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浮刺法之三 -针刺运动法?】何树槐教授。 纽约中医论坛
2017/5/1 纽约TCM论坛

【近期链接】
【漫谈浮刺法】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浮刺漫谈之二 -- 从一个病例想到的 】何树槐教授。 纽约中医论坛

何树槐教授简介
何树槐,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37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57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留任于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从事于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
学术思想:
首先,强调针灸辨证论治,应以五步为序。即:
1.脏腑经络定位。
2.根据脉、证、舌的特点定性。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
4.辨标本。
5.确定治疗大法。
其次,主张经络病应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第三,主张用中医理论解释经穴的主治功能,使其纳入中医轨道从“经验论”中解脱出来。
第四,擅用“浅刺多穴法”。其特点是适宜治疗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和邪气阻络的病证。
第五,哮喘治疗应散风熄风。
第六,华佗夹脊穴功于调理气血。临床上常用的有血管性偏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手麻症)、植物神经紊乱(半身麻木、肢凉等)、脑血管病等。
第七,同经相应取穴法效果卓著。诸如肌肉的损伤或痉挛、韧带的损伤、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疼痛等均可。 医疗特长:擅长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疼痛症、癫证、痴呆、性功能减退及妇科杂病等。
国际交流:
曾多次为日本学者讲学。1978年赴叙利亚讲学医疗,1983年赴泰国讲学,1986年到意大利参加第25届世界眼科大会,发表了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论文,1978年到莫洛哥,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1989年到意大利讲学。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曾撰写著作:
《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针灸学》(上、下册)古籍出版社(主编)。《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委)。《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针灸学》(教学参考从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实用针灸辞典》知识出版社(编委)。
【浮刺法之三- 针刺运动法】
浮刺法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浮刺(针具)及浮刺法,二是针刺部位,三是活动,前两个已经谈过了,现在谈一下针刺运动法。
1
我第一次接触针刺加运动法还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概是196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针灸科有一位名老中医肖友山,长于“阻力刺法”,善于治疗肌肉、肌腱、筋膜疼痛性病症。
其方法是令病人用不同方式活动患处,当活动到一定姿势时,损伤的肌肉肌腱产生保护性阻力发生疼痛,此时即在疼痛部位或疼痛点进行针刺,行雀啄术,解除肌肉肌腱产生的阻力,之后再令病人活动,通常疼痛顷刻缓解。
这应该是以运动的方式寻找阿是穴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别于针灸临床常用的选取穴位的三大规律,且效果迅速显著。以后我在临床应用多年确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受益匪浅。
2
第二次接触运动止痛法是在1965年,跟随山西中医研究所著名老中医尚古愚学习“同经相应取穴法”。此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灵枢?始终篇》:“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以及《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而创立的。
选取穴位方法是上下交叉,左右交叉,取病变手足同名经脉上的相应穴位或部位作为治疗的靶点,上肢病痛取下肢相应部位的穴位治疗,下肢病痛取上肢相应的部位的穴位治疗,如左足阳明经足三里处疼痛取右手阳明经手三里治之;左足少阳经坵墟处疼痛取右手少阳经阳池治之;左足太阴经商丘处疼痛取右手太阴经太渊治之等,以此类推。
针刺的方法是浅刺行雀啄术手法,对四肢肌肉肌腱疼痛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针刺之后令患者活动疼痛的肢体,疼痛往往即刻缓解。因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在临床应用几十年常获奇效,为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曾写论文一篇“同经相应取穴法临床应用的体会”以交流经验(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6年 第9卷第一期)。
以后又有多人发表应用这种方法的经验,可见同经相应取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针刺止痛法。
3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山西焦顺发医师,根据《灵枢·海伦》:“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华盖,下在风府”的记载,结合现代医学解解剖生理学,在1971年系统地总结出头部16个区域,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效果明显,风靡全国。其特点是在针刺头部穴位带的同时活动患侧肢体,这是针刺加运动法较大规模推广的一次,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1994年何广新、曲延华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和临床体会,编著《疼痛针灸治疗学》,系统地总结了针灸治疗疼痛症的原理和方法,书中明确提出针刺运动疗法的概念和方法,指出“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肢体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对针刺止疼痛症痛作用有重要影响。在针刺期间运动患部是使疼痛获得持久缓解的重要因素。针刺加患部运动可以增加针刺镇痛作用,提高治愈率。”
2013年本人与王淑兰、何斌主任医师编著《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根据本人5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针灸治疗筋骨痛的10种方法,其中把针刺运动法、同经相应取穴法、阻力刺法纳入书中 ,因为这三种方法的特点都是针刺加患肢运动。
针刺期间加患处运动可提高针刺镇痛效果,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已有长久的历史,但多年以来没有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目前浮刺法将运动法作为三大环节之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其渊源的。
针刺加运动法外国也有很多研究。例如:1972年Melzzack观察到皮肤的震动,强有力的按摩、肢体主动运动,可消除闸门偏离,关闭闸门,疼痛可暂时缓解。1974年Mannheim医师选择触觉敏感点作为刺激点,治疗肌肉撕裂伤、背部扭伤、抽打打伤、肌肉痉挛、挫伤、退行骨关节炎等疼痛,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他认为针刺后紧跟着的运动活动和广泛的的伸展运动有助于针刺的治疗作用。
针刺的运动方法
可分为主动运动法、被动运动法和混合运动法。
主动运动法:
在针刺治疗时病人主动活动患处,可根据病变的位置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法,
如四肢部位病痛,在针刺后活动患病的上肢或下肢,开始活动要缓慢,以后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范围。
如病痛在面部,常见的有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痛、牙痛等,针刺后可嘱咐病人反复地张口、闭口、鼓腮、叩齿等活动。
如是胸部疼痛、胁肋部疼痛,在针刺的同时可嘱咐病人做呼吸运动,开时做浅呼吸,之后再逐渐增加呼吸的深度和强度;也可让患者咳嗽加强胸部肌肉的活动度。
如病痛在腹部或腰骶部或会阴部时,针刺后可嘱咐病人做收腹、收腰、提肛等活动。
如病痛在足底部,如足跟痛、跖趾痛、足底痛等,针刺后嘱咐病人反复地跺脚,或足趾尖着地足跟反复地叩击地面。
如疼痛的部位系不动关节或难以活动,也可在针刺的同时按摩疼痛的部位。
被动运动法:
病变的部位不能活动,可在针刺时或针刺后其他人帮助其活动关节或按摩患处。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增大,按摩力度随疼痛的减轻逐渐增强。
混合运动法:
根据病变的部位、疼痛的具体表现可采用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呼吸活动、按摩综合应用。
浮刺法来源
浮刺法源于《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筋急而寒者也。”而今天中国医生引深了他的作用,扩大了他的应用范围,给了他新的生命,他疗效之神奇,效果之迅速,足以显示他的活力。浮刺的神奇又有诸多的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浮刺法的应用范围、最优病症、禁忌病症以及中医理论的理解、现代医学的认识等,这些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研究、讨论、交流。
世界针灸浮刺学会已有康力升教授牵头正式成立,并在荷兰国家注册。它将是我们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理论探讨、充实发展的大家庭,必将促进浮刺的发展和提高。
2017年3月18日于罗马。



《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