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软金博士【针药并用,优势互补】【焦点访谈 - 中药现状的反思】主持:马小丽 纽约中医论坛
2017/4/21 纽约TCM论坛

【焦点访谈-- 中药现状的反思】

自屠呦呦获诺奖以来,中医药这一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再次受到世人的注目,使用中药的人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欧洲的马兜铃减肥事件到底和中医有没有关系?附子是否有其它替代品?如何使针药结合疗效最大化?中西药的交互作用如何?信息时代如何加强中医药安全与监管? 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等等。
纽约中医论坛再次请到北京同仁医院马小丽副主任医师主持,特邀美国2016未来健康技术奖获得者李秀敏教授并携李永明博士,钟政哲博士,黄欢教授,卞慧敏教授,
赵软金博士,张季教授,李灿辉博士,赵中振教授等八位国际知名中医药针灸专家进行焦点话题访谈。
专家们将研讨中医药在海外安全、有效的临床实践及其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对中医药,尤其是广大海外个体开业者门诊的健康发展、对人类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北京时间:4月16日 早8:30;美东时间:4月15日晚8:30
主场:纽中科学探索群
主持:马小丽医生
针药并用,优势互补 - 赵软金博士
感谢主持人! 在讲我的题目之前,我想就有关附子的副作用问题,从临床医生的角度作点阐述。现在我先发上一首处方:
制附子180g,干姜50g,细辛30g,桂枝40g,白芍50g,炙甘草30g,红参30g,加适量蜂蜜、童便共煎。
这张处方子是李可老人花了两个多小时为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开的,当年朱老已经年届九十。据说老人服用了四剂!朱老的老寒腿(寒气从骨中发出)好了一大半!
我曾治疗一七岁男孩,两腿肌肉萎缩,不能行走。由于冬日夜晚天寒地冻在室外看家里母猪产子,明显因寒而成疾。用炮附子量达三十五克,十剂后,孩子两腿干死皮肤崩裂脱落,肌肉开始再生,恢复行走,因此痊愈。
炮附子大剂量用于老人和孩子,也没见任何副作用。重要的是对证!
炮附子中有乌头碱,是的, 乌头碱能杀人,0.2毫克即可中毒,2.5毫克是致死量。那大家知道多少公斤附子能够提出2mg 乌头碱吗?
多少公斤关木通、广防己能提取出2mg毫克马兜铃酸吗?
在真正的有效成分提取时,是需要很大量的炮附子生药来提取出2毫克乌头碱的。而在中药复方中无疑则更难。
你临床用上100克炮附子,就能导致心脏停跳吗?100克木通、防己一次就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吗?要对证下药,只要不是长时间盲目使用,中药的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并没有人们传说和想象的毒副作用!
大家仔细再看一次上面所提到的中药毒副作用的事故报道,都是基于不懂中药人的盲目滥用。而且这些报道也不能撇清造谣诽谤的企图。
我长期从事中成药的开发工作,在作药物的毒理实验时,往往不能够找到药物的半数致死剂量,实验小白鼠多是被灌大剂量的药物胃破裂而死,因为这些药物没有毒性和致死能力!相信同事们一定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中医药的多样化治疗手段是我们的一个特色,赋予了我们更多力量。而针药并用则是中医药的临床特色。
是药三分毒!什么药物没有毒副作用呢?每个药物,每种疗法都有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这是为什么需要学习中药知识。但在美国这个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中药知识的了解有限,而且思维容易极端化。
一说到中药毒副作用,他们就认为指的是所有中药。从而拒绝尝试服用中药。每次关于中药的负面报道,比如重金属含量超标,或者微生物检查不合格,就会有大批的病人远离中药,而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说服病人。
有的同事讲,那就不给他们用中药呗!可是我拿什么去医好他们的红斑狼疮、科隆氏病!拿什么去医好他们的高脂血症和脊髓侧索硬化症?这些进行性的肌萎缩的病人,没有马钱子,别的药力量就不行!病人胸水、腹水消不去,常规利尿药不管用,没有葶苈子、大戟、甘遂和芫花,真的难以施展手脚;
一七岁小女孩科隆氏病,现在17岁了,十年来只发病一次,没有使用任何免疫抑制药,就是使用针灸加中药;
一个六岁小女孩患癫痫,每天发作二十多次,所有抗癫痫西药无效,我用自己配制的雄黄癫痫散,配合针灸治疗,十二年没有复发,今年夏天要去上大学,妈妈有些担忧没有一月一次的针灸,孩子会怎样;
一个牙医患淋巴癌,头上肿块迭起,针灸配合勇雄黄粉加如意金黄散调撑膏剂外敷,肿块尽消!
后来作化验,发现他体内砷的量太高,病人本身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我解释这是为什么Lymphoma得到控制的原因。因为没有肿块,就停止外用药。约一年半后,在头皮上有一肿块凸起,他第一时间来我诊所,要求重新外敷膏药,四个星期后肿块消失。
针灸好,但有其力所不逮的地方。如果临床效果不好,我们中医生存的空间就会缩小。狭窄的生存空间带来的就是毁灭。
相对于我们中药,Homeopathy 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你可以报道她的药无效,但从没有副作用的报道。所以人们前赴后继地在尝试使用Homeopathy制剂,从口服的小白丸,舌下滴液到注射剂,把它们的使用空间无限地扩大化。我一个朋友成立生产Homeopathy 制剂公司,两年后雇员达二百余人!
有一点我不能理解,外行人说中药的副作用,是听信报道和谣言,可很多内行人在添油加醋,也许是为了高调说明中药的使用难度和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 但说良心话,作为中医医生,在你自己使用中药时真的遇到过很多毒副作用了?!
大家是否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下,不从临床实际出发,过分以药物成分来强调中药的毒副作用,我们是不是在作茧自缚啊!中药的毒副作用实在是被夸大太多了,被我们自己的同行夸大!
当然对于没学过中医药而使用中药者,和充斥于市场的假药和劣质药物,这是另外话题。
作为中医人,我们有责任维护中药的声誉,临床上需仔细认真,对证下药,不图哗众取宠,不要超剂量使用中药。
医生好,得有好质量的药物来支持,那是我们赵中振大哥和教授他们的责任了。帮我们把好药物质量关,提供真正的中药和高质量的药材!我们作中医的和作中药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焉!
我觉得真的是特别需要中药材方面人才!否则我们作医生的难为无米之炊呀!
群友交流
Dr.马小丽 9:50 PM总结赵老师发言:附子与乌头碱之间的关系要量化,马钱子也有这个问题,不用一些猛剂,如何治疗疑难杂症,不一定要被现代指标牵着走,要重视临床疗效,中药非常关键,针药要并用,要维护中药声誉
李灿辉 9:58 PM@赵软金 河南/北京(硕博)佛州?[強][強][強]
Yong 10:00 PM@赵软金 河南/北京(硕博)佛州?网上信息:4种附子生药样品中,毒性强的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的总量均在0.01%左右
Dr.马小丽 10:02 PM赵教授认为,药物替代是权益之计,有些中药经过多年实践是不能替代的
777 10:03 PM1)关于附子,麻黄等TCM经典之药物(以伤寒论为主,涉用药物80余种),必须严格遵照经典用药方法,尽力不要更改,只能加大研究力度与辨证论治的力度,决定加减。以我临床所用,所实证,无可另物可代附子(乌头)与麻黃。如果辨证论治的方向告知医师可用麻黄类与附子类,则此类经方必用麻黄与附子,坚决使用,对所谓代用品说No,除非对张仲景的科学思想表达怀疑,或对伤寒论经方表示怀疑,或对自己的临床学功力表示怀疑,或者明知可以用麻黄附子之类救活治好病人,而缺少自信,又不想承担任何风险(这里先指在中国),因为,附子与麻黄之类,史上救急救命药,救过了太多的中国人,欲确知附子与麻黃,善用,知道附子与麻黄,只能请读伤寒论,只能遵从伤寒论,只能亲自实证用附子,用麻黄。而当代的中医人整体已经弃附子,弃麻黄。。。
其实,等同弃中医之魂,甚至波及中医之志(人有魂魄神志意)。附子与麻黄是救命之物,但是,并非仅仅是麻黄素或乌头碱,也不仅仅是神马强心,舒张呼吸道平滑肌之类,当代西医药理学至今对附子与麻黃知之甚少,但是俨然权威,可但是,我中医学术药学是特定的医学专业,西医人因为不懂我中医,只能用西医所谓科学与僵化自闭的思想研究我中草药物,用神马毒性,体外生命实验之类规范科研来断定TCM的药物之取舍,但是,至今只找到少数的几种药物,比如阿斯,比如洋地黄,比如青蒿,黄连。。。但是,TCM药海太过珍贵与神奇,当代中西人类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浪费太多资源与生命,应当反思,改变1下了,至少应当仔细读读伤寒论,可能自止科研笑话与专业笑话。(秦三光)
Dr.马小丽 10:04 PM加拿大目前是可以相对自由使用中药的
777 10:05 PM而任何进入人体之物,皆可为毒物。西医内科学记载了水中毒。医师们讨论中草药物,首先不讨论专业思想,先讨论毒性,己经坠入思想黑暗的泥潭,讨论已经失去专业意义。而即使是西医,讨论某药物毒性须知:1)临界值。2)剂量。难道要废弃某特效救命药(比如洋地黃或毒毛旋花子甙K)去寻找替代品么?西医要坚持,中医同样要坚持。这是1种专业坚持,是科学的坚持。
Dr.马小丽 10:06 PM
专家们观点统一,略有区别

赵软金博士行医逾三十年,其中二十多年在美国行医,有自己诊所和AnFaLa药物公司。198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于同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随医学大家、伤寒泰斗刘渡舟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接受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贲长恩教授的严格实验医学训练。以及肝胆病专家苏盛教授的临床教导。1990年完成博士学位并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和作科研。
一年后来到美国。行医、科研和教学,是H. Lee Moffitt Cancer Center 的合作伙伴,是East and West College 创始人之一。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著有《From Legend to Science》。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研制和开发出几种极为高效的中药制剂,如Bing De Ling,Ai Kang和 Stomach Peace等。市场销售业绩很好。
马小丽,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当代中医温病名家宋乃光教授;现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曾跟随"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三子孔嗣伯教授,中医眼病名家祁宝玉学习,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孔嗣伯内科药证研究"等课题,为北京市中医药125人才,北京卫视名医堂专家,北京奥运"微笑服务大使"。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中国中医药报特约通讯员,发表誉满京华两代情—论孔伯华和孔嗣伯等多篇中医报道,关注中医学术热点,足迹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
感谢赵软金老师的无私分享,感谢主持人马小丽医生的精彩主持。感谢李麦克的录音及论坛同工每日的辛勤轮值。感恩!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专家们的发言

纽约中医论坛版权说明
此次讲座,版权归讲课专家和纽约中医论坛所有。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的个人观点,需要引入,请注明出处。
希望大家在听课受益的同时,尊重专家的无私奉献,保护知识产权,谢谢合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