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歌卷三(下)】??针灸歌賦时光??主持:王红涛 纽约中医论坛
2017/4/7 纽约TCM论坛

    

     听经典意犹未尽

     学经典大道至简

     悟经典曲径通幽

     针灸歌賦时光

     承经典取其精华

     忆经典承前启后

     用经典光明再现

     传经典福宴后人

    

     07

     (原文)

     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

     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剌地仓

     (白话文)

     狐惑病满口生疮,寄生在肠中的各种虫类夺取人的营养,在药物疗法中,采用黄连犀角汤为主,在针灸疗法中,取地仓穴,虽是偏重在主治口疮,却也有标本兼治的承要作用。

    

     【地仓】

     【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会维、胃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手足阳明之会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旁开0.4寸上直瞳孔。

     【解剖】

     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

     【主治】

     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黄连犀角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

     【组成】黄连3克(去毛) 乌梅14枚(擘) 犀角9克 青木香1.5克

     【用法】上四味,切。用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服

     【功用】清热杀虫。

     【主治】伤寒及诸病之后,下部生疮者。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08

     (原文)

     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

     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白话文)

     寒邪直中三阴,出现腹部冷痛,蛔虫在腹内扰动,是重症,与治疗蛔厥证不同,不可能仅用乌梅丸杀虫即能奏效,应取中脘穴灸治,借以温中暖腹,既可制止腹痛与呕吐,更可散除寒邪,通调胃气,而发挥回阳固脱的疗效。

    

     【中脘】

     中脘穴 Zhōng wǎn(RN12)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取穴】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

     1.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

     2. 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3. 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4. 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5. 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6. 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7.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09

     (原文)

     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

     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白话文)

     伤寒病自觉胸脘痞寒满闷,郁结不舒,内热而致两日昏黄,无汗,取涌泉穴针刺三分左右以微汗解表散结。

    

     【涌泉】

     【名称释义】

     (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2)地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泉名解。

     (3)肾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故为肾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气湿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木。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定位】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下为跖腱膜、趾短屈肌腱和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布有足底动脉弓;有足底外、内侧神经和第2趾足底总神经分布。

     【主治】1.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及神志病患;

     2.头痛,头晕;

     3.咯血,咽喉肿痛;

     4.小便不利,便秘;

     5.足心热;6.奔豚气。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高血压、失眠、癔病、癫痫、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遗尿、尿潴留等,为急救穴之一。涌泉药物敷贴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配伍】 1. 配水沟、内关主治昏厥;

     2.配前顶、印堂、神门主治小儿惊风;

     3. 配太虚、照海、鱼际主治咽喉肿痛。

    

     10

     (原文)

     刚柔二痉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剌少商

     (白话文)

     刚痉和柔痉,都会表现出背脊反张,头摇项强,四肢拘急,身热足寒,口噤不开,面红目赤等症状,这是由于上焦心肺二脏壅热,使津血枯燥,不能营养筋脉所致。取用少商穴可清泄诸热。

     【少商】

     【穴名】

     属手太阴肺经最末的一个穴。此穴为肺经井穴。少商:少,指小的意思;商,指五音之一,肺音为商。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及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操作】

     针刺

     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推血至指端,捏紧,消毒后,对准穴位,迅速刺入,挤出5~10滴血。[2]

     按摩

     点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此穴位一般不灸。

    

     11

     (原文)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白话文)

     中焦胃腹部胀满不舒,可取阴包穴针刺,有神效。本病除中满外,兼有少腹肿痛、腰痛拘急等症,但针阴包穴根治后,诸症亦可望先后痊愈,也就能够屈伸自如,坐卧起立都可恢复常态了。

     【阴包】

     【穴名】

     隶属缝匠肌之间。

     【解剖】

     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

     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

     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12

     (原文)

     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白话文)

     外受创伤,因跌扑、金刃、误戳竹木刺等使皮肉破损,导致破伤风,应及早治疗,先在患部周围施行针灸,再取承山穴缓解症状,立刻就能见效,这种治法是唐代名医甄权曾经用过的。

    

     【承山】

     【穴名】膀胱经穴。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穴。

     【定位】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浅层布有小隐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

     1、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腰背痛、腰腿痛。

    

    自然标志取穴法

     2、便秘、脱肛、痔疮等。

     【配伍】

     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为治疗小腿痉挛,腿部转筋的常用效穴。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13

     (原文)

     腰腿疼大都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

     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白话文)患了慢性的腰腿疼痛,病程较长,曾在通常所用的许多穴位上施行针治,都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便悟出了一种治本的方法,即针灸足太阴脾经的大都穴,旺盛血气,从补虚的根本上着手,病情就能日见好转。如果服药寻方,浪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却也劳而无功。

    

     大都

     【穴名】

     隶属灵枢·本输》,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定位】

     足内侧缘,当足

     13

     【昆仑】

     【穴名】

     昆仑,出《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火)穴。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

     【主治】

     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操作】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4

     大杼

     【穴名】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

     【定位】

     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解剖】

     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主治】

     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发热、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

     【操作】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 5~0.8寸;可灸。[1]

     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曲泉】

     【穴名】

     曲泉穴(合水穴) ,为足厥阴肝经的合穴,在五输穴中五行属水

     【定位】

     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

     在股骨内侧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缝匠肌后缘;浅层有大隐静脉,深层有腘动、静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委中】

     【穴名】

     足太阳膀胱经。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主治】

     ①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② 腹痛,急性吐泻。

     ③ 小便不利,遗尿。

     ④丹毒。

     【操作】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一般情况下不应当直接选择直刺,虽然委中穴一般较深,但是应当先探查(触摸其搏动),然后可以选择稍稍外移一点后直刺。

     位置: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针灸歌赋时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