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2023/3/17 22:51:06 哲学人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999有惊喜

     01

     为什么满大街的厕所

     有一个德国的朋友跟我一起回江苏老家旅行,我们开车途经了很多中国的小镇,从河北到山东到江苏。

     一路上他总是心事重重却又欲说还休的样子,最后在我的老家小镇上吃饭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城镇临街全部都是厕所?”

     这个问题把我问傻了。

     讨论了半天,我才弄明白,他的问题里有个巨大的乌龙,他说临街的厕所实际上是我们城镇居民的住房,他误认为厕所的原因就是那种临街的民居都贴着一种竖长条的瓷砖。

    

    中西合璧,石家庄的一个影视城

     他说在德国,只有厕所的外墙上才帖那种瓷砖,当时我就瞬间石化。

     他又接着问,为什么从北京到河北到山东到江苏,城镇居民的房子都长得一模一样,都是那种两层小楼,临街落地门窗,二楼住人,贴一样的瓷砖,做一样的装潢。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也在我内心萦绕了很久。

     就连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曾经搜集过各地民居的邮票,那个时候的各地民居是各具特色的,而且饱含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科学、美学体系。

     但是为什么这几十年,全国各地城镇的民居却不知不觉地趋同了呢?而且这种审美不是一个高水准的趋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研究欧洲工业化进程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才找到真的的原因。

     就是工业化是一个去部落色彩的发展逻辑,人们因为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的需要打破了原有的农业文明部落,将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都整合到城镇。

     所以在服装、建筑以及文化艺术的流行上出现了大规模的趋同,这也造就了欧美工业文明以来无数大规模流行的文化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正是在经历这样的历程。这种“厕所式”的民居,实际上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建筑的流行文化。

    

     某地产公司在全国开发的文化旅游城

     然而这种文化不仅仅没做到有效地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系统,而且也没有学到西方建筑的精髓,洋不洋土不土的“厕所式”的民居就如同病毒一样流行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大部分中高度发达省市无一例外地中了这种低水平流行的毒,它里里外外散发着城乡结合部的尴尬乡土气息,这也是我面对德国友人的尴尬。

     02

     为什么我们长期处在“闰土”的氛围里?

     那么这种缺乏对美的认知的——土的意识,究竟为什么那么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中国当下社会呢?其实,我们不妨来重新认识一下什么叫美。

     其实,美其实就是对好的认同程度,所以人们常常说:美好。它是一种对事物有好的要求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甚至包含着对待他人的态度,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体验,以及服务的精神等等一系列的好的要求。

    

     某些文化广场的设计

     土,就是因为对各种事物没有要求,或者是对一种错误的要求进入了偏执的阶段。

     洋气,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洋,而是因为美,美就是对好的认同程度。

     好,是Good,Better,Best,Great……的一种进阶。

    

     Good是常识,就是做到还不错,需要对一件事一个行当需要有常识性的认知。

     Better是技术,需要做到一定程度的复杂刻意训练才能把一件事做到优良品质。

     Best是秘密,需要洞察一些隐秘的逻辑和关系,才能发现做好一件事的真正秘密。

     Great是艺术,就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协同要素,道法自然地做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或者服务。

     由此看来,实际上,土,就是我们连Good都不知道,这种认知的缺陷与Great的艺术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那种戴着大金链子喊麦的中国嘻哈风,那种满大街飘荡的最炫民族风,那种翠花绿翠花红搭配的色系背后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穷,是因为内心对美与好的认知是彻彻底底的匮乏。

    

     全世界最大的王八建筑,坐落在白洋淀

     在人的诸多能力中,审美是一个完全靠后天习得的能力,它的确不在基因里遗传,但却极易受到群体性的裹挟影响。

     这就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堪回首的“闰土”童年照片的原因。为什么后来大家逐渐进入大学,再走向国外,就变得原来越洋气了呢?实际上不难看出,只有看过很多美好的事物之后,我们才真正会懂得美是何物。

     03

     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譬如面对大海,诗人们写出了数不尽的诗歌,现在呢,如同小品中戏言:“大海啊,真TM大!”因为不懂,所以生活便少了欣赏美的底蕴。

     木心说:“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

     吴冠中先生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无数低劣的生活场景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以为人们都长着眼睛,但实际上保留视觉觉醒的人太少太少。

    

     从60后到90后,无一例外,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审美养成滋养,就连书本上的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要不然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小学的教材教辅乃至课外读物,还是那股浓重的挥之不去的乡土气息。

     原本内敛静好的中国东方审美哪里去了呢?

     我们的视野范围内,那种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被官方和民间公认为一种叫副科的东西,这个现象直到今天才有所好转,但是三四代人挖的坑,一两代人真的是填不完。

     审美这种复杂变量的教育,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体验×敏感度,这也是是对知识的一种重新定义。

    

     我们大部分的记忆能力和存量知识的存储将被云存储所取代,甚至代表逻辑思考的算法也将因云计算变成开源的基础设施。

     就像数千年前快速奔跑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存活,而今天的交通设施不仅重新定义了效率,还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存方式。

     这里说的体验里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敏感性问题。

     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04

     多给自己接触美好事物的机会

     如何获得面向未来需要的体验和敏感度,有一种“捷径”,就是艺术。

     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要成为“艺术家”或“专业艺术工作者”才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

     爱美,也不是一件高冷的,难以达到的事。周末不要宅在家,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都是自己接触美好事物的一次机会。多让自己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等,相信这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却会藏在你的脸上,浸润你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你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

    

     五岁开始弹钢琴,十五岁开始弹吉他,十一岁时开始听流行唱片,十三岁时,他在鲍勃·迪伦的第一张唱片《约翰·韦斯利·哈丁》刚上市就买了。

     他搭车走太平洋沿海公路,穿过洛杉矶、旧金山,以及整个北部加州。

     他的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却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获得诺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石黑一雄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家地址的。

     作为石黑一雄的忠实读者和粉丝,小编也第一时间联系了石黑一雄在国内的唯一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拿到了『石黑一雄五本套装书』。

     分别是:短篇小说集《小夜曲》,长篇小说《远山淡影》《无可慰藉》《被掩埋的巨人》《浮世画家》。

     包装精美,随意翻开,字迹清晰,书香扑面而来,瞬间让你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

     这5本书,每一本都值得珍藏!

     随着故事的情节的展开,你会爱上阅读,体会世界的美好和温柔,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远山淡影》面对人生道路的种种,我们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些对,有些错,读完这本书,你会更从容面对那些不开心和不快乐,去深度地思考人生。

     《浮世画家》这是一部温柔、动人的悲喜剧。展现了一段文化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完整、自成一格。

     《无可慰藉》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里的所有的不如意,要过好当下,过好未来。好的,欣然面对,坏的,坦然接受。

     《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借音乐写人生,有无奈、心酸、梦想和快乐,就像真实人生里的你和我,读这本书,就是读人生。

     《被掩埋的巨人》泰晤士报是这样评价:藏在故事核心的却是一条冷峻的哲理。今年不会再有比《被掩埋的巨人》更重量级的虚构类作品了。

    

    《石黑一雄作品集》精装5册2017诺贝尔奖作品笔触细腻 技艺娴熟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机会。他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原价189元限时特价10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学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