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历史】《世界中医人共同纪念国医节系列学术讲座 二》王春云医生 纽约中医论坛
2017/3/5 纽约TCM论坛

    

    

    

    

    

     一、针灸的起源-新石器時代

     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考古研究說明距今1萬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已用砭石治病。砭石即原始的針刺和切割用具,中国人首先用石、针、温热源刺激皮肤或更深以达保健治疗作用。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在现代作为替代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

     隨著製造工藝不斷發展,針具由石針、骨針、竹針逐步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至現代的不銹鋼針。針灸從產生至形成理論體系,再發展和完善,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二、先秦两汉时期:理论的建构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強][強]

     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

     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三、晋—唐时期:针灸的多元化

     针灸理论在继续发展。晋朝时皇甫谧类集黄帝三经——《灵枢》、《素问》、《黄帝明堂经》而编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勝利][勝利]

    

    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針灸學已發展至相當水平。當時針灸已成為一門專科,國家針灸教育起重要推動作用。唐太醫署負責掌管醫藥和教育,內設有針灸醫學專科。其中有「針博士一人,針助教一人,針師十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等,為針灸學的規範教育奠定了基礎。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首次繪製3幅彩色經絡腧穴圖「明堂三人圖」

    

     創用阿是穴取法和應用,亦介紹了「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在手法操作上,孫思邈遵循《內經》提出的「重則為補,輕則為瀉」,又十分重視針灸的「得氣」。孫思邈還提倡灸法預防疾病的觀念,如「若要安,三里常不乾」的說法。這一時期,灸法非常盛行,王燾著《外台秘要》和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均收錄有大量灸法經驗。

     四、宋金元时期:规范与繁荣

     宋代政府進一步完善針灸教育機構,設有獨立針科和灸科,《素問》、《難經》、《針灸甲乙經》等列為學員必修課本。宋代针灸文献特点主要体现在腧穴文献方面。首先于宋初太平年间,在系统整理前代针灸腧穴文献的基础上,编成《针经》、《明堂》各一卷,载于大型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宋代的针灸学朝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针灸腧穴的国家标准,统一了腧穴归经、定位,规范了腧穴主治病症,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和临床的依据;绘制了最典型、最完整的经络图——《存真环中图》;出现了系统总结针法的《素问》遗篇——《刺法论》,后经元代窦太师提炼,形成刺法的规范。这一时期在临床方面,涌现出了大批的针灸名家,如王执中、窦汉卿、马丹阳等,他们各具特色,各有绝学。为人所熟知的金元四大家同样精于针灸,其著作中关于针灸的论述也甚为精辟。

    

    

     北宋著名針灸家王惟一,于天圣年间,奉敕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具,

     根據以前的針灸著作,重新考訂腧穴的位置及其所屬經脈,並增補了主治病証。他撰成《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確立354個腧穴,記述經絡、腧穴、刺灸手法等內容,更將全書內容刻於石碑上,供人參抄拓印。王惟一設計了兩具男子銅人模型,外面刻有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具和考核之用,大大促進了經絡腧穴理論的統一和針灸學的發展。

     金元時代,針灸應用非常普遍,有更多腧穴及其療效被確認,又創用很多新手法。何若愚撰寫《子午流注針經》

    

     提倡子午流注按時取穴,以及經穴行針時間結合呼吸次數,稱為「接氣通經法」。之後,竇漢卿在《針經指南》中又提出「八法流注按時取穴法」、「手指補瀉」等,對發展針灸手法貢獻頗大。元代滑壽著《十四經發揮》,對經脈循行及其腧穴進行了考訂,並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世研究經脈影響巨大,至今仍常沿用。另外,蒙古傳統醫術如蒙古灸、刺血療法等引入體系中,也有一定貢獻

     五、明代:针灸的集成

     明代的针灸学发展主流表现在对于前代或前人针灸文献的汇编整理,出现了四部集成性的针灸全书——《针灸大全》、《针灸节要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同时四部大型综合性医书——《普济方》、《医学纲目》、《奇效良方》、《古今医统》中也均设有针灸专篇,汇集历代针灸文献。这些针灸著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普及性,表现为大量针灸歌赋的出现,并总结出许多简便易行的灸法。这一时期的针刺手法记述,出现繁琐玄隐的特性,在临床上动辄以袖复手,暗行指法,虽然也有医家反对这种做法,但是人为徒增名目,使针刺手法神秘化,是这个时代的另一倾向。

    

     明代是中醫針灸學術發展的昌盛時代,名醫輩出,理論研究深化。對針灸文獻進行了廣泛的搜集和整理,同時出現很多學術流派,更豐富的手法,並把沒有歸經的穴位納為「奇穴」。代表有楊繼洲根據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彙集歷代諸家學說和經驗,撰成《針灸大成》,是繼《內經》、《針灸甲乙經》後,對針灸學的又一次總結。書中論及經絡、腧穴、針灸手法及適應症,介紹了針灸與藥物綜合治療經驗,並載錄了針灸治療成功與失敗的醫案。該書現有40餘種版本,譯成多種文字,為後世習究的重要文獻。此外,徐鳳的《針灸大全》,評述針灸手法。汪機的《針灸問對》以問答形式論及針灸內容。陳會的《神應經》記述了「催氣法」,首先提出「平補平瀉」手法,補瀉以撚轉為主,再結合提插、呼吸、開闔等法。再如高武的《針灸聚英發揮》、吳崑的《針方六集》、張介賓的《類經圖翼》、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等,對針灸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六、清代:针灸的简约化

     在清代早期,针灸学的发展呈现出由博返约的趋势,针灸朝简单、安全的方向发展,与明代针灸综合、汇集、神秘的总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改进针灸方法,简化操作程序,减轻病人痛苦,在保持原有疗效的基础上,提高针灸的安全度。

     其二,针灸著作简明、通俗,图文对照,易读易学。可以看出,清代医家努力将明代被神秘化、复杂化了的针灸重新回复其简单、实用的特点。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加速,西医在中国迅速发展,东西方两种异质医学矛盾日益激化,从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到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废止中医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除了组织愿团进行抗议外,中医界吸收了西医的一些做法,开办新式学校,创办中医学社,发行中医刊物等等,学术上,吸收西医的先进成果,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针灸著作中,开始使用现代解剖术语。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衰落。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中《刺灸心法要訣》歌圖並茂,被定為清太醫院學生必修內容。及至清代中期後,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由,廢除了太醫院的針灸科。一般儒醫們也重湯藥而輕針灸,使針灸發展受到阻礙。鴉片戰爭後,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很多人開始歧視並極力主張取締中醫,針灸更加受到摧殘。儘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仍在民間廣為流傳。針灸名醫李學川撰有《針灸逢源》,強調辨証取穴,針藥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為現今針灸學教材所取用。

    

     七、新中國成立後,針灸的普及与提高

     新中國成立後,中医获得了新生,針灸治療獲得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衛生部成立針灸療法實驗所。隨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針灸研究、醫療、教學機構,《針灸學》列入中醫院校的必修課目,培育很多人才。對大批古代針灸書籍進行翻印、點校、注釋;對經絡理論、針刺鎮痛機制、穴位特異性、刺灸功能等,進行了很多實驗研究,出版大量學術專著和論文。

     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應用。此外,傳統針灸術亦跟光、聲、磁、脈衝、微波等現代技術結合,使針灸應用範疇不斷擴大。

    

     在美国针灸实是中医或中医针灸的代名词!

     八、“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图片及及资料参考网络

    

     非常感谢王春云医生为大家介绍内容丰富的中医针灸历史,感谢李麦克的录音,孟宪雪的转播;感谢林晓天的精美图片制作和茅懋的视频制作;感谢纽约中医论坛的全体同工们的无私付出。感恩!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纽约中医论坛】资讯

     《医医医栏目 & 易经启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