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成就领导
2023/1/11 12:20:00 办公室主任

     导读:领导机关是由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组成。领导干部是决策者、指挥者,机关干部是操作者、落实者。因此,所谓机关的“机关”,第一道机关便是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让领导信任你,且重用你。一有大的任务、大的材料、大的活动,领导就爱点你的将,甚至几个领导争着用你一个人。

     我以为,做人当如篮球,谁都争,谁都抢,谁都喜欢你;而不能似排球,你打过来,我推过去,谁也不要你。特别是机关干部,作为领导的助手,若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和重用,纵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然陷入怀才不遇的沼泽而难以自拔。像汉朝的贾谊,人称他是“王者之佐”的人才。但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君臣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重用,结果30来岁“自伤哭泣而死”。苏东坡在《贾谊论》中指出:“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意为不是汉文帝不能用贾谊,而是贾谊不能用汉文帝。古人的教训,值得今人警惕。

    

     竭力成就领导(节选)

     有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双赢原理”,说的是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部属获得成功,如果手下的人都成功了,领导者是没有理由不成功的。同样的道理,下级帮助领导成功,自己本身也就获得了成功。

     领导有指示 你要有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2014年10月10至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狠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秘书工作》2014年第11期)就我们机关干部来讲,“领导有指示,你要有落实”,就是成就领导的重要方面。

     前些日子,我与一位县委书记交谈,他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了一个真实故事:

     县委机关干部李胜东到一个镇挂职当镇党委书记。走马上任前,这位县委书记对他交代一项任务:“你去的这个镇的东峪村有个村民王二蛋缠访、闹访影响很不好。你要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

     “是,保证完成任务。”李胜东虽然知道这项任务太艰巨,但领导有指示,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贯彻。

     对王二蛋的事儿,李胜东非常清楚。这个人上访的原因非常简单:三年前的一天,他的老母亲过80大寿,去请村里最大的官刘支书来家喝寿酒,刘支书因另有婚礼应酬,去了那家喝喜酒,没来他家喝寿酒。这在常人看来,根本算不上什么事,更不可能发展成为一桩上访事件。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王二蛋铁定认为,这是村干部瞧不起他。为了讨个说法,竟然成了“上访专业户”。

     先是到镇上,后是到县里,再后来到市里,如今已经闹到省信访局了。并放出风来,省里不给他主持公道,他还要到北京去“告御状”。对王二蛋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接访过他的干部深有体会,无论你怎么说破天,他就是油盐不进。村支书逼得没办法,几次登门向他道歉,他还是不依不饶。一些接访他的干部背地里议论说:“这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何才能使王二蛋心服口服,不再缠访、闹访?李胜东可谓绞尽脑汁。他觉得,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它的最佳方法和最佳角度。彻底解决王二蛋的问题,就不能按常规出牌,需要出奇致胜。以前都是王二蛋上访,这次他决定主动下访。

     到任的第二天上午,李胜东处理完手头上的政务,看看快11点钟了,便登上自行车朝十里之外的东峪村驶去。半个小时过后,他成了王二蛋家的座上客。还在田里干活的王二蛋听家人报信说,镇里新来的李书记到了自己家,高兴地撒腿就往家里跑,碰见路人还不忘炫耀一句:“镇里李书记今天到我们家来了。”

     见了面,李书记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老王,昨天我刚到镇里报到,今天先到你家认个门。过去你老去上访太辛苦,现在我登门拜访,虚心听听你的意见。感动得王二蛋连连说:“谢谢书记,谢谢书记……”

     唠了一会,李胜东一看时间,已经中午十二点了,就拉开手提包提出一块鲜猪肉说:“我在镇上割了点肉,你让大嫂炒俩菜,今中午我就在你这里蹭饭了。”又问道:“有酒没有?”

     王二蛋赶忙说:“有,有。”说着就从饭橱里掏出一瓶白酒,两人对喝起来。王二蛋边喝边倾诉,李胜东很认真地听着,一句评论也不加。

     酒足饭饱之后,李胜东说:“今天就到这里吧,你还没说的心里话,我下回再来听。”

     过了几天,李胜东又是在中午开饭的时间到来,这次他没有带肉,而是带了两瓶酒。进门就说:“老王,你弄俩菜,咱们今天好好喝一次,你把心里话再倒倒。”这次,李胜东还是带着耳朵来的,听凭王二蛋一个人说。

     其实,王二蛋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件事。就这样,李胜东隔三差五就到王二蛋家去一次,开始他还带点东西,后来他什么东西也不带了。王二蛋是个要面子的人,李书记带东西时要招待,不带东西他还要招待,时间一长,就觉得在经济上吃不消了。李胜东第五次登门“听取意见”时,王二蛋终于憋不住了:“李书记,您不用再来了,我确实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李胜东一本正经地说:“老王,我还是要来的,直到听你把话说深、说透、说完,免得想起来了再去上访。”

     王二蛋一听李胜东还要来,急得汗珠子都快从额头上掉下来了:“李书记,您千万别再来了,过去是我错了还不行吗?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去上访了。”

     县委书记听了李胜东的电话汇报,笑着说:“你解决问题的精神可嘉,但招式是不是损了点?”李胜东也笑着说:“没办法啊,您老有指示,我怎敢不落实?”

     应该说,这个落实领导指示的故事,可谓浩浩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小人物,小事件,小概率,上访者几近无事生非,解难题者的“奇招”似乎亦难登大雅之堂,我们听了故事除了哑然失笑、会心一乐之外,似乎也难从中发现什么典型性、可发掘性、可借鉴性。其实不然。我们不妨以小见大,品评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扬“三千三万精神”!

     其一,想尽千方万计。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途中,在过了大渡河以后,究竟怎么走呢?北面统是高山,人口又少,我们那个时候提出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什么叫千方百计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计者,就是九百九十九计加一计。”我们在落实领导指示的过程中,要想尽千方百计,甚至想尽千方万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做到了想尽千方万计,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

     其二,克服千难万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工作的落实都会遇到阻力和困难。特别是领导指示你解决的那些棘手问题、敏感问题、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不能指望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须有不怕困难、不怕风险、不怕反复、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所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有了克服千难万险的心理准备和实际行动,抓落实才会有可靠保证。

     其三,吃尽千辛万苦。唐僧取经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据材料介绍,唐僧当年抵达古印度犍陀罗大约是在公元630年,他从长安西行穿过戈壁沙漠到达犍陀罗,至少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这些山脉即使在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以逾越的世界级天险,居然让这位1300多年前的佛教旅行家、翻译家全都踩在了脚下,唐僧为了取到真经,何止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真可谓历尽千辛万苦。这也昭示我们,只要不怕艰辛,不怕吃苦,什么困难和问题都不在话下。

     领导有分歧 你要有化解

     机关干部所面对的领导,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每个领导的话都要听,每个领导的指示都要执行。如果领导之间的意见一致时,落实起来一般没有问题。但是,由于领导们的学识经历不同,性格脾气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间意见不一致,甚至相互有矛盾的时候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机关干部感到很为难,不知道如何处置才好。根据我的体会,处理这类问题,需要做到机敏灵活,妥善周全。

     ——从容应对尴尬场合。机关干部处于决策中心的边缘,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参与决策咨询,又由于地位的关系,没有更多的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因此,常常会遇到既不便表态又不便回避的尴尬场合。比如,几位职务相当的领导当着你的面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激烈争论,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常有的,碰到这样的场合,要区别不同情况,冷静观察,沉着而机敏地加以处置。

     如果领导争论的问题不在你的工作范围之内,或关系不大时,你最好是缄口不语。西方有句格言“沉默是金”。这个时候不说话,可以说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果领导争论的问题在你的工作范围之内,但你对此又没有透彻的了解,那么你要迅速查明有关背景材料,迅速考虑基本意见,以备领导询问。此时的基本原则是,领导不问你就别“吱声”,领导问什么,你就答什么,简明扼要,以回答情况为主,不要带上意见和看法,更不要带上感情色彩。当领导要求你发言时,你最好是全面而扼要地把有关情况介绍清楚,然后把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提出来,供领导参考定夺。

     ——灵活处置不同意见。在情况紧急需要迅速决断而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这时候,机关干部应开动脑筋,迅速寻求一种使不同意见的领导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考虑折中方案时,要充分尊重主要领导的基本意见,但有时主要领导的意见不正确或难于实施,而领导又固执坚持时,应考虑一个变通方案,使领导既能接受,又可待情况变化后迅速调整。

     ——巧妙化解分歧观点。严格地说,领导对某项工作的实施计划或某件事情的处理方法意见不一致,与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和隔阂是不同的,意见不一致是个认识问题,方法和手段不同而已,处理时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毕竟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不存在个人恩怨等工作以外的因素;相互矛盾则是两个人之间的个人恩怨,并把这种个人间的好恶带到了工作上来,处理起来就更复杂一些,弄不好会在无意中得罪一方。因此,应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当然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显,有时因为长期认识不一致,逐渐转化为相互之间的矛盾,谁看了对方都不顺眼,老是搞不到一起去;有时则因为有了矛盾才使工作意见更难统一,你要那么办,我偏要这么办。所以,处理这种情况要十分慎重,机智灵活地把两者联系起来综合考虑。

     针对领导意见出现分歧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时间先后”来处理。即哪个领导先说了就按照哪个领导的意见办。这实际上是不等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就执行,可以避免听谁的话不听谁的话之嫌。

     二是按“职务高低”来处理。也就是谁的职务高就主听谁的。虽然职级低的领导心里不高兴,但是不能完全埋怨机关干部,即使有意见也摆不到桌面上来。

     三是按“实效大小”来处理。也就是你认为哪个领导的意见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就按哪个领导的意见来办,并把自己的认识向持有不同意见的领导讲清楚。

     四是按“兼顾左右”来处理。也就是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领导的意见尽量照顾到。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单位对营院整修时,两位主要领导在如何修排水沟上意见发生分歧:一位要求修明沟,认为这样节省经费;一位要求修暗沟,认为这样美观。两位领导的意见都有道理,而且互不退让,都要机关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负责施工的机关干部便来了一个折中方案,营院道路边的一半修成暗沟,房后不引人注意的一半修成明沟。既没有得罪某个领导,又把任务完成了。

     以上这几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有些情况下恐怕也只能如此。因为等领导们的意见统一起来再办,大概早已时过境迁了。工作毕竟不是儿戏,耽误不得。而有些问题本来就有多种答案,不存在谁对谁错,共识的形成往往只能在结果出来之后。当然,这几种办法又各有利弊,不能说是最佳的方法。

     比如说,“按职务高低来处理”,从原则上讲没有错,但只照顾了职级高的领导,你的直接领导和职级相对低的领导会对你有看法:这样的机关干部只知照令行事,没有明确的是非正误感,眼中只有某某领导,没有我们这些人。时间一久,就会对你产生不良看法,待某某领导调离后,日子恐怕不怎么好过。

     又比如,“按实效大小来处理”,虽然可以避免上述办法的弊端,但这个“实效大小”是虚拟的,实际上是你对事物实质的判断结论,而不是真正的实效。因此,这样做不但需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刚直不阿的胆识与勇气,而且需要良好的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善于斡旋的本领。不然就不要这样去做,即使做了,也往往事与愿违。

     如果再深一步研究,其实还有一些相对更高明的处置办法:

     一是事前影响法。机关干部承办事情,力争想在领导之前,不仅预想出工作本身应该怎样做,充分准备方案和建议,力求使之切合客观实际,而且要预测出哪些环节意见不容易统一,领导各自对此事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在方案中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适当有所照顾和体现。没有照顾和体现的,一旦他们提出来,该如何解释,去说服他们放弃这部分意见,使他们能按照你提出的方案去办。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矛盾,利于工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于弥合领导之间的分歧,使领导都对你产生信任感。困难在于你必须充分了解领导,熟悉工作,有过人的眼光和协调关系的能力。

     二是适当缓办法。有时不等你想好承办事情的办法,领导就把意图交代下来了,这个说这么干,那个说那么干,弄得你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情并非十分紧迫,可以放一放,搁置一段时间再说。事后当领导问起时,可在适当的场合与时机解释一下:一来这件事对推动单位建设作用不大,或者说时机尚不成熟,应该适当推迟一下,二来领导意见不统一,我们贯彻起来有困难,并恳切希望领导部署工作要尽量一致起来,以利于工作的展开和单位建设。只要对单位建设造不成危害,机关干部应该有这么点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不怕领导误解的精神。实践中有些同志这样做了,而且效果不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办公室主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