其间他也有过不止一次在我看来是跳出来的好机会。他曾经参加全国统考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后来还作为湖北省的后备干部通过层层考试选拔,最后以全省最好成绩被送到芝加哥大学留学。可是无一例外,每一次的深造结束后他都让人吃惊地又回到山里。

     在县委书记任上,他无视摆在面前的大量灰色收入,选择历尽艰险而又两袖清风的反腐。他在那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做出了不少扶贫创新,比如农民办事不出村,乡村信息赶集,跟全县农民不漏一户地开屋场院子会……他的实干亲民,特立独行的为官之道经常让我击节赞叹。

     我虽然出国多年,但是当年读书时也曾有过从政的梦想,我觉得行甲从政的经历简直就是把我的梦想过成了现实,我心目中的好官,就应该是他这个样子的。他最让人吃惊的是在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仕途似乎会一帆风顺的时候做出的辞官从善的选择。辞官从商的听过不少也见过不少,辞官从善的他好像是绝无仅有的。

    

     ▲ 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这二三十年来他似乎一直在重复着一个模式,那就是在每次出现更上一层楼的机会的时候,让人费解地选择放弃和回归。

     而我,也在这三十多年里对他的态度从不屑变为不解,然后变成世俗的揣度,觉得他这样做是在放下一时得失图个来日方长,直到最后在他石破天惊的辞官从善后变为彻底的理解和钦佩。终于,在他的放弃和回归的背后,我看到了在这个现实又多变的社会里罕见的坚持和知行合一。

     行甲去年组织的“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夏令营让我想起了我和他大学毕业后的两次会面,一次在大山里,一次在大海边。

     先说大山里的那次见面。那是在二十年前,我已经准备出国。临走之前跟他告别。他那时在兴山县下面的水月寺镇当镇长,工作繁忙,无法抽身去见我。于是我决定去看他。水月寺是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偏僻乡镇,风景极美但条件很艰苦。他当时的宿舍好像就是镇中学的一间闲置的教室,几张课桌拼在一起再铺上一层被子就是他的床。以家徒四壁,青灯孤守来形容可以说毫不夸张。但让我相当吃惊的是在他的床头放着一摞英语书。

     我当时在外企工作,我平时都懒得看英语书,我不知道他一个大山里的公务员哪来的热情天天晚上看英语的,一问才知他竟然在工作之余还在刻苦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如此执着的求知热情不禁让我顿生敬佩之情。那次大山之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行甲虽然身处大山之中,但他的格局并没有为之所限,他的眼光在大山之外。

     大海边的那次会面是在六年以后。那时他已经从清华毕业又回到兴山县。其后又被选拔作为湖北省的后备干部来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在学习之余,他利用春假到波士顿来看我。人还没到,就提出波士顿在海边,他这次来一定要我带他去看看大海。于是我专门请假一天时间带他去看海。

     在波士顿附近的罗德岛,我们站在海边的峭壁上,面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凭海临风,行甲兴奋得像个少年。他动情地跟我讲起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山那边是海”在他儿时心中点燃的梦想。十多年后,当他告诉我他为贵州黔东南山区的孩子在深圳举办了一期“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夏令营,我才理解了他当年为什么在波士顿的大海边有那种还愿式的兴奋。

     去年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行甲自己是个幸运儿,儿时梦想带他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山外的大海。他想把这个梦想传递给曾经和他一样生活在偏僻山区里的那些卑微彷徨的孩子们。这世上看到海的孩子很多,但是能够不流连于海的美丽,回归到山里,把其他孩子们也带出来看海的却很少。对行甲来说,他用他的放弃和回归,完成了对山里孩子们脆弱梦想的点燃与呵护。

    

    ▲ 陈行甲在夏令营上带领学生们一起朗诵诗歌。

     夏令营以诗歌作主题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选择。诗歌是人类精神的最佳载体,具有穿越时空和直抵人心的力量。它用精练的语言把前人的精神力量带给我们,帮助我们超越当下的困惑和彷徨去面向未来。从古到今,每个人都会在现实的压力下殚精竭虑,从而本能地的放大当下的痛苦,不自觉地陷于短视和抱怨,有时甚至是绝望和自暴自弃。但时过境迁,后人记住的并不是前人承受过的具体苦痛,而是他们在与命运搏斗时的不屈和乐观。诗歌正是传递这种不屈和乐观的桥梁。

     我至今仍记得读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写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份感动。我希望孩子们能理解行甲的这份苦心。我也希望世人能够理解行甲的放弃与回归背后的现实意义。它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公益的利他精神和回馈,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忘来处,追随内心的纯粹和坚持,这正是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稀有而又珍贵的一种精神。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时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让大多数人都有机会充满想象力地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当幸运者们在机会的高速公路上驰骋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更多像行甲这样见过了海、但心里仍然惦记着山的诗人,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来处,不要忘记那些低在尘埃的过往,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照亮过我们的光。这是我们努力的内在动力和快乐的真正来源,也是把快速向前发展的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即便和行甲走得很近,我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发现到他貌似特立独行的行为背后的纯粹和真实。我相信在现实中能真正理解他的人绝对是少之又少。但可能连行甲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身上所代表的,也许正是未来人们回看我们这个时代能得到的慰藉之一。

     说完行甲,也简单说说给本书全部二十首诗作注解赏析的陈昶羽。昶羽跟我也很熟,他在南京大学读本科期间,曾经获得全额奖学金来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生。因为隔得近,我也常去看他,我们有很多深入的交流。昶羽有着同龄人中少见的成熟,他的言谈时常让我有所启发。昶羽对这十八首诗撰写的赏析我非常喜欢,又动情又克制,又朴素又深刻,这是一个饱读诗书、胸怀家国天下的青年才俊。我相信对于这一点,读者看完本书后定会有同感。

    

     陈行甲编著、当代文学大家梁衡亲笔作序的《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发售,可点击下方小程序直接购买。

     行甲写在后面:

     谢谢奴隶社会在 9.9 公益日期间帮助我们推介“我要去看山外边的海”公益项目。前不久,我们好几个幸运地从贫困山村走出来的人对现在的社会阶层流动性逐渐板结这个话题谈了很多。封闭的环境,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野不那么开阔的老师,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偏远山村的留守孩子们,远远地被甩在城里孩子的起跑线后面。近些年,重点大学里面,贫寒人家孩子的比例在大幅度地减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是一个有些悲凉的,需要被重视、被改变的事实。底层人越有向上流动的希望,这个社会才越有活力。我们这些从大山里幸运地走出来的人,有责任帮助和昨天的我们一样的他们,去给他们一些光亮,去给他们传递这种希望的力量,带着他们跨越人生的山与海。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我们,来帮助更多的他们。欢迎扫码或点文末“阅读原文”,去给他们一些光亮。

    

     ▲ 欢迎扫码帮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公益游学项目。

     - END -

     推荐阅读

    

    

    

     点文末“阅读原文”,助力「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公益游学」。

     本周小说《暗涌》停更一周,下周会继续更新。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喜欢吗?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奴隶社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