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中国市场13年、开机1次3万块:这家美国企业凭什么?
2019/8/7 23:35:50正解局 凭海观潮

    

    

     凭海观潮 长按关注

     中国成为达芬奇机器人最渴望得到的“天使之地”。

    

    ◆国产机器人要想赶超达芬奇,跟在屁股后面模仿不是出路,最合适的可能是另辟蹊径、换道超车。作者:正解局 本文授权转载自:正解局(微信ID:zhengjieclub)

     前不久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台叫“达芬奇”的机器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这个能“手”剥葡萄皮,再精确缝合起来的手术机器人,早已临床使用了20年,做了几百万台手术,如今已经“进化”到了第4代。

     凭借达芬奇,美国的ISRG(直觉)公司2017年营收达到了31亿美元。国内一台达芬奇要2000万元左右,是国外的价格的两倍。

     达芬奇如何垄断手术机器人市场20年?

     中国的手术机器人能不能有一天与之比肩抗衡?

     1.行业第一,垄断市场20年

     达芬奇机器人出自美国的ISRG(直觉)公司,凭借这个单品,2017年的营收达到了31亿美元。

     2000 年上市之际,直觉公司的股价才合每股9美元,可是到了2018年,直觉公司的股价最高时达到了574美元,市值超过600亿美元。年均上涨40%,回报率甚至超过了大名鼎鼎的谷歌。

    

     凭借“达芬奇”,直觉公司(也译作直觉)

     的市值如今超过600亿美元

     直觉公司在投资市场上的风光无限,正是得益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2000年正式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起,达芬奇就一直垄断手术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行业第一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达芬奇称霸了手术机器人界整整20年。根据2017年的数据,达芬奇机器人在全球一共销售或租赁了4149台,不仅市场份额远高于其他竞争者,价格也因为它的技术和制造垄断高居不下。至今仍保持着高达70%的毛利率、30%的净利率。

    

     截至2017年6月,全球共有4149台达芬奇,

     亚洲的数量占13%

     像ASML的光刻机一样(点击“光刻机”获取文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暴利”,建立在技术专利和制造的垄断,就连在美国这么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达芬奇20年来也一直没有对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套达芬奇的售价,在美国大概是60万~250万美元。卖给中国的价格却要贵出一倍,要2000万元。

     当然,这只是机器人本身的价格,还不包括它的服务费用和昂贵的耗材——机械臂。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里面安装了芯片,只能用10次。从安装到机器人上面之后,每用一次倒计时就会减少一次。

     这样一条娇贵的机械臂,在美国的售价大概在700~3200美元,而在国内的价格约为10万元人民币。

    

     直觉公司2016年销售额7.92亿美元,

     其中最赚钱的是备件和耗材,占比50%之多

     2.技术+数据,达芬奇的垄断密码

     被医疗界称为业界神话的达芬奇,20年来始终称霸手术机器人行业,究竟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达芬奇密码”?

     达芬奇虽然不是最早出现的,但和别的品牌浅尝辄止的探索相比,直觉公司却敏锐地意识到手术机器人未来的趋势,并且专注于技术上的创新,这让它成了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全球最早开发出手术机器人的几家公司,

     绝大多数都在美国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军方就对外科手术机器人用在战场上抢救伤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好几支受军方资金支持的科研队伍,都从不同方向发力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的技术,同样是源于拥有官方背景的SRI(斯坦福研究院)。

     1994 年,在SRI工作的弗雷德里克·莫尔(Frederic Moll)博士在军方需求的背后,看到了这套系统巨大的商业价值,强烈要求把它商业化。然而当时几乎所有人,关注点都是让它像钢铁侠一样,变得更酷一点。

    

     直觉公司创始人弗雷德里克·莫尔,

     他敏锐地意识到手术机器人的巨大商业价值,

     成为达芬奇领跑全球20年的重要原因

     于是莫尔跟合伙人买下了机器人的技术授权,成立了直觉外科公司,拉来了包括菲尔德基金、摩根士丹利投资者在内的第一笔风投。

     1997年,直觉把经过改造的新系统命名为“Lenny”(达芬奇幼名),随后这一手术系统更新的越来越先进,最终被命名为达芬奇手术系统。

     就在达芬奇还在为了进入医疗市场不停迭代更新的时候,“伊索”(AESOP)——一种由手术医师声控的“扶镜”机械手,1997年抢先成为第一个被FDA批准在美国面市的手术机器人。

    

     “伊索”(AESOP)系统在“达芬奇”之前通过了FDA许可,

     引领着手术机器人走向了商业化道路

     直到千禧年的年中,达芬奇才获得FDA批准,开始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应用,2001年又获得在胸腔和前列腺切除术等手术项目的许可。

     达芬奇虽然不是最早进入市场的,但是它加入了一定的人工智能程序,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保护性动作反馈,但也足以借此超越了“扶镜”的2D内窥镜时代,率先开创了更贴近现实世界的虚拟遥控动作+现实操作反馈的3D新纪元,也从此奠定了手术机器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达芬奇缝合葡萄皮画面

     让达芬奇和其他品牌拉开距离的,除了符合医生使用习惯的专利技术优势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由此积累的临床数据和经验。

     达芬奇机器人进入市场多年,很多操作它的医生已经习惯了这套系统,想要改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曾经有家公司想请一些专家体验自己的产品,结果专家虽然认可它的机器人,但是他们早就习惯了达芬奇的操作系统,所以也不想改了。

     在AI智能时代,大数据是更宝贵的财富。到2018年10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的手术量已经超过500万台。而中国成为达芬奇机器人最渴望得到的“天使之地”。

    

    去年进博会期间“达芬奇”受国内医疗机构热捧

     2006年,首套达芬奇被引入301医院。截至目前,在国内已有87套,手术量已经达到11.5万例,全球手术量更是高达600万例。

     2016年,浙大一院以全年888台手术,蝉联了全球单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量的冠军,而到了2018年,“宇宙第一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就以1198台手术,刷新了世界单台达芬奇机器人年手术量的最高纪录。

    

     中国地区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量,

     连年大幅增长

     这些通过机器人做的手术,病例数据源源不断地充实着达芬奇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才是手术机器人提升“智慧”的根本。

     3.万亿产业链,国产手术机器人如何超车

     据外媒公布的数据,预计手术机器人市场从2018年到2023年,将以22.7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00亿美元,配合辅助设备和耗材,未来将形成万亿的产业链。

     这块巨大诱人的蛋糕,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和公司都想分到更多的份额。

     去年年底,《日本产经新闻》披露,日本的川崎重工和医疗企业希森美康(Sysmex)共同开发的日本第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可能在2019年问世。

     有日本的业内人士估计,这台基本构造和动作与达芬奇相似的机器人“可能不会超过1亿日元”,价格比起旗舰版达芬奇的3亿日元,要廉价了不少。并且,该公司正在开发机器人的触感,达芬奇恰恰是因为没有这个功能,一直饱受诟病。

     除了日本的企业要挑战达芬奇之外,在人工智能研究一直领先的谷歌,也和强生公司成立了开发手术机器人的项目,希望在2020年上市。有人猜测,谷歌公司的机器人可能将推动手术自动化,颠覆现有机器人的操作规程和原理,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的路线。

     当然,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也没闲着。我们自主研发手术机器人的起步时间和水平,甚至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医疗机器人广阔的应用前景,

     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CRAS是国内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先行者,第一代机器人1997年就首次临床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天津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型手术机器人“妙手S”2013年研制成功, 2014年4月开展首例手术。

     2016年,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智航公司和中科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开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拿到了正式的临床许可,这个全球唯一的骨全科机器人,也是纯正的中国制造。

    

     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是全球唯一能够开展四肢、

     骨盆以及脊椎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机器人

     此外,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全球首台内置马达外科手术专用机器人系统NSRS、柏惠维康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最近几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百花齐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达芬奇仍是一枝独秀,想要与之并驾齐驱,国产手术机器人还要越过几重难关:

     首先是“达芬奇”领先的专利造成的技术壁垒。

     据不完全统计,“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申请的相关专利高达700多项,而且几乎覆盖了现有外科手术机器人全部的技术保护点。

     这也就造成了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只能另辟蹊径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除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积累,另外也增加了研发的成本。最直觉的表现就是国产的“天玑”机器人,售价要1500万元人民币,开机费一次也要2万元。

    

     媒体披露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价格,

     因为研发难度大而价格不菲

     另一个难关就是医生习惯的操作系统。

     同样是外科手术机器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高校共同研制的“妙手S”机器人,从2014年做第一台手术开始,直到2019年1月,手术量才刚刚突破第100例,还全是在自家医院的手术。

     相对而言,在“达芬奇”无法做的骨科手术领域,推广就相对容易许多。国产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34家医院使用,累计手术超过7000例。

     还有就是,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回报期却很长。

     研发“天玑”机器人的天智航公司,从2005年公司成立后,连续5年“零收入”,直到2010年在北京市政府扶持下,才进行了2000万元的政府股权投资。一年后迎来了首批订单,才逐渐有了造血能力。

     庆幸的是,人工智能时代,大家都在“婴儿期”,中国并没有被甩得太远。

     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医疗机器人,将其作为中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环节。中国医疗市场的体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快速扩大,分级诊疗的推进和基层医生的巨大缺口也成为了机器人研发的强劲动力。

     达芬奇并非天下无敌。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机器人要想赶超达芬奇,跟在屁股后面模仿不是出路,最合适的可能是另辟蹊径,换道超车。

     这早已超出了技术之争,而是关乎你我的健康。

     本文授权转载自:正解局(ID:zhengjieclub)。正解局,一个有见识、有深度、有诚意的时势财经大号,华尔街见闻、雪球、蚂蚁金服、世界经理人等10多家主流财经社区特邀入驻。每天全网阅读超过100万人次,在这里,穿透信息的迷雾,在这里,发现真实的中国。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请点击↓

    

     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精彩阅读

     女贪官为何会更下流无底线?

     细思极恐!那个让男人彻底软趴的药为何爆火?

     谁的晚年不是一场血雨腥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凭海观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