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灵枢 经水 第十二】。 主持:刘豫蓉。 纽约中医论坛
2017/5/27 纽约TCM论坛

    

    

    

    

    

     ?诵读灵枢? 经水 第十二

     本篇用比喻的方法,从人与自然对应的角度,讲述了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河流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对阴阳的划分,对针刺的指导,包括针刺的深度、留针的时间等。

    

     1,【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内则分别连属于五脏六腑。这十二条河流,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在体内),(其位置的)高低,(形态的)大小,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的多少也各不相等,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2,【原文】

     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营:《灵枢略.六气论篇》作“荣”)。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译文】

     江河收纳地面的水流而通行各处;五脏集合精神气血魂魄等而加以闭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传输运化,吸收精微之气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而营灌全身。如果把以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在治疗时),如何(把握)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你可否解释给我听呢?

     3,【原文】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译文】

     岐伯回答说: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难以计算,地有多广,难以度量,这确是所谓不易解答的问题。人生于天地之间,生活在上下前后左右六合之内,但对天之高,地之广,是非人力所能测量到的。

     4,【原文】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译文】

     对于人之八尺有形的躯体而言,有皮有肉,(深浅广狭),在体表部可以通过用一定的尺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了解;人死了,还可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由此而知,五脏坚脆,六腑形态的大小,受纳谷气的多少,经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度,脏腑所含有精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之多血少气,少血多气,血气皆多,血气皆少等等,都是有大约的数据。

     5,【原文】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译文】

     治疗上,运用针刺艾灸,调理人体各经气,(其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有(可以)遵循的规则吗?

     6,【原文】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译文】

     黄帝说:这些道理,听起来直接了当,但心里却不能清楚了解,希望听到详尽的说法。岐伯回答说:是说人体融入于天地万物,而与阴阳相应(的道理),是不能不仔细研究的。

     7,【原文】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在外可应合于清水,在内则连属于膀胱腑,而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足少阳胆经,在外可应合于渭水,在内则连属于胆腑。

     足阳明胃经,在外可应合于海水,在内则连属于胃腑。

     足太阴脾经,在外可应合于湖水,在内则连属于脾脏。

     足少阴肾经,在外可应合于汝水,在内则连属于肾脏。

     足厥阴肝经,在外可应合于渑水,在内则连属于肝脏。

     注:古时中国版图上的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等十二条河流。中医学用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气血运行。

     8,【原文】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译文】

     手太阳经在外可应合于淮水,在内则连属于小肠腑;(小肠泌别清浊,将饮食物所化之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水道由此而出。

     手少阳三焦经,在外可应合于漯水,在内连属于三焦腑。

     手阳明大肠经,在外可应合于江水,在内连属于大肠腑。

     手太阴肺经,在外可应合于河水,在内连属于肺脏。

     手少阴心经,在外可应合于济水,在内连属于心脏。

     手厥阴心包经,在外可应合于漳水,在内连属于心包络。

     注:古时中国版图上的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等十二条河流。中医学用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气血运行。

     五月18

     9,【原文】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译文】

     上述之与五脏六腑相通的十二经脉,其气血的流行,就像自然界十二条河流之水的流动一样,在外各有源泉,在内各有所禀;自然界的河流是内外相互贯通而像环一样没有尽头的,人体经脉之气血也和它一样,是内外贯通、循环不息的。在上的天,属阳;在下的地,属阴。相应的,人体腰部以上的部位,应于天而属阳;人体腰以下的部位,应于地而属阴。

     五月19

     10,【原文】

     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甲乙》 卷一第七“阳中之”下无“太”字),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译文】

     (根据古法天南地北的阴阳位置),在海水以北的称为阴,在湖水以北的称为阴中之阴,在漳水以南的称为阳,在河水以北到漳水所在之处的称为阳中之阴,在漯水以南至江水所在之处的称为阳中之太阳。这只是阴阳的表现之一,人体和自然界是相互对应相互参照的。

     五月22

     11,【原文】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译文】

     黄帝说:对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与人体之十二经脉之间是相应关系,但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与之相应的经脉也有远近浅深以及气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别,怎样才能把两者相结合起来,并应用于针刺治疗呢?

     五月

     23

     12,【原文】

     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译文】

     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其经脉大,受盛的营血多,如经气亢盛而发病,其热势必炽盛,针刺治疗此经时,不深刺则邪不能疏散,不留针则邪气不能泻。(常规):

     针足阳明,针深六分,留针时间十呼;

     针足太阳,针深五分,留针时间七呼;

     针足少阳,针深四分,留针时间五呼;

     针足太阴,针深三分,留针时间四呼;

     针足少阴,针深两分,留针时间三呼。

     针足厥阴,针深一分,留针时间两呼。

     注:“留十呼”:《类经》九卷第三十三注: “出气曰呼,入气曰吸,曰十呼,七呼之类,则吸在其中矣,盖一呼即一息也。” 呼即呼吸,一呼即呼吸一次,这里指呼吸一次所需的时间。

     五月24

     13,【原文】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译文】

     手三阴手三阳经,均循行于人体上半身,与输播血气的心肺两脏距离较近,气行迅速,循行所经皮肉较薄、穴位较浅,针刺深度都不过二分,针停不超过一呼。然而,人有年龄长少,身材大小,体格肥瘦之别,(医者)要用心揣度,因人而异(根据病人不同体质而灵活治疗措施),这叫顺应自然之理。施灸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施灸过度,变成“恶火”,会出现骨髓枯槁,血脉涩滞;当针刺的深度和留针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会使元气虚脱。

     五月25

     14,【原文】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甲乙》卷一第七改“?jun4”)之大小,可为量度乎?

     【译文】

     黄帝说:人体经脉的大小,营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块肉的大小等等,都有度量衡量标准吗?

     五月26

     15,【原文】

     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译文】

     岐伯回答说:用来制定统一度量标准的,是取身材适中且肌肉不很消瘦,血气没有衰败的健康人作为标准而测量出来的。所以,对于那些身材、体质都与中等水平不相近的人,如形体消瘦且肌肉脱陷者,就不要拘泥于标准去量度分寸,进行针刺。医者在临证时,要先仔细地审查总体,按切脉象,循按肌肉,触摸皮肤,按压筋骨,(以辨别患者的体质类型),再诊察病性的温寒、血气的盛衰,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治。这就是因适制宜的真正治病的真诀。

     (完)

     鸣谢

     非常感谢刘豫蓉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分享!

     请点按左下角“阅读原文” 阅读更多【纽约中医论坛 - 诵读灵枢】

     再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