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写出公文的“战味”(附案例)
2021/6/20 9:00:00 办公室主任

     谈谈如何写出公文的“战味”

     作者:犁铸

     公文是根据现实需要解决公务活动中特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决定其应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有千钧笔力能写出力透纸背的公文,不仅能彰显文字本身的“战味”,更有利于激发并催生解决矛盾难题的强大“战斗力”。

     一、有的才能放矢:立起“战”的靶标

     爱因斯坦讲,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经常有人说“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其实对公文写作而言,也是如此。公文的目的,最根本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实现以文辅政。可以说,公文写作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高度统一,其中“问题导向”则是“总开关”。问题是现实的声音,问题是引发公文的“导火索”。

     我们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去指导解决它,它就是公文剑锋所指的“敌人”。只要略有公文写作经验的同志就知道,一个文件往往第一段就会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立起本篇公文的靶标。当然有的也会在后面行文中逐步展开一些子问题,作为下一层级的具体靶标。从工作和公文写作经验看,问题越鲜明越集中,往往越能让受文对象印象更深刻,抓落实更自觉、更有力。可以说,只有“靶子”立明了,“集火打击”效果才会更显著。

     「案例1」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努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我们简要分析下,不到一百字,却把靶子跃然立起来了。不仅立起了靶子,“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而且明确指出了工作要求,“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工作方法“奔着问题去”;旗帜鲜明亮出了坚决态度,“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提出了目标指向,“努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此外,“一切”、“坚决”、“整治”、“斗争”等词语的使用,更是增加了浓烈的“战斗”氛围。

     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对于如何有效立起靶标,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靶标要真实,忌放“空炮”。就是公文提出问题要真实、掌握情况要真实、相关内容要充实,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把上级指示要求往下落,增强公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否则不但会使落实上级指示精神遭遇“中梗阻”,“沙滩流水不到头”,所写的公文也只会沦为众人诟病的“空头文件”。

     二是靶标要适度,勿放“大炮”。我们更多是基层,需要解决的一般不是战略性问题,更多是战术性问题,或者说顶多是战役性问题。我们立起靶标需要契合本单位在整个工作体制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地位,否则“小官讲大话”,文字“僭越”、大而无当,或者上下一般粗,大炮一顿狂轰,却无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是靶标要精准,防放“哑炮”。靶标要对着问题去,期待答复来。这就要求精准聚焦,不能纷繁复杂,也不能松松散散,让接到公文的人莫衷一是,导致靶标立而不响,或者大家只是“文件落实文件”,搞一趟“公文旅行”,既没有真实回音,也没有实质效果,徒然耗费精力,纯属系统“内卷”。

     二、打蛇就打七寸:找准“战”的关键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矛盾问题的表现形式是非常繁杂的,有时甚至是混乱和碎片式的,但同时这种貌似混乱和碎片中,一定会存在相互的联系。而找到这种关联,尤其是关联中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对于公文写作者来说,是一种极大地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锻炼。要写出公文的“战味”,这一道关卡是必过的“娄山关”“腊子口”,过好了便旌旗在望。

     在有的材料中,我们能够发现问题找得挺全、信息量也足够,要素也挺齐全,但总给人一种拖沓累赘的感觉,洋洋洒洒一堆话,虽然感觉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不大,但总是觉得不够深入、不够深刻。有的则能够在三言两语中,迅速让读者理清思路、抓住要害。

     「案例2」某单位领导一篇关于加强安全管理的教育材料中,开头是这样的:我们单位在这四年多时间里,特别是在每年的第二季度总是接连发生事故和案件,虽然多次教育、整顿,但收效甚微。固然有上半年工作全面铺开和季节性特征带来的客观影响,究其深层次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各级领导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往往顾此失彼,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致使安全管理总是留有“空档”和“漏洞”,这就在主观上为事故案件的发生提供了方面条件。作者先提出矛盾问题,安全问题频发,突出指出二季度不良情况,但整治措施收效不好。接下来分析矛盾问题的原因,既指出了工作规律和季节转换等客观原因,进一步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挖出深层次的主观原因,切实找准了问题症结,这就便于接下来打“攻坚战”。

     「案例3」一篇关于加强学习成才的教育材料中,这样开头:关于本领恐慌这个词,早在1939年5月20日,毛主席就指出:“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70多年后,习主席再次提出要增强本领恐慌,做个有本事的人。可见这个问题已经不容小视。那么,我们扪心自问,到底有没有本事?为实现强军兴军,到底有什么本事?这些本事到底能不能打胜仗?好像还不够,那到底该怎么办?我认为解决本领恐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学习力。作者先提出本领恐慌问题,接着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设问有没有、有什么、能不能、怎么办等具体情形,然后提出自己的办法即“提升学习力”。问题比较聚焦,思路简洁明晰,对策“提升学习力”确实抓住了主要矛盾,“学习力”提法在当时煞有新意,也便于激发和引领官兵思考。

     关于如何抓准“战”的要害,关键要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写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上讲,个人认为务必用好一个独一无二的法宝,那就是“调查研究”;务必掌握一个屡试不爽的工具,那就是“矛盾分析法”。打仗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公文写作可以说,“笔头未动、调研先行”。调查要突出真实,强调掌握最原始最基础最真实的材料,研究就在于用“矛盾分析法”这把庖丁解牛之“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以游刃有余之手法,摸清内在机理,达到切中肯綮之目的,待正式行文之时,便可“下笔如射箭,箭箭中靶心”。关于调查研究和矛盾分析法的论述比较丰富,此不赘述,关键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砺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三、奇正相生无穷:灵活“战”的技法

     立起靶标,找准关键之后,就要进入实操实战。毕竟公文写作要写出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文章有章法,如同作战有战法,谋篇布局就如作战筹划,遣词造句就如排兵布阵,战法得当才能打胜仗。文章要写出“战味”,得下一番苦功夫琢磨和训练写法。这方面,可以多学文章大家鲁迅先生,写的虽不是狭义的公文,但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字“像投枪、像匕首”,对我们写作广义的公文而言,依然很有值得借鉴之处。

     文无定法,尤其是在一些领导讲话、宣传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等标准相对宽松的公文,内容形式更为灵活机动,也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创新创意、笔力刀工、领导风格等。比如,在针对矛盾问题的战法上,有的喜欢擒贼先擒王,抓住关键矛盾实施“斩首行动”,其他问题便作鸟兽散;有的围绕一个重难点问题,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全维全覆盖彻底打击,不获全胜不收兵;有的喜欢诱敌深入,先对与主要矛盾相关的外围矛盾抽丝剥茧,见招拆招、步步为营,最后打个冲锋;有的喜欢将主要矛盾问题解析降维成几个小问题,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展开、各个击破;还有的喜欢“围点打援”、“声东击西”。可以说,“三十六计”几乎皆可为文战法。

     「案例4」一位领导到新单位任职一段时间之后,讲评工作的一段话:每到一个单位,我对环境卫生都特别关注,不是因为有“洁癖”,而是我认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单位环境卫生怎么样,直接体现“颜值”高不高,进而体现整体精神风貌,根本体现战斗力水平。甲午时期,北洋水兵大炮上晾衣服,结果一败涂地。为什么?不是败在舰船装备不先进,而是败在作风风气不过硬。军营最大特点是整洁。我们基础设施底子很好,营区环境总体不错,但细节注意不够严,标准要求不够高,角落还有垃圾,办公场所有的散乱,有碍观瞻、不利工作、有损形象。《朱子家训》中有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却做不到?作为文明之师的军人难道还做不到?!我们需要反思自省,需要引以为戒,更需要立行立改。

     这位领导,总体用的招式是“四两拨千斤”,以环境卫生之“小”博作风风气之“大”。在具体行文中,首先以“直接”“进而”“根本”层层递进,站到了战斗力建设的制高点;接着,以历史事实并用设问句式,引出作风风气主题;然后从军营的特点出发,正反对照、点面结合,描述现状,挑明危害;最后,引用诗文古语,并用反问句式,以强烈的语气语势,指出大家应该怎么做。此外,对偶、排比,长句、短句等的交错搭配,也有效增强了可听性、可读性。总体来说,多种“战法”运用娴熟,行文达意有力有效。

     在如何运用“战法”的问题上,也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

     一是注重“布大势”,形成高位势能。这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也是奇正相生中“正”之所在,与具体文法相较,此乃处于道的高度,不可不察,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主要是立意要高,具体而言就是文章的观点要有站位高度、思想高度、理论高度和政策高度,自带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

     二是灵活“战技术”,驾驭语言力量。文章靠字词句篇连缀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锻炼出较高水平的遣词造句功夫和辞章文法修养。在增强公文“战味”方面,可以试着换一种出其不意的表达方式、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不同句式、讲究音节声调配合等。比如,类比、比喻更加鲜明,排比、对偶更具气势,夸张、反问可渲染气氛,层递、反复可增加力量,读起来感到语势通达、气势磅礴,令人酣畅淋漓、拍手称快。

     三是把握“时度效”,贵在恰到好处。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文法的使用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达思想,指导工作。所以起草文稿时,要时刻考虑文稿使用者的角色、身份、个性、风格等,以及文稿使用的时机、对象、场合、情景等的适合性、适当性,多从对方需求角度出发去写去讲,同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犹不及或者角色错位,避免适得其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办公室主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