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歌卷三(中)】??针灸歌賦时光??主持:王红涛 纽约中医论坛
2017/4/5 纽约TCM论坛

经典回顾一刻
读经典字字珠玑
听经典意犹未尽
学经典大道至简
悟经典曲径通幽
针灸歌賦时光
承经典取其精华
忆经典承前启后
用经典光明再现
传经典福宴后人

01
(原文)
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
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
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
(白话文)
得了疟疾急冷急热,发作起来很吓人,治疗时要辨清虚实,取间使透支沟穴,并灸大椎穴以宣阳和阴,泄阳火之有余。对于一日一发的疟疾,取足太阳经的金门穴可疏通气血,宣通诸阳以祛邪。

【间使】
【穴名】
出《灵枢·本输》。别名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经(金)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主治】
心痛,惊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胸痛,疟疾,癫狂,痫症,肘挛,臂痛等。
【操作】
直刺0.5-1寸。

【支沟】
【穴名】
出自秦汉《灵枢:本输》。是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之经(火),别名:飞虎(《针方六集》);飞处(《神灸经纶》)。
【定位】
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深部有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和前臂骨间膜;布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属支以及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主治】
耳聋、耳鸣,暴喑;胁肋痛;便秘;瘰疬;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大椎】
【穴名】
出《素问·气府论》。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三阳、督脉之会。
【定位】
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
【主治】
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灸。

【金门】
【穴名】
又称关梁,梁关,足太阳经郄穴
【定位】
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主治疾病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操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金门穴
02
(原文)
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
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
(白话文)
三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是邪已随经络深入于内造成的,大多是先发振寒,继以高热。如果是寒多热少,则取复溜使营卫调和,散寒除疟;如果是发热重于恶寒,热多寒少的一类疟疾,则选间使穴以由里达表,通调经气

【复溜】
【穴名】
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
【定位】
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解剖】
穴位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
【主治】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4.每天揉按3-5次,每次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即可相当于服用一天六味地黄丸的效果。
5.治疗失眠:肾水不足,内火亢盛,针刺或按压均可。
【操作】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间使】见前(01)
03
(原文)
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
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白话文)
伤风发热,重复感寒,或感受风湿之邪导致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现象,应取用列缺穴,可清热养阴。

【列缺】
【穴名】
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出自《灵枢·经脉》。
【定位】
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
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齿痛;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掌中热、上肢不遂、手腕无力或疼痛
【操作】
针刺
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或向下
斜刺0.3~0.5寸,或用恢刺法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手腕部疾患。[1]
艾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处皮肤较薄,不宜瘢痕灸。[1]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04
(原文)
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
神奇妙穴真有之,复溜半寸顺骨行。
(白话文)
伤寒少阴病,四肢厥逆,脉象沉伏微细,取复溜穴顺着骨骼深刺达五分之多,可散除寒邪,使气血通畅。

【复溜】
见前(02)
05
(原文)
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
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
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
(白话文)
伤寒在三阴经所致的证候,经过适当的治疗,邪气衰退,阳气渐复,就会回还到肢暖脉浮,里证转表,使三阴经病转变成为三阳经病,这样由阴证转变为阳证的情况,与伤寒热病过程中的由表人里,自阳至阴依次转化的规律恰恰相反。如果有寒象,脉沉细,当在绝骨穴施行补法;见有热象,脉浮洪,则当偏重于针泻为主。

【绝骨】
【穴名】
又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
【功效】
泄胆火、清髓热、舒筋脉。平肝熄风,舒肝益肾
【主治】古代记述: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热病汗不出,五淋,喉痹,髀枢痛、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中风手足不遂、颈项强、脚气。近人报道:落枕、偏头痛、淋巴结核、足内翻。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06
(原文)
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
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
(白话文)
百合病最难医治,出现神思恍惚,牙关紧闭的现象,取合谷能收标本兼治的效果。

【合谷】
【穴名】
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主治】
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㖞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操作】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或深刺2.0~3.0寸,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此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针灸歌赋时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