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设计师如何助人自我发展?
2019/10/30 8:03:00 奴隶社会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025 篇文章

    

    

    题图:来自作者。

     作者:董灏,毕业于纽约 Pratt Institute,Crossboundaries 合伙人。致力于友善空间的建筑设计;执教中小学及高校,推广设计思维理念。作者公众号:Crossboundaries(ID:Crossboundaries)。

     以往大家互相介绍时,对方会意地点头,“哦,设计师啊,那是艺术家啊(shen jing bing 深井并)”。

     在大众印象里,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挺自我、张狂的,丝毫没有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仿佛这是他们的一种人设和表达方式。像梵高割耳朵,建筑大师赖特和女客户私奔这样的事件,更为他们贴上了“放浪形骸”的标签。那肯定是不疯魔不成活,才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

     而具体到建筑设计师,大家对我们的理解往往是“画图”、“盖房子”的。所以你一定会问,你们怎么能帮助到别人自我发展呢?

    

    我们设计空间,而空间影响人

    

     基于研究,当代人的一生中有 86.9% 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剩下 10% 左右的时间即便在户外,更多时候也是在经过设计者改造的空间里活动。因此,人造环境今天已在你我生活中占了绝对主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群的行为。

     其中,就空间对个人的影响力而言,教育场所或许是最突出的。尤其,随着近年来教育领域发生的变革,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教育者强调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他们也希望通过空间设计,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于是今天的教育空间也越来越颠覆“标准”。

     例如在一土学校前校区的设计中,我们在各层教室之外的公共空间内,量身定制了几组形态各异、体验丰富的多功能集成模块,为孩子和老师在教室以外,提供了更多非正式的学习/社交/活动空间。

     这些从教室延伸出来的小小“半岛”,既遵循儿童天性,正面鼓励孩子们攀上爬下、钻进跳出,增加活动量、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也在需要时,用尺度更贴近孩子的亲密空间,呵护他们敏感的情绪。(一土安贞校区也和我们有合作,这次先卖个关子)。

    

    ▲ 一土前校区。

     不仅在教育创新的前沿,我们相信所有教育空间都可以朝“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做些改善。在为乡村留守儿童设计一座幼儿园时,我们没有设计一栋常规的多层建筑,而是用若干“小屋式”结构分解了幼儿园所需的总体量,并以一片多功能活动场将“小屋”集结在一起。

     幼儿园更像缩小版的村庄,亲切的尺度带给孩子们自小熟悉的感觉;趣味的空间关系又带来新奇感,鼓励孩子好奇探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北沙幼儿园。

     人对建筑和空间的需求不仅仅是遮风挡雨,或为各种活动提供场所;人在每处空间之内都会发生心理活动、情感投射和人际往来。归根结底,空间形态往往是社群组织关系的物理体现。

     例如,如果你是个上班族,就能体会到当代办公空间和十几、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过去,办公空间里的普通职员一人一个工位,挤在没有自然采光的“格子间”里,只有领导才可以拥有带窗户的独立办公室;但今天,可以让员工自行决定工作位置、工作状态的开放式办公空间,早已随处可见。办公室的分区不再以职位等级划分,而是更加重视空间设计对工作效率的促进,按人员在工作中对空间的各种需求来布局。

     就拿我们事务所来说,无论是接待客户需要快速分隔出会议空间,还是项目团队想要边喝咖啡边讨论,或是哪位建筑师画图坐久了想站者/躺着/溜达着工作……都不是问题!这样就营造出开放、自主的办公氛围,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图片来自作者。

     工作环境的变化,背后是整个职场价值的更迭。今天,生产力的持续提升越发依赖于人的主动创造力,员工不再是重复劳动的“工作机器”,个人的价值愈发突出。众多公司的管理机制也在打破“格子间”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扁平。

     类似的,如果你时常去逛商场,就能发现消费行为的变化,和空间形态的升级也是如影随形的。回想我们小时候,百货商店的售货员和顾客作为买卖双方,以玻璃柜台分隔,中间陈列着种类有限的消费对象。在这个场所中,每天发生的只是简单的买和卖两个动作;而今天的商业空间,更强调顾客的综合体验,从空间安排到商业内容,都尽量使顾客接触到更丰富的消费环节。

     我们在为一个童装品牌做店铺设计时,尝试回应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家长带孩子去买衣服时,为什么往往最起劲的是大人,孩子反而觉得很无聊?答案是,这些空间往往忽视了孩子自己的体验。

     于是我们颠覆了服装店常用的分散式布局,反其道而行地做了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大种子”。这个包裹感很强的空间,充分尊重孩子适合的尺度和心理需求,成为他们自己浏览、挑选服装的“小天地”,又能集接待、展示、储物功能于一体。同时,店内还专门设计了玩耍空间,让孩子们的趣味体验在购物内外延续。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图片来自作者。

     通过以上各领域的例子,我们想表达的是,建筑师其实是一群积极追随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进步、并在专业领域内对其推波助澜的创造者和服务者。

     我们想通过尺度变化、色彩系统、材料搭配和互动性手段等空间安排,阐释一种“人本”态度,促进平等,化解矛盾,让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得到尊重,被空间促进,而不是局限。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作为执业了 20 年的建筑设计师,我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只有完美的硬件(物理空间)还远远不够;在建筑当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的交流、形成的观念,才是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完成了许多公共建筑设计 — 尤其是其中多所学校和幼儿园的项目后,我们经历了与教育者的一轮轮沟通和开学后的一次次回访,久而久之,真是无法对空间当中发生的故事无动于衷。

    

     于是自然而然地,我也开始希望能从软件(思维方式)上更直接对空间使用者发挥影响。这也许有点像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转变 — 没有思想健全的国民,仅有强壮的身体又能作何?

     也许很多人不了解,设计师不仅能做出人性化的空间,我们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其实也很有意思。想想看,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客户千差万别的具体要求,无论是专业严谨的,还是令人喷饭的,设计师都要为他们高效地构思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并落地执行。其中的诀窍是什么?

     其实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套精准、高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运用的就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其可以细分成几个实操步骤 — 快速发现问题,准确判断问题,通过有步骤的试错和优化,发展出最佳解决方案。不妨说,设计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正是一场学习掌握设计思维的深入培训。

     今天,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众多学校的教育目标里,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但如何创新呢?“设计思维”让这个抽象的概念不再玄奥,而转化为一种人人可以习得的方法。这套方法与现代教育提倡的能力也非常一致。

     美国教育部等机构发起的 P12 组织提出了“21 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四个学习技能”(4“C”):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Communication 沟通交流能力,Collaboration 团队协作能力,Creativity 创造力。“设计思维”囊括的能力要点,正与此殊途同归。

    

     再往大了说,“设计思维”不仅能用来创新,还可在更大范畴下解决普遍的问题。我们今天在工作或生活中产生的很多焦虑、痛苦和失望,还有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其原因都在于不能为遇到的难题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在今天蓬勃发展的社会创新领域,“设计思维”已成为社创者们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论。

     记得考上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时,我收到美国经历了半个世纪战火、几度迁徙的舅公的派克金笔,还有一封长信,开头便写道:愿你能用这支笔,为这本已纷乱无序的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

     二十多年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年的初衷,决定从传统建筑师的角色往前多跨出一步,通过工作坊带领大家掌握一种如建筑师般从容应对、解决纷杂问题的思维工具,帮助大家变成更好的自己。如果您对我们的设计思维工作坊感兴趣,可以通过公众号“Crossboundaries”关注了解。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喜欢吗?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奴隶社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