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四 《策-? 诸家得失策》】【针灸歌賦时光】主持:王红涛 纽约中医论坛
2017/5/10 纽约TCM论坛

    

     经典回顾一刻

     读经典字字珠玑

     听经典意犹未尽

     学经典大道至简

     悟经典曲径通幽

     针灸歌賦时光

     承经典取其精华

     忆经典承前启后

     用经典光明再现

     传经典福宴后人

    

     诸家得失策

     1

     【原文】

     问:

     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若《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其果何者而为之原欤?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欤?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

     【语译】

     问题:

     人的全身就好象那天地。天地间的“气”不可能经常顺利,必须有赖于人们的制约作用;人身的“气”也不可能经常平和,必须有赖于调养的方法。因为人们的生病既然各有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样,所以药和针灸都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呵!可是针灸的技术,过去的专门家早已有各种医学著作,如《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那补泻、灸刺等多种方法传给后人的了,到底那些是它的本源呢?这中间是否也有得失、去取可谈呢?各位生员是这方面的名家(是以这方面著称的),请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

     2

     【原文】

     对曰: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夫人之身,亦阴阳而已矣。阴阳者,造化之枢纽,人类之根柢也。惟阴阳得其理,则气和,气和则形亦以之和矣。如其拂而戾焉,则赞助、调摄之功,自不容已矣。否则,在造化不能为天地立心,而化工以之而息;在夫人不能为生民立命,而何以臻寿考无疆之休哉?此固圣人赞化育之一端也,而可以医家者流而小之耶?

     【语译】

     答卷:

     天地间的原理不过阴阳而已;人们的一身也是阴阳而已。阴阳是天地创造和变化的关键、纽带,是人类的根本。只有阴阳协调了“气”才能和,“气”和了“形”也跟着就和了。假如是违反了规律而出现逆乱情况,那末人们的协助和调理的工作,自然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如果不是这样,对于自然界就不能给天地建立思维——弄清它的运行规律,那末运行变化的作用会因此出现障碍;对于人类也就不能给百姓建立命运——掌握自身的变化规律,那怎么能达到长寿无比的好境界呢?这本该就是圣人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工作的一个方面,岂可以因为是医家一些人的事而小看它吗?(1)

     摘自李鼎主编《针灸学释難》

     诸家得失策

     3

     【原文】

     愚尝观之《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是一元之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一阖一辟,往来不穷。行而为阴阳,布而为五行,流而为四时,而万物由之以化生。此则天地显仁、藏用之常,固无庸以赞助为也。然阴阳之理也,不能以无愆,而雨旸、寒暑,不能以时若,则范围之功,不能无待于圣人也。故《易》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其所以人无夭札、物无疵厉,而以之收立命之功矣。

     【语译】我曾经看了《易经》上说的:“伟大呵乾这一卦,万物由这而开始”;“好极呵坤这一卦,万物由此而产生。”这是由于元气运行在宇宙中间,或闭或开,循环不止。分开来成为阴阳,排列成为五行,周转成为四时,所有生物都由此而变化、生长,这就是天地表现出恩施、备用的正常作用,固然是不必依靠人们的协助而做到的。可是阴阳的运转规律不可能没有差错,那天晴、下雨、寒暑变换,不可能经常顺当,因此制约的工作就不能不依靠圣人来做呀。所以《易经》上说的:“国君用以制约和顺从(成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配合(适应)自然界的相宜情况,指挥、引导人民。”这样才能使人民没有夭伤,物类没有疾病,因而收到掌握命运的功效了。

     4

     【原文】

     然而吾人,同得天地之理以为理,同得天地之气以为气。则其元气流行于一身之间,无异于一元之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也。夫何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之汩于中,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之侵于外。

     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夫何诸家之术惟以药,而于针、灸则併而弃之,斯何以保其元气,以收圣人寿民之仁心哉?

     【语译】

     可是我们人类同样是以天地之理为理,以天地之气为气。因其如此,那元气的运行在一身之中,无异于是元气运行在天地之中啊。但无奈何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从内部扰乱,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从外部侵犯,这样就有发生在腠理的病,有发生在血脉的病,有发生在肠胃的病。那些在肠胃方面的病,不用药物就不能有所补益;在血脉方面的病,不用针刺就不能触及;

     在腠理方面的病,不用热熨、艾灸就不能通达。因此,针、灸、药三种治法,医家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呀。那怎么各家的治法光是用药,把那针和灸却一起抛弃掉,这将靠什么来保全元气以实现古代医家使人民长寿的一片好心呢?

     5

     【原文】

     然是针与灸也,亦永易言也。孟子曰:“离娄之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若古之方书,固离娄之规矩、师旷之六律也。故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

     今以古之方书言之,有《素问》、《难经》焉,有《灵枢》、《铜人图》焉,有《千金方》、有《外台秘要》焉,有《金兰循经》、有《针灸杂集》焉。然《灵枢》之图,或议其太繁而杂;于《金兰循经》,或嫌其太简而略;于《千金方》,或诋其不尽伤寒之数;于《外台秘要》,或议其为医之蔽;于《针灸杂集》,或论其未尽针灸之妙。溯而言之,则惟《素》、《难》为最要。盖《素》、《难》者,医家之鼻祖,济生之心法,垂之万世而无弊者也。

     【语译】

     可是针和灸也不是容易谈的呀。孟子说过,“像离娄那样好的视力,不用圆规、角尺,不可能画成正方正圆;像师旷那样好的听觉,不用“六律”,不可能校正标准的五音。像古代传下的医书,当然就好比离娄所用的“规”“矩”、师旷所用的“六律”一样重要。所以不追溯它的本源,就无从了解古代医家立法的用意;不穷尽它的末流,那怎能知道后世变法的弊病。

     现在就从古代的医书来谈,有《素问》、《难经》呀,有《灵枢》、《铜人图》呀,有《千金方》、有《外台秘要》呀,有《金兰循经》、有《针灸杂说》呀。可是《灵枢》的图,有人说它太繁而杂乱;对《金兰循经》,又有嫌它太简略;对于《千金方》,有人诋毁它没有完整记载《伤寒论》的条文;对于《外台秘要》,有人议论它医理隐蔽不清;对于《针灸杂说》,有人说它没有说完针灸的精妙。追溯其本源来说,那只有《素问》、《难经》最为重要。因为《素问》、《难经》是医学著作的始祖,济助人民的心得、妙法,一直传到万代也是没有弊病的呀!

     6

     【原文】

     夫既由《素》、《难》以溯其源,又由诸家以穷其流。探脉络,索荣卫,诊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或通其气血,或维其真元。以律天时,则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也;以袭水土,则湿致高原、热处风凉也。

     以取诸人,肥则刺深、瘠则刺浅也。又由是而施之以动、摇、进、退、搓、弹、摄、按之法,示之以喜、怒、忧、惧、思、劳、醉、饱之忌,穷之以井、荥、俞、经、合之源,究之以主客、标本之道,迎随、开阖之机。夫然后,阴阳和、五气顺、荣卫固、脉络绥,而无壅滞痿痹之患矣。不犹圣人之裁成、辅相,而一元之气周流于天地之间乎?

     【语译】

     这样既从《素问》、《难经》以追溯它的本源,又从各家的著述以了解它的支流。探讨经络,辨析营卫,分清表里,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热证用凉法,寒证用温法。或是通调它的气血,或是维护它的元气。效法天时,例如春夏时气血浮浅,针刺要浅一些,秋冬时气血深沉,针刺要深一些;顺应地理,例如对属寒湿的病证,安置到高地,燥热的病证则安置到风凉处。

     根据人的不同情况,则肥人要刺得深些,瘦人要刺得浅些。进而又给施行动、摇、进、退、搓、弹、摄、按等手法,并指出喜、怒、忧、惧、思、劳、醉、饱等禁忌,穷尽井、荥、输、经、合的本源,探究主客、标本的道理,迎随、开合的补泻法。经过这样之后,阴阳协调,五脏之气顺理,营卫坚固,经络安和,那就没有阻滞、痿痹的疾患了。不是就象圣人对天地的调节、配合作用一样,让元气能周流于天地之间的情况么?

     7

     【原文】

     先儒曰:“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此固赞化育之极功也。而愚于医之灸刺也,亦云。

     【语译】

     先前的儒家有说过:“我的心正,天地之心也就正;我的气顺,天地之气也就顺。”这当然是圣人赞助天地化育万物的最大功劳,而我对于医学中的灸刺方法也是这么说——也是同样看待。(完)

    

    

    

    

     【纽约中医论坛-针灸歌赋时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