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恶的“奥赛”!这回多少人饭碗将被砸烂
2018/3/21 凭海观潮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

    

    

     凭海观潮 phgchao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但站在孩子和中国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上而言,“断的好”。

    

     高考招生全面改革,

     这些人的饭碗被砸烂了!

     作者:T教授 来源:TT财经(刊发经授权)

     一纸文件,砸烂了无数人的金饭碗。

     今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今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

     《通知》指出,要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5项高考加分项目。

     其实,这项决策早在4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2014年底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要求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5项加分项目。

     在“缓刑”4年后,如今的“全面取消”犹如致命一枪,彻底判处了饱受诟病的“奥赛”加分项死刑。

     这项决定对依附“奥赛”等教育培训链上成千上百万的从业者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教育部官网截图)

     ▌万恶的“奥赛”

     “奥林匹克竞赛”,对于凡上过小学的同学来说,都是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它是由全国五项学科竞赛组成,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

    

     其中,“奥数”是最为如雷贯耳的一个。

     创办于1986年的“华杯赛”,由数学家华罗庚从苏联引进,先后有3000多万名少年儿童参加了“华赛杯”的奥数比赛。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奥赛”尤其是“奥数”就已经开始声名狼藉。

     当初官方引进“奥数”,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入奥数班,主要是把它当作学生开拓思维的捷径,现在则证明这种想法很傻、很天真。

     即使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领队熊斌也认为:“在中国,只有 5% 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另一个证据则是“菲尔兹奖”,回看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参赛史,虽然,中国也是国际奥数冠军的常客(近10年,中国队五获国际奥数比赛冠军),但令人尴尬的是,30多年来,中国内地至今还没有人荣获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拥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

     截至目前,一共只有两位华人获得过这个奖项,一位是从来自香港、目前在哈佛大学数学系任教的丘成桐,另一位是澳洲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但他们都不是“奥赛”出身。

     背离初衷(开拓)之后的“奥赛”沦为了升学、高考的硬指标,及人们牟利的工具。

     据统计的数据显示,主要获得5大科目“奥赛”金牌,便可直接被清华北大降到一本线上录取;

     获得国家二、三等奖,很大概率可获清华北大60分降分录取优惠;

     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上交大等名校,自主招生进入初审的学生里,超过95%为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得主;

     甚至获得省级二、三等奖,也可申请大多数985或211高校的自主招生。

     以北京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为例,对于报考条件(非医学)明确提出以下三种类别:

     1.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人文社科类竞赛全国决赛或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2.在我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3.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纵观这三种条件,北大简章里,第一条表述比较模糊,第二条表述更加模糊,唯有第三条,表述非常具体,对比赛时效(高中阶段)、名称(学科奥赛)、奖项(决赛获奖)都作了明确要求。

     而其他高校的自主选拔招生简章,与北大要求的报考条件大致相同。

     在“奥赛”与“考大学”挂钩的前提下,学生们只能玩了命的去上补习班和参加奥赛。

     其实,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布禁令,规定“奥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

     2005年时,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随后,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随后纷纷出台有关规定或采取措施,禁止中小学举办收费的奥数班,并叫停奥赛。

     吊诡的是,被打击了近20年,奥数总能满血复活,甚至还活得更好。甚至,出现人们一边骂“奥赛”,一边把孩子送到“奥赛”培训班的现象;

     基础教育阶段“奥赛”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就在“奥赛”与“高考”挂钩;

     这一次,将“高考”与“奥赛”等完全脱钩的决定,无异于将火热了十几年的“奥赛”市场连根拔起。

     其实,今天的这一纸文件,在现实中,将会产生三大影响,一是砸了大批人的饭碗;二是解放了学生;三是维护升学和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砸了成千上百万的饭碗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奥赛”是上名校的敲门砖(57.0%受访者指出奥赛成绩是上“名校”和大学的敲门砖),对从业者来说,这却是一门充满暴利的发财生意。

     据研咨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K12(小、初、高)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在2015年时就达到5000亿元,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则达到12%。

    

     在大大小小的培训市场中,“奥赛”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早在10年前,北京因“奥数”竞赛催生出来的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就超过20亿元。业内人士也表示,办一个“奥数”培训机构,一年少则有数百万的收入,多则有数千万的收入。

     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学校、出版社也达成默契,形成利益共同体。

     如,有的学校会推荐学生到指定的培训机构学习,只有在这些培训班学习,才有可能获知与其有合作关系的重点中学的各种招考信息,并获得考试机会。甚至,有些名校的数学老师会直接到奥数班兼课。

     出版社在这一块赚的也是盆满锅满,如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在“竞赛辅导”牌子的区域说,单是奥数书籍就有44种,涵盖12家出版社。

     当然,“奥赛”在与升学和高考挂钩的情况下,家长们在这一块也舍得花钱。如有 21%的家长表示在子女教育投入上可以不计代价。

     这一次从顶层 —— 高考,让“奥赛”与“教育”脱钩,无疑会让很多家长捂紧钱袋子,靠这一行业捞钱的很多人,也将饭碗不保。

    

     ▌解放了学生

     强扭的瓜不甜,对孩子来说,没有几个说自己真心喜欢“奥赛”的,都是被升学和高考逼的。

     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40.2%的受访者觉得身边孩子大部分都不适合学奥数,6.9%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基本都不适合。40.5%的受访者表示是一半对一半,仅12.3%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大部分都适合学。

     有意思的是,尽管近半数受访者都承认,身边大多数孩子并不适合学奥数,但依然有44.7%的受访者还是坚持认为孩子有必要学奥数;

     说白了,这还是升学和高考制度在作祟。

     而通过这一次的脱钩,能彻底的把学生给解放出来,可以真正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喜欢的东西。

     ▌确保了考试(高考)公平性

     “高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仅存的最公平的上升平台。”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也都不会有太大分歧。

     可如果,我们把体育特长生、奥林比克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加分项考虑进去后,你还觉得公平么?

     我们先不说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这些本身就有很大模糊空间的政策,就是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这些有明确指标衡量的,也远远谈不上公平。

     据2016 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79%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子女课外教育上的年消费额在 10000 元以上;52%的家庭在 20000 元以上;26%的家庭在 30000 元以上。

     说白了,真正愿意为孩子在体育特长、奥林匹克竞赛等课外教育上大笔投入是城市里的富裕家庭;

     即是说,这些政策真正受益的是那些城市里的孩子。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且不说本就没机会接触这些资源,就是接触得到,也上不起;两三万块钱,对很多农村人来说,那可是半年的收入。

     虽然,我们经常调侃,“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但站在孩子和中国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上而言,笔者还是想说句,“断的好”。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请点击↓

    

     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凭海观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