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焦虑症如何是好?
2016/5/9 泡泡健康

    

     怎样的表现才算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不明原因的突然惊慌、恐惧、精神紧张、坐卧不安、濒死感、窒息感、失去自我控制感、不真实感,或大祸临头感,发作时多伴有以下症状:如心慌、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失眠、胸前压迫感或不适感,喉部堵塞或透不过气的感觉、头昏、头晕,或大气候平衡感,手脚了麻或肢体异常感,陈发性发热或发冷的感觉,出汗晕厥、颤抖或晃动。

     一、正常焦虑反应:在灾难临头、重大决策时、重要考试前,人人都会焦虑,这时的焦虑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适度的焦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调动一切能力,克服困难,提高效率,摆脱危险。 二、躯体疾病继发的焦虑情绪:许多躯体疾病可由焦虑表现,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美尼尔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消化性溃疡、嗜铬细胞瘤、二尖瓣脱垂等。 三、精神焦虑症关联疾病精神疾病伴随的焦虑症状:抑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如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癔症)常伴随焦虑症状。

    

     1. 「身病」还是「心病」?

     有些焦虑症患者根据自身感觉和症状,往往会去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门诊寻求治疗,常被诊断为功能性的心脏疾病、胃肠道疾病、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并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

     另有很大一部分焦虑症患者,还从未接受过相关治疗。

     2. 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目前抗焦虑治疗存在两种对立的声音。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对药物治疗持排斥态度,原因有三:

     对药物治疗不熟悉;

     对心理咨询效果的过度自信与夸大;

     迎合一些焦虑症患者对药物治疗副作用的担心。

     此外,囿于经济效益,只要有咨询者,咨询师就来者不拒,缺乏对病情的风险评估。

     而精神科医生则过于偏重于药物治疗,忙着将焦虑症分型,对治疗药物分类,在选择和更换药物的过程中,时常对患者的感受照顾不足,忽视了病人的心理状态的调节。

    

     这两种分割的治疗方法,其结果都不理想,而且在这样的治疗方法下,一些患者会在抗焦虑治疗过程中产生新的「焦虑」。

     焦虑应该怎么治?

     1.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生物心理病因学基础的疾病。

     要想治好焦虑症,医生除了要重视治疗药物的选择,还需患者配合,接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也就是说,抗焦虑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

     2. 找精神专科医生就诊

     虽然焦虑症有多重身体上不适的表现,但焦虑症患者还是应该看精神专科医生。

     3. 坚持治疗

     由于焦虑症是一种病程较长、复发率较高的疾病。

     为了减小复发的几率,患者必须保持长期复诊的习惯,盯着同一个医生就诊,在医生嘱咐停药前,坚持接受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为什么呢?

     因为精神科医生会根据焦虑症类型的不同、病期的不同和症状群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而其它专科如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的医生,针对焦虑症,用药的方法比较单一,不够重视患者的心理调适,疗效往往欠佳。

     那么,焦虑症的药物治疗需要坚持多久呢?

     通常从开始服药到停药,要持续 1 至 2 年;

     而严重慢性患者,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治疗时间则至少要持续 12 个月,而维持服药、逐渐减药的时间加起来,就要更长;

     部分患者还需要更长期的治疗,甚至有些患者有必要终生服药。

     不要被药品广告迷惑

    

     近年来,新型抗焦虑药物如雨后春笋般,药品的市场营销也繁花似锦。

     以前,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只对医生推销抗焦虑药,可现在则直接以广告的形式提供给患者,极尽夸张之词,并且选择性地使用实验数据,刻意模糊概念,只讲疗效,不讲副作用,个个都是「特效药」。

     实际上,一种药品宣传的适应症或功效越多,越说明这种药不是「特效药」——你想啊,要是真有「包治百病」的神药,医生不就可以休息啦。

     焦虑症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单纯处理某一种因素,治不好焦虑症。但是药品广告宣传擅于把问题单一化、治疗简单化,其目的就是推销产品。

     对于药品广告,咱们要学会分析,理性对待。

    

     泡泡健康原创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爱医

     关爱你两性健康的APP

    

     点击阅读全文,下载APP,咨询更多两性健康问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泡泡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