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家族守吴兴——谢安、王羲之的太守生涯
2022/8/29 12:30:00 办公室主任
六朝时,吴兴郡与会稽郡和吴郡并称三吴,是江东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在地形上,吴兴郡临近京城建康,与建康互为崎角,而且易守难攻。因此,无论经济、军事上,吴兴太守都是很重要的官职。六朝吴兴郡守里地位最高的是萧鸾,建武元年(494),萧鸾以齐高帝第三子身份即皇帝位。吴兴郡“四大名守”之说,出自湖州史学大家姚思廉,“初,齐明帝及览父瀹、东海徐孝嗣,并为吴兴,号称名守”。萧鸾的能名是宋明帝泰豫元年(472)逐渐显现的,“为安吉令,有严能之名”,安吉为县,隶属吴兴郡,有“严能”之名的萧鸾年方二十。齐武帝永明二年(484),32岁的萧鸾由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出为征虏将军、吴兴郡太守。在郡学习谢太傅莅政经验,宽猛相宜,赢得好声誉。由郡归帝都而履至尊,称齐明帝,在位5年。吴兴郡守是世家大族升官的主要的路径。徐孝嗣,幼而挺立,风仪端简。宋孝武帝甚爱之,许嫁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郎。由宋入齐,齐高帝建元四年(482),30岁的徐孝嗣由御史中丞出为吴兴郡太守,在郡有能名,上马巡郡,下马听政,不滋事,不搅民,器量弘雅,被誉为“名太守”。回京为太子詹事,历史部尚书、右军将军、领太子左耳率,官至尚书令,朝野称之。杜甫诗云“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东晋最风流的家族非王谢莫属,而王谢家族几乎可算是六朝时期吴兴郡守的标配,“郡守题名,郡侯自吴置郡,历晋讫陈曰太守……唐大历中,剌史裴清始撰《历官记》,首于王羲之,终于任忠,四十四人,勒于谢傅碑阴前。”王羲之、王献之及四世孙王僧虔先后任吴兴郡太守,琅琊王氏任吴兴郡太守的还有王胡之、王韶之、王昙生,王昙生其父王弘之曾任乌程县令;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坦之、王蕴也先后任吴兴郡太守。从东晋升平年间到南朝梁代初约150多年间,从谢安谢万始,谢氏一门七代中有十一人先后被任命为吴兴郡太守。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在吴兴任过太守。湖州东郊升山,原名欧余山,又名欧亭山。王羲之于东晋孝武帝宁康、太元间(约373—374)任吴兴太守,暇时常与宾客登临欧余山。梁吴均《入东记》载:“王羲之为太守,尝游践,因升此山。顾谓宾客曰:‘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而有了升山之号。湖州是著名的淡水鱼之乡,“裹鲊”,就是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制品。王羲之十分喜欢这种湖州美食,常常与朋友分享,于是就有草书《裹鲊帖》。《裹鲊帖》一共3行,18字,“裹鲊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勿难。当以语虞令”。赵孟頫非常喜欢《裹鲊帖》,曾在《论书》诗中云:“裹鲊若能长住世,子鸾未必可惊人。”王献之与其父,被世人并称为“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南史羊欣传》载:献之为太守吴兴,书裙数幅事”,但王献之的存世作品较少。王献之行草书《吴兴帖》拓本,11行,106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中有“吾十一日发吴兴”之语。王僧虔,为王羲之四世孙,刘宋和南齐时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自御史中丞三迁吴兴太守”。
谢氏家族第一位担任吴兴太守的是谢万,谢安四弟,善于清谈,曾参加过兰亭雅集。谢安很不放心,就随谢万上任。谢万每天都要睡到日上三杆,所以谢安每天一早都要到谢万床头,大拍屏风,叫他起床。在谢安的帮助下,谢万的吴兴太守居然获得了“颇有政绩”的评价,兄长谢奕去世后,接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并领淮南太守。正因为有随弟弟治理吴兴的那段经历,“太保谢公,东晋咸和中以吴兴山水清远,求典此郡”。这个东晋最聪明能干的“风流宰相”上任后,修治残缺,开垦荒野,放山泽之利,劝课农桑,通关市,来远商,很短的时间内,吴兴郡出现了人行街衢,鸡鸣树下的兴旺景象。谢安在吴兴时,曾组织民工开城西官塘,民获其利,颂称为谢公塘,谢公塘在千年之后,仍在发挥作用。史书说吴兴百姓十分感激,后来还立了纪念碑。唐朝天宝末年,这块碑丢了,颜真卿任湖州刺史,重立谢公碑,并在碑阴记述重立经过。谢安四十余岁出仕,不久即来守吴兴,形成“每临事镇以和靖,御以长策”的为政宗旨,奠定谢氏家族“镇以和靖”的莅政之风,为谢氏家族官吴兴郡太守树立了楷模,开始扭转吴兴郡好武风气。谢琰,谢安次子,东晋重要将领,淝水之战为辅国将军,帅精兵八千,与从兄玄,大破前秦军,以功封望蔡公。因叛变发展严重,朝廷命谢琰加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击破吴兴的孙恩叛民领袖丘尪,后因轻敌遇害。谢澹晋宋之际大臣,谢安孙,曾“累迁吴兴太守”。谢澹放任旷达,任性而为,不求在世上闻名。刘裕认为谢安的功勋德行惠及当世,因此封谢澹为柴桑侯,食邑一千户,负责祭祀谢安。谢庄为谢万玄孙,与子谢朏、谢瀹,孙谢览,三代四人先后任吴兴太守,皆以文闻名当世。谢庄“自散骑常侍出为吴兴太守”。谢庄在刘宋的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以《月赋》闻名,他的一些写景诗,幽雅可读,他注意诗歌的声律,是永明诗歌的先导和前奏。谢朏幼聪慧,父亲谢庄器之,常置左右。十岁文章,孝武帝刘彧誉为神童。“《南史传》:永明中为吴兴太守,明帝谋入嗣位,朏避事居郡,不理常务,聚敛,众颇诋之,亦不屑也。孝武初,朏为吴兴,以鸡卵赋人,收鸡数千,及循节不全,为清谈所少。”谢瀹于齐高帝建元初年(479)由可徒左长史出为吴兴太守,谢瀹的性格非常机敏而且足智多谋,居吴兴郡任内,断冤狱,叉诏立赎论,以身正人,在郡称为美绩,离开吴兴郡,迁官升职,直至太子詹事。谢览为谢瀹儿子,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由吏部尚书出为吴兴太守。“览自吏部尚书出为吴兴郡守,心不畏强御,亦由处俗情薄故也。在梁为太守时,中书舍人王睦之家居乌程,子弟专横,前太守皆折节事之,览未到郡,睦之弟迎览,览逐去其船,杖吏为通者,自是睦之家杜门不出。郡境多劫盗,为东道患。览下车肃然。齐明帝及览父瀹徐孝嗣皆号吴兴名守感览皆过之。”谢览卒于吴兴太守任上,以吴兴四大名守的声望“卒于官”,鞠躬尽瘁,以身殉职。谢氏家族担任吴兴太守还有谢安二兄谢据的曾孙谢述,“宣城太守眺之祖,累迁吴兴太守”,在郡清省,为吏民所怀,卒于吴兴太守任内。谢瞻为谢据玄孙,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谢混、族弟谢灵运相抗。刘裕命谢瞻任吴兴郡太守,谢瞻亲自陈述请求谦退,是谢家吴兴太守十一人中唯一未到任的。谢邈则是谢安六弟谢铁长子,性刚硬,颇有理识,“自侍中出为吴兴太守”,“邈为吴兴太守,孙恩之乱为贼所执,逼令北。面邈厉声曰:‘我不得罪天子,何北面之有。’遂害之。”“安帝隆安三年,谢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响应,吴兴人胡杰鹄、骠破东迁县,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被害。”

太傅位于长兴县西南部,地处泗安丘陵地带,是北高南低、龙岗起伏的黄土丘陵地带,是岗冲相错的地形,其太傅之名得之谢安。唐太傅在宋朝时属于谢公乡,而谢公乡旧名万安乡,三个地名都与晋太傅谢安有关。唐颜真卿《石柱记》云“太傅谢安墓在县西南三鸦冈”,张文规在《吴兴杂录》中说得更详细,“初,(谢)安葬建康梅山,陈始兴叔陵发其冢,裔孙夷吾为长城令,徙于县南三鸦冈,立庙祀焉”。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三鸦冈,在县南六十里。上有晋太傅谢安墓。其冈南北向鱼脊状,中有断处,相传梁时有童谣云:鸟山出天子,故江左以鸟名山者皆凿之。”谢安墓有两个特点:一是墓朝北。表明他不忘北伐、收复中原的快心;二是墓前栽一棵“黄连木”,古时黄连征“楷模”,只有圣贤墓上才可栽种。1300多年的黄连木是整个长兴县最老的树。谢安墓迁葬长兴后,得到历代地方官员的重视,不断维修,祭祀,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凭吊,赋诗。元杨维桢作《谢文靖墓》:“谢塘千载功,吾民藉生理。遗德在龟石,日久终或毁。不如谢公乡,名字长在耳。更访三鸦冈,相乡还在此。”清嘉庆四年(1799),知县邢澍访问谢安墓,决定重修墓和庙,广西巡抚谢启昆捐田十一亩八分。邢澍赋诗:“颜公石柱张公录,表树守冢自胡宿。考证谁如明府文 祠田更得中丞续。”乾嘉著名学者阮元赴任浙江巡抚,也专门前来谢安墓凭吊,并赋诗《三鸦岗谢公墓》,“六朝数伟人,谢傅名独震……梅岭始卜茔,鸦村旋迁榇”。同为乾嘉学者的钱大昕对谢安墓从建康梅岭移至长兴的事实作了考证并作《谢公墓》诗。历代文人墨客吊吟谢安墓的诗多不胜数,使得太傅充满了文化气息和历史感。

来源:《湖州通讯》2022年第7期
作者:谢占强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办公室主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