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灵枢 经筋 第十三】。 主持:刘豫蓉。 纽约中医论坛
2017/7/23 纽约TCM论坛





?诵读灵枢? 经筋 第十三
本篇主要叙述了经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时对针具的选用、针刺方法的选择和穴位的选取。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1,【原文】
足太阳之筋(“足太阳”上疑脱“黄帝曰”三字),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周本“踝”作“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
【译文】
足太阳经的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膝部,向下沿足外侧,在足踵结聚,沿足跟上行,在腘部结聚;
其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腘窝内缘,与从足跟上行的一支并行向上,结聚于臀部,再沿着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项部;
2,【原文】
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颜:《甲乙》卷二第六作“额”),结于鼻;
其支者,为目上网(网:《甲乙》卷二第六并作“纲”),下结于頄(頄:《太素》卷十三《经筋》并作“鼽”。王注:“鼽,面颧也);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译文】
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行,进入舌,并在舌体结聚;
另一条由颈部直行向上结聚于枕骨,上达头顶,又沿着颜面下行,结聚于鼻;
另分出一支,像网络一样行于眼的上睑部分,再向下结聚于颧骨;
再一条分支,从腋窝后侧的外廉,上行结聚于肩髃部;
另一条从腋窝的后外廉进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处,再向上在耳后的完骨处结聚;
再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进入颧骨部分,与从颜面部下行与颧骨的支筋相合。
3,【原文】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支:《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一作“及”)(肿《太素》卷十三《经筋》,《甲乙》卷二第六并作“踵”),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腋支:“支”疑“及”之误字),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译文】
足太阳经的经筋发病,主要表现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状,可见足跟肿痛,腘窝部拘挛,脊柱反张,颈部筋脉拘挛疼痛,肩不能抬举;腋窝处的分支还可见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摇摆。治疗用燔针,疾进疾出,针剌次数以病愈则止,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输穴,这种病叫做仲春痹。
足少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4,【原文】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译文】
足少阳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趾端,(沿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在膝部的外缘。
5,【原文】
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
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
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译文】
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别起于外辅骨 ,向上行至大腿部,又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 ,结聚在伏兔之上;行于后面的,结聚在尾骶部;
其直行的一支,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 ,再向上行于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连结乳部,向上结聚于缺盆;
另一直行支线,出腋部,过缺盆,出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后绕至上额角,交会于巅顶,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转向上结聚于颧部;分出支筋,结聚在外眼角,成为眼的外维。
6, 【原文】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译文】
足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部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窝部位筋脉拘急,前面牵引髀部疼痛,后面牵引尾骶部疼痛,向上则牵引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若是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因为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而阴阳蹻脉在这里互相交叉,左右经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就是"维筋相交"。
7,【原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译文】
治疗这一病证应当用火针疾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针刺的穴位就是感觉疼痛的地方。这种病证叫做孟春痹。
足阳明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8,【原文】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
【译文】
足阳明经之筋,起于足次趾与中趾之间 ,结聚于足背上;斜行的一支,从足背的外侧向上至辅骨,结聚于膝外侧,再直行向上结聚于髀枢,又向上沿着胁部络属于脊柱;
9,【原文】
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太素》卷十三《经筋》无“太阳”二字,“为”字属上读,“网”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译文】
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在膝部;
由此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的经筋相合;
其直行的支筋,沿伏兔上行,结聚在大腿部,并聚于阴器,又向上行,散布在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结聚,再上行通过颈部,环绕在口的周围,再汇合于颧部,向下结于鼻,从鼻旁上行与太阳经筋相合。太阳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上眼皮,阳明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下眼皮;
另一条从颧部发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
10,【原文】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译文】
足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中趾、胫部转筋,足部有跳动感并有强直的感觉,伏兔部转筋,髀前肿,阴部疝气,腹部筋脉拘急,向上牵引到缺盆及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筋脉拘急的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则筋脉弛纵眼不能睁开。颊筋如果有寒就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热则筋脉弛缓、收缩无力而发生口角歪斜。
11,【原文】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译文】
治疗口角歪斜的方法,用马脂油涂在拘急一侧的面颊上,以润养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在弛缓一侧的面颊上,使筋脉温通,然后再用桑钩钩住病人的口角,以调整其歪斜,使其复位。另外,用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为宜,同时用马脂温熨拘急一侧的面颊,令患者喝一些酒,吃些烤肉之类的美味,不能饮酒的病人也要勉强喝一些,并再三地用手抚摩患处,以舒筋活络。其他病的治疗,可应用燔针,以疾进疾出的手法治疗,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叫做季春痹。
足太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12,【原文】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
【译文】
足太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趾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
13,【原文】
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太素》卷十三《经筋》《甲乙》卷二第六“肋”作“胁”),散于胸中;
其内者,着于脊。
【译文】
其直行的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辅骨,沿股内侧上行,结聚于髀部,继而结聚在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沿腹内上行,然后结于两胁,散布于胸中。
行于内侧的一支附着于脊柱两旁。
14,【原文】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译文】
足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疼,股内侧牵引至髀部作痛,阴器象扭转一样拘紧疼痛,并向上牵引脐部及两胁作痛,进而牵引胸及脊内作痛。
15,【原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太素》卷十三《经筋》“孟”作“仲”)。
【译文】
治疗本病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叫做孟秋痹。
足少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16,【原文】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译文】
足少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入足心,行足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向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聚于内辅骨下方,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沿着脊柱旁肌肉上行至项部,结聚于头后部的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
17,【原文】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译文】
足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且其经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出现。足少阴经筋发生的主要病证还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病项背部筋急,腰部向后反折,身体就不能前俯;阴病腹部筋急,使身体向前曲,就不能后仰。
18,【原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孟秋痹也。
【译文】
治疗这种病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病在胸腹内不宜针刺的,可熨贴患处,加以按摩导引以舒筋脉,并饮用汤药以养血。若本经的经筋反折纠结,而且发作次数频繁,病情很重的,是不治之证。这种病称做仲秋痹。
注:孟秋痹:《太素》卷十三《经筋》“孟”作“仲”。
足厥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19,【原文】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译文】
足厥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之上,上行结聚在内踝之前,再向上沿着胫骨结聚于内侧辅骨之下,又沿着大腿内侧上行结聚于前阴,并联络各经的经筋。
20,【原文】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译文】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侧辅骨疼痛,腿的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房劳过度耗伤了阴精,就会发生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就会发生阴器内缩,伤于热邪则出现阴器挺长而不收。
21,【原文】
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译文】
治疗本病应采用利水渗湿及清化湿热的方法调节厥阴经之气;对于疼痛转筋一类的疾患,应采用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病称为季秋痹。
手太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22,【原文】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
【译文】
手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部,结聚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后边。如果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结于腋下。
23,【原文】
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译文】
其分支,向后行至腋窝的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后的完骨;由此又分出一条支筋,进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从耳出,上行,又向下结聚于腮部,再折上行,联属外眼角。
注:“后走腋后廉”:《甲乙》卷二第六作“从腋走后廉 ”
24,【原文】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
【译文】
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手臂内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的部位均疼痛,环绕肩胛并牵引到颈部作痛,并出现耳中鸣响疼痛,同时牵引颔部、眼部,眼睛闭合后,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清物体,恢复视力。颈筋拘急时,可发筋瘘、颈肿等证;
25,【原文】
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名曰仲夏痹也。
【译文】
寒热发生于颈部的,应采用燔针,以速刺急出的方法针刺,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刺后颈肿不消退的,再改用锐利的针刺治。这种疾病称为仲夏痹。
手少阳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26,【原文】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
【译文】
手少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无名指靠近小指的一侧,上行结聚在腕部,再沿着手臂上行结聚于肘部,向上绕着上臂的外侧,过肩部行至颈部,与手太阳经筋相合。
注:中循臂:胡本改“上循臂”,与《甲乙》卷二第六,《太素》卷十三经筋及《圣济总录》合
27,【原文】:
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译文】
从颈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颌角的部位深入于里,联系舌根;另一分支,向上走至颊车穴,沿着耳向前行进,联属外眼角,向上经过额部,最终结聚在额角。
28,【原文】:
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译文】
手少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的经筋循行部位发生掣引、转筋和舌体卷曲的现象。治疗时,应采用火针,采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这种病称为季夏痹。
手阳明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29,【原文】: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
【译文】
手阳明经的经筋,起始于食指靠近大指的侧端,结聚于腕部,沿着手臂上行,结聚在肘的外侧,沿大臂上行,进而结聚于肩髃。
30,【原文】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译文】
它的分支,绕过肩胛,挟于脊柱的两侧;它的直行部分,从肩髃上行至颈部;从这里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颊部,结聚在颧部;直行的分支,从颈部向上,出手太阳经筋的前方 ,上行至左额角,络头部,下行进入右腮部。
31,【原文】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译文】
手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该经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及疼痛,肩部不能抬举,颈部不能左右转动、顾视。治疗这种病证,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疼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孟夏痹。
手太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32,【原文】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译文】
手太阴经的经筋,起于手大指的末端,沿指上行,结聚在手鱼际之后,继续上行于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聚在肩髃之前,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于胸内,散布于横膈部,与手厥阴经的经筋合于膈部,下行抵达季胁部位。
33, 【原文】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
【译文】
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严重的,可发展为息贲病,呼吸急促,气逆喘息,或胁下拘急,吐血。
34,【原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译文】
治疗手太阴经筋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痛处为穴。这种病证叫做仲冬痹。
手厥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35, 【原文】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
【译文】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始于手中指端,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聚于肘的内侧,向上行经过肘的内侧而结聚于腋下,从腋下前后布散挟两胁分布;它的分支,入于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膈部。
36,【原文】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译文】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出现呼吸迫促、上逆喘息的病状。治疗时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这种病就叫孟冬痹。
手少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37,【原文】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
【译文】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内侧,循小指上行,结聚于掌后小指侧高骨,再向上结聚于肘的内侧,继而上行入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走胸部,伏行于乳内,结聚在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
38, 【原文】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译文】
手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病。上肢的经筋发病,肘部牵引拘急,会感到如罗网一样屈伸不利。(总的来说),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或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和疼痛。
39,【原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译文】
治疗时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若病已发展成伏梁而出现吐脓血的,为脏气已损,病情加剧的绝证。这类疾病称为季冬痹。
注:“名曰季冬痹也”:此六字原在“无用潘针”之后,今据《医学纲目》卷十四筋类注及《类经》十七卷第六十九注前移至此。
40,【原文】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译文】
大凡经筋发病,遇寒则筋拘急,遇热则筋松弛,阴痿不举。背部的筋挛急,则脊背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挛急,则身体向前弯曲而不能伸直。焠刺是烧针的刺法,它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因热而造成的筋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火针。
41,【原文】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译文】
足阳明经筋和手太阳经筋拘急,会发生口眼歪斜;眼角拘急时,不能卒然视物。治疗这些病证,都应采用上述的燔针劫刺法。
鸣谢
非常感谢刘豫蓉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分享!
请点按左下角“阅读原文” 阅读更多【纽约中医论坛 - 诵读灵枢】
再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纽约TCM论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